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0年代以来,“原工业化“这个术语在西方已广泛使用于学术著作中,而且在学术界出现了有关这个论题的研究热潮,出版了多种研究成果。在国内,却仅有较少论著中偶尔提及而没有较系统的论述和深入的探讨。本文试就原工业化的理论,西方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争论及研究原工业化的意义诸问题,作一粗略的论述,供同行参考并求指教。 一、原工业化理论的提出 1960年代,一些人感觉到关于工业革命的典型例子与出现新研究、新事实有矛盾,相反的事例不断地增加。在1970年代,一小批经济学家和社会历史学家转向探讨,被门德尔斯于1972年的《经济史杂志》发表的论文中所给予的一个新的术语-“原工业化“(Proto-Industrialization)及其定义。在此前,E·琼斯与S·沃尔夫已采用过。而且,H·弗烈登贝格尔和F·列特里希已经使用“原始工厂“(Proto-factory)这个术语,意指现代机器引进之前的工厂组织的早期形式;(注:H.弗烈登贝格、F.列特里希:《欧洲工业发展:现实、象征和形象》,Kyklos第17卷(1964年)第372-402页(H.Freudenberger,F.Redlich,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Europe:Reality,Symbols,Images Kyklos,ⅩⅦ))这个术语后来被S·查普曼所采用。 在“原工业化“这个术语提出前,“前工业“(Pre-Industry)或“前工业化“(Pre-Industrialization)是学术界较普遍使用的概念,尤其是“前工业“或“前工业的“(Pre-Industrial),它们一般是指西欧18世纪晚期工业革命与工业化前的社会或文明状态。如哈吉纳尔在《两种前工业家庭形式系统》一文中指出:前工业的西北欧是表示17-18世纪的西北欧(注:J.哈吉纳尔:《两种前工业家庭形式系统》,罗宾与拉莱特:《历史上欧洲的家庭形式》第66页,剑桥1983年(J.Hajnal Two Kinds of Pre-Industrial Household Formation System,W.Robin & Laletteds.Family Formsin Historic Europe.)。罗伯特·布伦纳在《前工业欧洲的农业阶级结构和经济发展》一文中,引用了法国学者拉杜里的《法国前工业时代社会经济史》(16-18世纪)、英国学者波斯坦的《13世纪农村畜牧业》(12-15世纪)、哈巴克库克的《近代不列颠经济史》(19世纪前),按布伦纳的观念,前工业时代包括欧洲的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注:R.布伦纳:《在前工业欧洲的农业阶级结构与经济发展》,《过去与现在》第70期(1976年)第30、32、37页。(R.Brenner Agrarian Class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Pre-Industrial Europe,Past and Present No.70(1976)))。而克罗纳在一本《前工业社会》专著中分析说:经济历史学家有时区别工业化前夕与其他没有工业的社会,他们标签式地称前者为“前工业社会“、后者为“农业社会“;然而在本书中“前工业的“与“农业的“两个术语将作为同义词使用。他指出:工业是首先出现于18世纪晚期的英国的一种生产方式。“前工业的“是“前工业的文明类型“的缩语(注:P.克罗纳:《前工业社会》第1页,牛津1989年(P.Crone Pre-Industrial Societies p1,Oxford 1989)。)。从以上的论述看来,在学术界,“前工业“或“前工业的“还没有确切的定义与界线,一般还是一种泛称。而“原工业化“这个术语本身含义,不象“前工业“(Pre-Industry)或“前工业化“(Pre-Industrialization),它暗指“第一次工业化“的一种回顾性的描述。“前工业“的时限也较“原工业化“更长。研究者将原工业化开始时间一般定于16、17世纪,有的则说在英国开始于14、15世纪。如科勒曼指出:“原工业化“用来定义欧洲16-17世纪的农村工业作为现代工业最早的或原始的形式的状况(注:D.科勒曼:《原工业化:一个用得太多的概念》,《经济史观察》第36期(1983年),第447(D.C.Coleman Proto-Industrialization:A Concept Too Many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Vol.36))。而门德尔斯研究的佛兰德尔则更迟一些:从17世纪晚期至18世纪晚期,佛兰德尔经济史足以适应于所谓的“原工业化“--农村工业化阶段,以维持生计农业与乡村工业地区和商品农业地区共存形式(注:F.门德尔斯:《原工业化:工业化过程的第一阶段》,《经济史杂志》第32期(1972年)第241-261页,(F.F.Mendels Proto-Industrialization:The First Phase of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Vol.32)。