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百喻经卷上》24、种熬胡麻子喻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学佛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译文:从前有个愚蠢的人,生吃胡麻子,觉得味道不好,就把胡麻子煮熟了吃,感觉味道很好。他想到,“不如把胡麻子煮熟后种到地里,以后就会得到美食。"于是就把胡麻子煮熟后种,胡麻子却不会生长。
    世上也有这样的人,以为追求佛果的修行者要经过漫长的岁月并信守不渝,这是非常艰难的苦行,没有乐趣,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不如修证阿罗汉果,很快地脱离在人世间生死的轮回,修证的功夫比较容易把握。”结果以后再想成就更高的佛果,就很难达到了。好像把煮熟的种子播到地里,是不可能生长的道理一样。世上愚昧的人,也是如此。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写在前面:
    《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生动巧妙,文浅理深。
    百喻经卷上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在鹊封竹园。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从座而起白佛言。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愿说之。佛言甚善。
    问曰。天下为有为无。答曰。亦有亦无。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今无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无。故说或有或无。问曰。人从何生。答曰。人从谷而生。问曰。五谷从何而生。答曰。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问曰。四大火风从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风从空而生。问曰。空从何生。答曰。从无所有生。问曰。无所有从何而生。答曰。从自然生。问曰。自然从何而生。答曰。从泥洹而生。问曰。泥洹从何而生。佛言。汝今问事何以尔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问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佛言。我今问汝。天下众生为苦为乐。答曰。众生甚苦。佛言。云何名苦。答曰。我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悟须陀洹果。复坐如故。佛言。汝等善听。今为汝广说众喻。
    原典:
    种熬胡麻子喻
    昔有愚人,生食胡麻子①,以为不美②,熬③而食之为美。便生念言:“不如熬而种之,后得美者。”便熬而种之④,永无生理⑤。
    世人亦尔。以菩萨旷劫修行⑥,因难行苦行,以为不乐,便作念言:“不如作阿罗汉,速断生死,其功甚易。”后欲求佛果,终不可得。如彼焦种,无复生理。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注释:
    ①胡麻子:即芝麻。在我国西北地区,有些地方把油用亚麻也叫做胡麻,其子亦可食,油渣可作饲料。
    ②不美:即不鲜美。
    ③熬:煎干或煮烂。《周礼•地官•舍人》:“丧纪,共饭米、熬谷。”文中当指煎干。
    ④便熬而种:《大正藏》自注,他本在“种”字之后,应有一“之”字。
    ⑤永无生理:生理,生长之道理。煎炒过的芝麻是不能作种子的,故永远不会长出苗来,更不会结籽。故称“永无生理”。
    ⑥菩萨旷劫修行句:菩萨,为菩提萨埵的简称。意译为觉有情、高士等,其主要含义是:立志修持大乘教义,以智慧上求觉悟,下利众生,以求佛果的佛教修行者。此外,在封建社会,朝廷也赐名给有声望的大德高僧菩萨的称号。在世人中对于有德高僧亦尊称为菩萨。旷劫,十分久远的岁月年代。佛教对此有不同解释。劫,梵文音译为“劫波”,鲁迅先生有“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诗句,这里的“劫波”引伸义为灾难。大体上劫分为大劫、中劫、小劫。岁月经过约八万四千年称为一增,既一小劫,再过约八万四千年称为一减,又是一小劫;一增一减合为一中劫;一大劫共包括八十个中劫,其中又分成、住、坏、空四个时期,每个时期各包括二十个中劫。全句意为:追求佛果的修行者经过漫长的岁月信守不渝。
    源流:
    《菩提资粮论》卷四:如被烧种子,虽置地中,水浇日暖,终不能生。(《中华大藏经》第二十九册第四六八页)
    《法苑珠林》卷二十三:事等破瓶,义同焦种,亦如多罗(绵),既断,宁可重生。析石已离,终无还合。(《大正藏》第五十三册第四十五页)
    辨析: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世上的事都是由许多条件或者因果构成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只凭借主观想象,是不能代替客观事物本身的。取巧的想法,走捷径的心理都不能代替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每一个具体环节。佛学中对此认识是有见地的,它对于信徒的要求是能彻底的解脱,这种解脱可以认为具有自由的内涵。
    另外,附带讲一句,本文中所谈到的“佛果”是指达到彻底“灭”除,包括肉体、精神的“涅槃”境界,是一种“无我”的存在。
    来源:1、《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经注释》弘学注释
    3、网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