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地区发展 >

深刻领会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生命线的重要性和科学性(2)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中国民族报 李贽 参加讨论

    二、民族团结生命线符合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传统
    民族团结事业在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政治生活和发展道路上占据和发挥着“生命线”这样重要而关键的地位和作用,这既来源于中国千百年悠久丰富的、和合共生的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更植根于中华各民族交融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一)和合共生的政治文化传统奠定民族团结的本土思想基础
    中国在历史上就积累了在政治、文化上实现统一的政治智慧和成功经验,体现在中华先贤们对和合共生、社会团结的政治文化传统的创造、维护和完善上。
    有学者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中华先民的团结思想,根源于原始农业氏族社会的患难与共、重视协作、依赖亲情的固有特性。商朝统治者提出“德”的观念以及“重我民”的政治思想,体现了他们对调和社会关系的重视。周初政治家周公强调礼乐教化,和谐人心的作用。《国语》最早提出“和合”一词,强调“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对礼乐和谐的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挥,提出并阐明了人民和睦相处,团结共生的社会政治原则。与儒家同时并称显学的墨家,也对社会的和谐安定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提出系统的社会调和理论,“兼相爱”就是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要无差等地相爱,不分轻重厚薄。道家主张通过简化、淡化社会关系,以制造一种宽松、祥和的治世。法家认为应该让社会的统一和谐一断于法,但也强调法令必须合于民心,还注意到社会和谐的物质前提。这些政治智慧,为历代王朝协调社会关系,增进社会团结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灵丹妙药”,也给后代留下了可贵的思想财富,其中有不少合理的部分,至今仍值得我们在民族团结工作上借鉴或吸收。
    (二)农牧互补基础上多元融合的民族过程铸就民族团结的历史纽带
    中华民族的家园坐落在亚洲东部,“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太平洋西岸诸岛,北有广漠,东南是海,西南是山”,处于内部结构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内。中华各民族在这片共生共长的土地上形成了天然的联系。中华大地的地理环境和结构深深地影响着中华各民族的发展格局和相互关系。
    从地理、气候和产业结构角度考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结构突出地表现为“两部三带”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补充上。东西两大部,是指面向海洋的湿润的东部和背靠欧亚大陆的干旱的西部,大体可以北起大兴安岭,沿阴山河套,南下陇山山脉、邛崃山脉,终于云南腾冲一线来划分。如以民族分布而论,则东部主要是汉族人口集中分布区和中南、东南、西南农耕民族分布区;西部主要是游牧民主分布区,穿插一些农耕区,除西藏外,大多为汉族与当地民族散居区。南北三带,是指秦岭、淮河、白龙江一线以南为水田农业经济、文化发展带;此线以北至秦长城以南(包括辽东、辽西)为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发展带;秦长城以北为游牧经济、文化发展带。东西两大部和三个经济、文化、民族发展带又可归结为农、牧两大经济和文化类型,经济上互相依存、互相补充,文化上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客观上促进了中华各民族间形成了不分不离、同生共存的生产生活关系,结成了交融一体、繁荣一体的自在的中华民族实体。这种民族经济间互补关系,也使得各民族在生活中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谁也离不开谁”的社会关系,正是这种“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奠定了中华民族有机团结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在此基础上,千百年来中华各民族就在“两部三带”的非平衡发展中,“经过接触、混杂、联接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全校学生的回信中指出,“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