波斯坦说:正如在欧洲其他地区一样,在英国14、15世纪的衰退引起农业收入的剧减,导致了乡村纺织工业的出现(注:M.波斯坦《剑桥欧洲经济史》第2卷,第244页,剑桥1966年M.M.Postan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Europe Ⅱ,p244,Cambridge University 1966。)。乔杜里也认为:在14至15世纪,欧洲的呢绒工业纷纷从行会控制的城市迁往乡村地区;其次,以外放式制形式出现的乡村工业则被视为完全受商业资本的控制。(注:K.N.乔杜里1985年在法国夏托瓦隆举行有关布罗代尔三部巨著的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发言;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第18页,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 关于“原工业化“这个术语的意义和假设的精确性曾产生一定的混乱,它涉及以后的讨论。这个概念的根源可以追溯到门德尔斯,实际上早在1971年已经被查理和理查·梯利所采用。然后很快被许多经济历史学家扩大和详细说明。门德尔斯曾经把他自己的研究和思路凝结在一本书中。(注:F.门德尔斯:《18世纪佛兰德尔的工业化和人口压力》,纽约1981年。F.Mendels Industrialization and population Pressure in 18[th],Centrury Flanders N.Y.1981。)这原是他在威斯康辛大学一篇尚未发表的博士论文。同时,门德尔斯在经历了几个阶段后他的定义更完善了,在1969年,这个术语最初出现在他的论文《制造业活动的发展主要在农村》之中。他进一步限定原始工业的制造业,它的劳动力的“压倒性多数“是在土地上生产的农民和缺地的劳动者组成。无论他们有无土地,夏天他们则从事与亚麻纺织业不同的活动,一般是农业生产。(注:F.门德尔斯:《18世纪佛兰德尔的工业化和人口压力》,第7-8页。) 在1971年,这个术语还没有一个确切定义,却已被充分地运用于许多具体的原工业化的研究中。门德尔斯扩大了和修正了它的含义。他已下了一个更复杂的定义,通过强调其农业的范围,它不再被界定在“传统组织的迅速发展,而是以市场为导向(market-oriented)的,主要是农村的工业“,而且也是作为“伴随着经济领域组织的变化“。(注:F.门德尔斯:《原工业化:工业化过程的第一阶段》,《经济史杂志》第32期(1972年),第241页。)它包括被琼斯提出的以商业为导向的农业和农民的成分与农业和工业吻合于季节的节奏之间的分叉点。这个定义扩大了原工业化与更早时期的乡村家庭工业的发展之间必需的区别。先前琼斯所讨论的工业与农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佛兰德尔可观察到。现在认为其标准有所区别,解释为什么在工业与农业之间的这种联系将提供一种失去平衡的力量,它迫使地区经济沿着一条错综复杂的道路,但却是扩大了的道路发展,它能够导致现代工业化。(注:F.门德尔斯:《18世纪佛兰德尔农业和农民工业》,W.帕克、E.琼斯:《欧洲农民和他们的市场》第179-204页,普林斯顿1975年。(F.F.Mendels Agriculture and Peasant Industryin 18th Century Flanders in W.N.Parker、E.Jones(eds.)European Peasants and The ir Marketspp))因此,第一次提出,一方面乡村家庭工业发展,另一方面存在商品农业地带,促进一种双重特征层次,确定一个关于原工业化的定义。瑟斯克注意到了农村的这种突进,使那些被驱逐的农村劳动力找到别的受雇可能性的需要,如何在16世纪的英国持续进行的情况。“人们可以合情合理地假定,16世纪的人口增加及其对土地的压力与约克郡各地区间编织业的兴起有某种联系(注:J.瑟斯克:《农村工业》,F.费舍尔:《英国都铎和斯图亚特时期经济社会史论文集》第88页,伦敦1961年。(J.Thirsk,Industriesin the Countryside,in F.J.Fisher(ed.)Essays in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Tudor and Stuart England)。“ 门德尔斯的“原工业化“(Proto-Industrialization)概念成为一种模式来讨论工业革命以前的欧洲一个历史阶段,门德尔斯称之为“原工业化: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注:F.门德尔斯:《原工业化-工业化过程的第一阶段》,《经济史杂志》第32期,1972年。);或称为“工业化之前的工业化“。(注:P.克里特等:《工业化前的工业化-在资本主义起源中的农村工业》剑桥1981年。(Peter Kriedteetal.