■山东昌乐 肖守强 石头,作为人类主要工具的时间从距今100万年开始,一直延续到距今4000年前。从人类诞生的那天起,人类就把石头当做了最亲密的伙伴,如影随形。随着铜矿石和各种金属的发现,更为锋利和坚固的金属器具开始进入历史,石器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产活动。但人们对石头的兴趣却一天比一天更强烈,石头成了人类艺术创作的工具兼对象。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精华数不胜数,在世界石刻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地位,也为后人所倾倒。 中国古代石刻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帝王和显贵者陵墓的石刻,有巨型的石刻雕塑,也有石刻的浮雕、壁画;另一部分是佛教传入后,在中国兴起的修凿石窟和制作石刻佛教造像,这两部分的石刻精品都堪称世界艺术的瑰宝。中国古代的石刻是一个相当丰富的文化宝藏。它的品种繁多、数量浩大,分布范围更是十分广泛。几乎可以说自先秦以来,无石不刻,无地不刻。从泰山石刻到西安碑林,从安徽古民居的石刻到陕西渭南乡村的拴马石,从云冈石窟到大足石刻,洋洋大观,不一而足,虽然由于历代被大量破坏,但至今遗存下来的石刻仍然数量惊人,使我们可以感觉到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石刻的兴衰,把握石刻发展变化的大致脉络。 《说文》中说:“鲛,龙之属也。池鱼满三千六百,鲛来为之长。”龙乃水物,鲛亦然;龙为鳞虫之长,鲛也披鳞;龙可致雨,鲛能吐雾,古人称之为“鼍龙”。《本草纲目》中说:“鼍形如龙,声甚可畏,长一二丈,能吐气成云致雨,今江湖极多;背尾俱有鳞甲,性能横飞,其声如鼓,夜鸣应更,俚人听以占雨”。 图中所示是一件东汉石鲛,为国家二级文物,1979年由山东省昌乐市朱刘镇村民捐献给县文化馆,当时还没有设立专门文物部门,据捐献者介绍,该石鲛是其祖辈在日军侵华期间,修建炮楼挖土时发现的,在家中珍藏了三十多年。 该东汉石鲛,系用石灰岩精雕而成,长48厘米,最宽处16厘米,重7.7公斤。椭圆形背,遍体鳞甲,形态威严。背之中部刻有隶书铭文二十四字曰:“大汉建安元年,岁次丙子,牛文敬造石鲛一双,以避水穴异怪。”建安元年为公元196年,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牛文,是昌乐县境内最早有文字记载的石雕艺人。分析当时可能有水患,以为水穴异怪所为,故以此为首之物镇之。据《昌乐县续志·金石志》记载:“民国二十一年(1932)城西梁家庄人梁太初,于田中掘土得一石鲛,县教育局购置民众教育馆中”,又记颜色、尺寸、重量、铭文等,与该石鲛相同。当年存民众教育馆之石鲛,至今下落不明,而该石鲛恰好出自昌乐城,很可能与《续志》记载的是同一只,亦或是一双中的另一只。 该石鲛威而不猛,严而不厉,美而不艳,喜而不乐,造型雄浑威武,线条古朴流畅,不仅是一件难得的东汉石刻工艺品,也是研究民俗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