(eds.) Industrialization before Induatrialization Rural Industry in the Genesis of Capitalism)门德尔斯指出:原工业化是工业化的一个阶段,它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以农村家庭工业的迅速发展为特征;它由地区专门化相伴随的农村工业,与商品农业共存。这个术语的提出,在学术界引起很大的反响,多种杂志、书籍和文章进行这个论题的讨论。如在P.德荣的主持下,法国的《北方评论》在1979年出专刊探讨法国北方的工业问题;德国哥廷根的马克斯·普朗克历史研究所的三位学者P.克里特、H.梅狄克和J.斯鲁姆勃姆于1977年出版德文版《工业化前的工业化》专著,1981年出版英文版,他们尝试引进“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型“的研究;1977年,D·莱文在他出版的一本书中,进一步论述有关一些英国教区在资本主义起源时期的家庭形式;1982年,《斯堪的纳维亚评论》也出专刊讨论这个论题;1980年,英国社会科学研究会资助由M.贝尔格博士组织的在牛津召开的小型学术讨论会,题为“在工厂产生之前的城市和农村制造业“;1982年,第八届国际经济史年会在布达佩斯召开,原工业化是两个主要的“A“论题之一(收到来自世界各地论文共46篇),门德尔斯和德荣是会议的召集人,会上门德尔斯作题为“原工业化,理论与实践“的总报告。(注:D.科勒曼:《原工业化--一个用得太多的概念》,《经济史观察》第36期(1983年),第435页。)在这份报告中关于原工业化的理论,作者指出五个主要特征:①原工业化讨论的基础是地区,而不是国家或国际。②原工业化主要是发展于农村的工业,它以适应于农业的季节性为特征,以家庭手工业补充农业的收入;其极端形式则是全日制家庭工业。③原工业化生产的产品销售市场是在该地区之外,并且经常是国际市场。④在原工业化地区,往往商品农业和农村家庭工业并存。⑤在原工业化地区,城市具有重要作用;它们为原工业产品提供市场和提供‘外放式‘系统的商人(注:Verlagsystem,即英语的Putting-outsystem,即“外放式制度“或译为“包买商制“:由商人控制生产者的原料供应、有时甚至包括生产工具和产品的销售权,因而也就控制了整个生产过程。而另一种销售方式:Kaufsystem,在英语中没有对等的词汇,它意为:直接生产者自己购买原材料、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直接到市场上出售自己的产品;这可译为“生产者直接销售制“。学者们一般认为外放式制度较为先进。),他们管理分散在周围的农村家庭工业。“(注:F.门德尔斯:《原工业化:理论和实践》,第八届国际经济史年会“A“论题的总报告,第77-80页,布达佩斯1982年。(F.F.Mendels Proto-Industrialization: Theory and Reality,General Reportof“A“themesin 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Economic History Congress)。) 原工业化理论的提出者,依据实践的经验总结出几条规律:①原工业化一般发生在人口压力较大的游牧区或土地贫瘠的山区,而不是在农耕地区;②原工业化是以商业资本家(或商人)所经营的外放式的分散的农村家庭手工业为主要方式;③农村家庭手工业者所得工资远低于城市雇佣劳动者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收入,因为他们仅以此补充农业的收入;④原工业化产品一般是销往远离本地区,甚至远达国境线之外的市场;⑤原工业化往往伴随着商品化农业地区而存在;⑥原工业化是工业化的第一阶段,但继而出现的是现代工业化或所谓的“逆工业化“或称“工业化的瓦解“(De-industrialization);⑦在原工业化地区,它的生活方式与人们的意识形态将发生相应的变化。(注:F.门德尔斯:《18世纪佛兰德尔农业和农民工业》,W.帕克、E.琼斯:《欧洲农民和他们的市场》第179-204页;E.琼斯:《工业的农业起源》,《过去与现在》第40期(1968年),第58-71页,(E.L.Jones Agricultural Origins of Industry Past & Present N.40.1968):J.瑟斯克:《农村工业》,F.费舍尔:《英国都铎和斯图亚特时期经济社会史论文集》第9-15页;R.布劳恩:《农业人口中一种工业拼贴的冲击》,D.朗德斯:《资本主义的兴起》第55-57页,纽约1966年(R.Braun The Impact of a Collage Industryonan Agricultural Populationin D.S.Landesed. The Rise of Capitalism)L.克拉克逊:《原工业化:工业化的第一阶段?》,L.克拉克逊:《经济社会史研究》第9-10页,麦克米兰公司1985年(L.A.Clakson Proto-Industrialization:the First Phase of Industrialization?L.A.Clakson(eds.)Studies in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二、关于原工业化理论的争论 有一些学者则对这理论提出不同的看法。如古利克逊在研究了法国诺曼底的科镇地区的乡村家庭工业后,提出:原工业化理论占压倒性的观念认为维持生计农业或畜牧业是传播原始工业的必要条件,商品农业则与原工业化是不相容的。但科镇地区,法国诺曼底一个肥沃的粮食产区的棉纺工业的发展则与这种观点发生矛盾。它体现了季节性失业、土地的缺乏和非生计农业是原始工业发展的特例,当这些地区位于城镇市场的附近,农民需要生产淡季的工作补充以及18世纪商人增加了对大量劳动力供应的需求等条件决定了原始工业的位置。(注:G.古利克逊:《农业和拼贴工业:原工业化原因的再界定》,《经济史杂志》第43期(1983年),第831页(G.Gullickson Agriculture and CollageIndustry:Redefining the Cause of Proto-Industrializa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门德尔斯等人把原工业化与贫瘠土地和维持生计农业相联系,而低估了农业的外部因素决定在地区原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性,忽视了劳动力的性别区分的重要性。这种错误部分原因是由于地区研究的单一性,部分是因为仅关注事情的结果而不是其原因,关于人口学模式的分析更显示出强词夺理。(注:G.古利克逊:《农业和拼贴工业:原工业化原因的再界定》,《经济史杂志》第43期(1983年),第831页。)古利克逊指出,科镇地区的情况显示出维持生计农业与原工业化的联系不是唯一的、排他性的例子。科镇地区农村家庭纺织业繁荣在肥沃的商品农业区,与在维持生计农业地区同样好;说明不是维持生计农业,而是季节性失业与缺少土地是这地区的原工业化的特色(注:G.古利克逊:《农业和拼贴工业:原工业化原因的再界定》,《经济史杂志》第43期(1983年),第831页。)。 科勒曼则就“逆工业化“等问题提出不同的观点。他首先分析说,克里特等人把他们自己的研究看成是对门德尔斯的原工业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但他们之间存在分歧点:门德尔斯的原工业化是工业化之前的工业化,是工业化的第一阶段。而克里特等人的原工业化属于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型的范畴,是转型的第二阶段。(注:D.科勒曼:《原工业化:一个用得太多的概念》,《经济史观察》第36期(1983年),第438页。)原始工业系统在它发展过程中由其内部矛盾引出了一些严重的问题。如果这些矛盾不解决,如果必需的“资本主义工业化一般的架构缺乏或不充分发展,那么,向工业化的转型必然失败或导致所谓的“逆工业化“或称“工业化的瓦解“(注:D.科勒曼:《原工业化:一个用得太多的概念》,《经济史观察》第36期(1983年),第438-439页。)。事实上,任何试图解释农村工业发展和它在英格兰的分布,必须说明其理由的多样性及相似的运作出现于不同时期:如遗产继承方式,领主控制的强度,居住的条件,水力的利用,原材料的供应,荒地的数量,农业的类型和土地占有的规模与当地人口的密度等等。重新看看瑟斯克关于这个论题所提出的警告是有益的:“一个地区不同于另一个地区,关于农村工业发展的各种解释不存在确定的或最终的定论(注:J.瑟斯克:《农村工业》,F.费舍尔:《英国都铎和斯图亚特时期经济社会史论文集》第88页。)。“ 科勒曼指出,有大量证据说明许多英格兰地区也经历了该理论所称的“逆工业化“。但对于上述的特殊经历,“逆工业化“必定是一个用错的术语。这个术语应指今天一些较古老的工业化国家正在发生工业的解体或工业能力的萎缩;而过去前工业化时代的研究中,这个术语在逻辑上应是“逆原工业化“或“原工业化的瓦解“。但“原工业化“这个术语已经是够糟糕了,再加上一个“逆原工业化“,简直是不学无术了。(注:D.科勒曼:《原工业化:一个用得太多的概念》,《经济史观察》第36期(1983年),第443页。)然而,向完全工业化转型决不是一成不变地沿着假设的特定的道路进行的。明显的差异分别存在于4个接受早期工业革命的冲击而转为工业化地区和6个没有继续进行工业革命的地区之间。前者处在或非常接近于煤田,当然原因不应该如此简单;按科勒曼的观点,煤与铁的存在似乎是决定英格兰工业化道路及其分布的重要原因:除非这地区有煤与铁,否则不会出现按原工业化理论提出者所说的,经历了原工业化地区将对导致工业化具有重要意义(注:D.科勒曼:《原工业化:一个用得太多的概念》,《经济史观察》第36期(1983年),第443页。)。 克拉克逊则说:原工业化理论不能满意地解释工业的衰落是其一个很大的弱点。所有的“逆工业化“一个共同的情形是它们经历了敌对的制造业地区的竞争,而造成它们失去市场,然而,竞争不是对“逆工业化“自身的原因解释;我们应该寻找为什么在衰落地区生产者未能适应竞争。政治发展、社会结构、和资金来源,所有这一切有多个方面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过去制造业地区遭受了工业的衰退。但这些原因仍不能凑合成逆工业化的一般解释。原工业化理论造成我们在错误的眼光下看工业发展。现代工厂工业在一些原工业化第一阶段地区出现,必然伴随着其他地区的非工业化。在一些最适宜于农业地区的农村工业衰落是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部分(注:L.克拉克逊:《原工业化:工业化的第一阶段?》,L.克拉克逊:《经济社会史研究》第37-38页。)。克拉克逊没有如科勒曼那样指出逆工业化的具体原因,而从理论上探讨这个问题。关于这个论题,还有一些学者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波拉德认为:导致真正工业化的因素,即其他地区所缺乏的因素还没有澄清。原工业化存在于一定的地区仍然继续工业化,而另一些地区则趋向“逆工业化“,两者似乎是自相矛盾的,如巴伐利亚、东威斯特伐利亚、诺曼底、不列塔尼和朗格多克等地区,其原因论述很少(注:S.波拉德:《和平的征服:欧洲工业化,1760-1970年》第77,牛津1981年(S.Pollard Peaceful Conquest: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Europe 1760-1970)。)。贝林走得更远,他坚持:“如果我们稍稍更近一点观察各种原工业化发展的周围环境,将很清楚它们大部分是停滞的,工业资本主义在几个地区的发展完全不是依靠较早建立的原始工业活动。“(注:F.贝林:《原工业化和殖民前的南亚》,《过去与现在》第98期(1982年),第92页(F.Perlin Proto-industrialization and Pre-Colonial South Asia Past & Present No.98)。) 基什在对德国西里西亚与莱茵地区的工业化进行了比较研究(注:H.基什:《西里西亚和莱茵地区纺织工业:工业化比较研究》;P.克里特等:《工业化前的工业化-在资本主义起源中的农村工业》第178-200页。),认为封建制度与包买商制度影响了两个地区工业化的不同的结果。他分析说:西里西亚纺织工业,尤其是亚麻纺织业,赢得了研究19世纪德国经济发展的特殊地位。自从18世纪后半叶,面临外国竞争的加强和棉纺织品作为一种替代产品的出现,亚麻织品回复到一种无助的惨淡经营状态,一度繁荣的工业优势趋向衰败,过去的外向型经济、技术传统和附属行业的有效性对于发展的目标仍处于未开发状态;例如它无能力适应环境的变化,西里西亚的亚麻纺织业变成经济停滞状况。西里西亚的情况如何变得如此奇怪,以致于抑制了它的经济发展,而导致它的居民陷入不可名状的贫困境况?对于这种经济变化的不幸的结果,布伦塔诺提供了一种有趣的解释。西里西亚农村亚麻工业是以封建秩序为基础的。(注:L.布伦塔诺:《西里西亚乡村家庭亚麻工业的封建特征》,《社会经济史杂志》1893年第一期,第323页(L.Brentano Uberdengrundherrlichen Charakterdeshausindustriellen Leinengewerbes in Schlesien Zeitschriftfür Sozial-und Wirtschaftsgeschichte Ⅰ)。)亚麻纺织业的封建基础没有受西里西亚于1742年变成为普鲁士一部分的影响。纺织工人继续被封建义务所压迫,所有的封建控制的普遍性仍然没有受损害,尽管1807-1812年的斯泰因-哈登贝格的改革,由于地主能够在这条道路上形成新的“自由“,以加强他们的社会和经济的优势地位(注:A.施奈尔:《西里西亚亚麻织工的困境及其补救方法》第73-76页,柏林1844年(A.Schneer Uberdie Nothder Leinenarbeiter in Schlesienunddie Mittelihrabzuhelfenpp)。)。这样人们也许可以说,在19世纪前半叶,普鲁士的封建制度没有废除,而仅仅是现代化了。在一种或另一种借口下,封建贡税仍继续向当地居民征收直至1850年(注:V.勒沃:《西里西亚亚麻纺织家庭手工业和织工税收史》,《西里西亚历史与古代协会期刊》第59期(1925年),第100页(V.Loewe Zur Geschichtedeshausindustriellen Leinengewerbes in Schlesien Der Weberzins)。)。甚至国家税收也由农村居民缴纳,因为鉴于贵族阶级几乎完全免除所有的税收。依据当时的报告,贫困的茅舍农织工在1830年代和1840年代要支付的租金、什一税和其他种种税收不少于他全年收入的1/3。(注:A.施奈尔:《西里西亚亚麻织工的困境及其补救方法》第73页。)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受到这些封建压迫的最不利的影响。手工业的潜力趋于窒息。在封建贡赋和重税的负担下,他们不能积累最微不足道的钱,这本来也许能闪耀出企业家们的开创精神和使他们在自己的行业中成为革新者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封建社会的超经济的强制的特征抑制了在投资潮中的变化,因此阻碍了稳定的工业进步(注:H.基什:《西里西亚和莱茵地区纺织工业:工业化比较研究》P.克里特等:《工业化前的工业化-在资本主义起源中的农村工业》第183-184页)。 与西里西亚相反的莱茵地区没有这样的压迫与紧张。它位于欧洲贸易的交通要道上,从中世纪早期起,已享有促进当地工业和商业活动的贸易集散地的地位。尤其是因为莱茵河与四通八达的道路网联系莱茵地区与邻近的尼德兰的经济,那里在16、17世纪呈现出资本主义力量的最大的活力(注:B.库斯克:《莱茵兰地区国民经济的特征和意义》第69-70页,埃森1925年(B.Kuske Die Volkswirtschftdes Rheinlandsinihrer Eigenartund Bedeutungp)。)。这种地理环境特别有利,从良好的环境中获益,莱茵地区避免了三十年战争前已出现的德国的经济萧条和大部分地区的瘟疫。这个地区城市扩充、经济繁荣。农业结构同样反映了货币经济的发展。正当在15世纪开始,它从生产的自给自足转变为市场经济时,领主地产的规模日益减少,封建束缚逐渐削弱;通过付费,佃农的土地得到和稳固和扩充(注:H.奥宾:《农业史》,奥宾等:《莱茵兰地区史》第2卷,第125-135页,埃森1922年(H.Aubin Agrargeschichte,in H.Aubinetal.(eds.)Geschichtedes Rheinlandsvonderaltesten Zeitbiszur Gegenwart vol.2)。)。 基什还认为包买商制度的缺乏是西里西亚的亚麻纺织业衰落的重要原因:亚麻纺织业缺乏“包买商制度“是工业贫血状况的标记。甚至迟至1820年代、“生产者直接销售制“这种原始系统仍然存在。当时,这种形式的经济组织以在贸易中的独立性为基础,好象是相当原始的与无效力的(注:H.基什:《西里西亚和莱茵地区纺织工业:工业化比较研究》P.克里特等:《工业化前的工业化-在资本主义起源中的农村工业》第186页。)。 一些学者则从文化角度分析“逆工业化“问题。他们指出,1800年代原始工业衰落,它最后导致一些地区工业化和另一些地区逆工业化的结果。对于整个社会是一场危机,尽管工资下降,许多工人仍顽固地坚持他们的旧生产方式,虽然他们在工厂的现代机器的竞争下被无情地推出市场,在许多场合他们拒绝自身的转变和适应工厂的纪律。在许多情况下,他们认为工厂工作是降低他们的品格的,是一种社会堕落的形式,因此是不足取的。原始工业的文化和工作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妨碍了向工厂生产的转型(注:P.克里特等:《工业化前的工业化-在资本主义起源中的农村工业》第309页;M.伊萨克逊等:《斯堪的纳维亚的原工业化》第11-14页,纽约1987年(M.Isacsonet.al.Proto- Industrialization in Scandinavia)。)。 原工业化理论还存在一个困难,即其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基础是农村家庭的外放式制造业的一种形式;实际上没有涉及其他类型的农村工业,显然包含集中化活动的类型,如采矿业、磨坊、练铁炉、铁匠铺或锅炉房等,简言之任何类型的作坊;在这种工业中劳动力的性别、年龄的模式也没有得到检验;他们如何适应于农业经济的;从事农业活动的工人情况,或许在最普遍情景下,“工业“生产中的工人大多数也许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城市里的家庭工业或集中类型的如纺织业、造船业和肥皂制造业等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注:D.科勒曼:《原工业化-一个用得太多的概念》,《经济史观察》第36期(1983年),第443页。)。克拉克逊也指出,并不是所有的工业均属于原工业化理论讨论的;例如这种原始工业组织形式没有出现在采矿业、冶金业或那些要求相当大投资作为固定资本的行业中象磨粉业或制革业;也有许多为当地市场生产的在每一个市场集镇上生产布匹、家庭用品、马具、壶、锅和相似物品的全日制手工业不包括在内(注:L.克拉克逊:《原工业化:工业化的第一阶段?》,L.克拉克逊:《经济社会史研究》第9-10页。)。 但在原工业化理论被许多学者接受时,他们似乎摆脱了理论提出的局限。如一篇发表在《斯堪的纳维亚经济史评论》上的文章中,在研究工业化发生时,也对其他类型的工业活动和城市的工业活动进行观察,看看它们是否有利于和具有同等重要性,或不利于工业化。(注:L.约贝格:《原工业化-一种经济史的虚构之物》,《斯堪的纳维亚经济史评论》第30期(1982年),第2页(L.Jorberg Proto-industrialization--an Economic Historical Figment Scandinavia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ⅩⅩⅩ)。)波拉德作出有关欧洲大陆的评论:“原工业化的概念不能处理那些是必需的最基本的目标之一,在其中有一些地区能够有效地转化为完全工业化,同时其他地区则为逆工业化。……仍在争论的问题是是否我们处理这种转型的研究中进入了死胡同(注:S.波拉德:《和平的征服:欧洲工业化,1760-1970年》第76页。)。“ 沃勒斯坦则对“原工业化“这个用词本身提出异议:分散加工体制就是门德尔斯用“原工业化“这个著名词语描述的那种体制,虽然我认为把这种工业化说成“原始的“并不恰当,因为它意味着那不是真正的工业化。分散体制效率较低,但事实上比工厂体制更能剥削更多的劳动力,因此在经济相对停滞时期,这种体制较为理想。(注: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2卷,第249-250页。)而贝林则根本不主张采用“原工业化“这个词,他建议用“商业化制造业“(“commer cialmanufacture“)这个术语来替代“原工业化“。他解释说:这个术语是指在城镇和农村所有的前工厂工业,车间的和家庭的以商业化市场为导向的,这种市场可以是地区间的、国际的或海外的。(注:F.贝林:《原工业化和殖民前的南亚》,《过去与现在》第98期(1982年),第43页。)但他的这个术语的使用似乎没有人响应。他提出的另一个术语“原始资本主义“(“proto-capitalism“),倒引起了门德尔斯的注意(注:F.门德尔斯:《原工业化:理论和实践》,第八届国际经济史年会“A“论题的总报告,第82页。)。乔杜里则说,原工业化理论针对的是在一个特定历史的欧洲的情形。他认为它只适用于欧洲,他指出:如果拿它来解释亚洲,就有破坏自己前提假设的危险(注:K.N.乔杜里1985年在法国夏托瓦隆举行有关布罗代尔三部巨著的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发言;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第18页,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但原工业化研究者并没有接受他这个限定。 在布达佩斯会议论文中有40篇涉及纺织业,纺织业在原工业化研究中的普遍性可见一斑,这也正是原工业化理论的依据所在。纺织品,不论什么织物,在英格兰或其他地区,已经变成在前工业制造业与特殊地区的同一性。不仅其各种不同的生产地与运输港口被普遍知道,而且正是特殊生产地区着重从事制造一种特殊类型的织物,即产品的地区专门化。结果,其产品在国际市场被卖得越多,其可利用的代替品范围也就越大,所以价格、质量和类型的竞争很激烈,需求变得更有弹性。然而,对这种需求变化更加增大适应的困难。在外放式系统中,它的保守性几乎象一种地方性疾病一样无法描述。虽然,这种系统几乎没有固定资本,它有许多人力资源,即是人的脑和手;重新装备一家工厂或拼凑一家工厂,常常比引进新的管理方法或重新训练以传统方法生产的工人要容易得多。当然,适应性还是发生了,新的呢绒出现是较好的证明,但在任何经济中适应性必须是连续的过程,适应性是这些纺织生产地区存活的关键。 三、原工业化是如何向工业化转型的? 在关于从原工业化向工业化的转型的研究中,克里特等学者提出了原工业化向资本主义工业化转型的前提条件是: 1、在原工业化期间,一批有技术的手工业工人的广泛基础形成。因为这个群体在人口学模式中的行为特征导致它的迅速发展;它构成劳动力的蕴藏,出现了早期工厂的建立者,因此,造成家庭工业工人与工厂工业工人之间的巨大裂缝,家庭工业工人为了变成工厂工人,仅仅勉强地放弃了“全家“作为生产单位--生产与消费相结合的结构。新的工厂师傅不得不适应严格的纪律,为了使工人们接受工业生产模式的限制。 2、一群商人-制造业主、中间人和有时是小匠师 企业主的产生,他们变成工业化的代表,以他们在原工业化时期已积累起来的资本为背景。但外放式企业主或商人与工厂工业企业主之间的差异必须强调,前者在流通领域运作,而后者是在生产领域活动。如果外放者或商人进入生产领域和开始资本化它,他将在如此条件下,以致于当企业运行逆向时,允许他从中撤出而没有什么大的损失。这说明为什么较大比例的新的工业企业主不是来自商人-制造业主,而是来自农村中间阶层;或者来自小匠师-企业主群体,如西里亭的较富裕的“织布业主“(clothiers)。早期工业企业主组成的社会基础不仅来自作为外放者的商人,而且也来自更广泛意义的原始工业企业主。 3、考虑生产组织,外放式制度-虽然它比农村工业本身更古老-但无疑更进步。它联系商业资本与生产领域,允许它从流通领域最有利之处管理商品生产。当小生产者在外放式制度下被组织起来时,生产能够更适应于市场需求;需求的结构变化能够更迅速地被吸收,技术的改善也能更容易实施。外放式企业主开始资本化生产领域,通过供应原材料和生产工具和建立集中式手工工场为生产过程的开始与完成阶段,预先准备了资本主义关系的一些重要因素。但他还未能脱离家庭经济,这个原工业化所建立的经济基础。然而,也必须记住外放式企业主不能以坚定的一致性紧跟资本主义化的策略。以市场不确定性的观点,他们不把所有的资本投于单一的生产,代之以他们采用“分散投资的政策“,为了在危机的情况下其收入具有选择的余地。流通的过程拥有决定性的因素;只有在管理原始工业系统的机构变得耗尽精力之后,它则减退为生产过程中的很小的因素。 4、在原工业化期间,一种象征性的关系在农业地区与密集的工业地区之间发展着,除了在那些原工业化与商品农业地区共存发展之外。当原工业化进步了,后者(指密集工业地区)变成依靠周围的农业地区作为它们的粮食供应地。在这些周围地区的农业必然变得更有效力,如果它们要适应原始工业地区的需求。当工业化已经开始时,一种发展被引入--虽然不是完全的--但已变得有可能为食物需求的迅速扩大。 5、在原工业化的过程中,一个当地的、地区的、国内的和国际的市场网络得以发展。原工业化作为一种群众生产系统的发展,不仅这样的市场与它们产生的需求为先决条件,而且原工业化也促使了它们的存在。已经不能满足需求的上升,或以其它方法满足了这种需求。农民的生产单位可能已变成一种适宜的因素。海外市场对于欧洲原始工业的生产好象是不受限制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需求的趋势促使一种新生产制度崛起。 结语 自从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首先对“工业革命“作出专题研究以来,“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的研究成为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课题。涌现出大批研究成果与学者。1960年代,这个课题的研究又形成热潮,其研究方向延伸到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并将其与欧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研究;其研究领域也从经济政治史范畴扩充到社会、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也就是在这轮新的研究热潮中,美国学者门德尔斯等人发现:工业化的研究中忽视了或低估了“工业革命“前及其过程中,农村家庭工业的发展和占有重要的地位。门德尔斯以“原工业化理论“来分析这种经济形态,他指出:这意味着:“在许多地方,工业化的过程开始之前“,而忽视了这一点不仅导致对工业革命以前的经济社会结构的曲解,而且对工业革命本身的意义也会产生误解--即它如何改变了这个世界,它如何对那些有关工业化的影响力的许多争论的认定,有时包含在它开始之前的社会性质的论述(注:F.门德尔斯:《原工业化:理论和实践》,第八届国际经济史年会“A“论题的总报告,第73-74页。)。原工业化理论在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化的研究中,不失为较有影响力的一种学说。尤其是研究者在探讨工业化过程中,对农村家庭工业的形态及其作用作了深入的研究。这些成果就有关工业资本主义的起源问题,弥补了过去在这个课题上过分强调城市的缺陷。原工业化的研究延伸到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并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兴趣。(注:F.贝林:《原工业化和殖民前的南亚》,《过去与现在》第98期(1982年),第30-95页;E.梅尔顿:《原工业化,农奴经济和农业社会结构:19世纪俄罗斯的两块地产》,《过去与现在》第115期(1987年),第69-106页(E.Melton Proto-Industrialization,Serf Agriculture and Agrarian Social Structure:Two Estatesin 19th Century Rassia);门德尔斯:《原工业化:理论和实践》,第八届国际经济史年会“A“论题的总报告,第82-84页,第91-92页。) 克拉克逊说,原工业化理论对“关于工业革命的起源的讨论,尤其在论述工业资本主义的起源“的问题的研究是一大贡献。(注:L.克拉克逊:《原工业化:工业化的第一阶段?》,L.克拉克逊:《经济社会史研究》第9页。)的确,原工业化理论的提出,填补了中世纪晚期农村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及其如何向近代工业资本主义转型的研究的缺乏。尤其是对有关近代工业资本主义起源的两条道路的研究有所帮助。它有利于解决商业资本主义如何向工业资本主义转化的问题的研究,即商业控制产业,尤其是大商人投资设厂转化为产业资本的过程。这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从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的过渡有两条途径。生产者变成商人和资本家,而与农业的自然经济和中世纪城市工业的受行会束缚的手工业相对立。……或者是商人支配生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373-374页。)在原工业化过程中,也出现乡村家庭工业的企业主,自身原是手工业者或农村中间阶层转变为资本家的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这正是关于资本主义起源的重要研究课题之内容。相信对该理论的深入探索,对我国的乡镇企业的发展和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研究有借鉴作用。 作者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