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雷海宗先生的《世界上古史教学大纲》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欧亚学研究 曹中屏 参加讨论
世界上古史教学大纲
    总  论
    (甲)世界史分段及其意义
    (一)氏族社会——人对自然之斗争
    (二)上古
    (A)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之过渡
    (B)阶级社会  (1)部民社会  (2)奴隶社会
    (三)中古——封建社会之普遍
    (四)近代
    (A)西欧之进入资本主义——资产阶级革命
    (B)其他地区
    (五)现代
    (A)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与中国解放
    (B)社会主义社会之兴起与资本主义之没落
    (乙)世界上的人种与语言
    ——具体列出蒙古利亚、澳大利亚、尼革罗、高加索和不详之种族及语言并注明各族进入阶级社会的时期,下略。——曹中屏注
    (丙)上古之两期
    (一)前期    (A)最初古国之建立  (B)铜器时代——红铜与青铜  (C)部民社会
    (二)后期    (A)文明地区之扩展  (B)铁器时代(C)奴隶社会
    上古前期(2900—1100)——前论
    (甲)背景——生产力遗产
    (一)重要生产面
    (A)驯畜(B)农业(C)陶作——编织,营建(D)新石器——铜器(E)车船
    (二)人口之增加与集中
    (A)分工与交换(B)管理之复杂化——城市
    (乙)河流之重要
    (一)江河流域之开发
    (二)灌溉与管理
    (三)河流古国——两河流域,伊兰,印度,埃及
    (丙)河流外之古国
    (一)克里特
    (二)中国问题
    (三)自然环境与历史发展
    (丁)社会性质
    (一)氏族内部阶级分化之主导地位
    (二)奴隶问题
    (三)部民社会
    第一章  上古前期(上)(2900一2000)
    (甲)总论
    (一)小国之林立与纷扰
    (A)生产力之反映(B)惟一例外——埃及
    (二)战争——统一趋向
    (三)生产力之新发展
    (乙)巴比伦
    (一)地理
    (二)苏摩时代(2900—2400)
    (三)阿卡德时代(2400—2200)
    (四)混乱时代(2200—1893)
    (丙)伊兰——伊朗高原
    (一)地理范围
    (二)重要地区
    (三)居民
    (四)早期伊兰
    (丁)印度
    (一)地理背景
    (二)身毒时代
    (戊)埃及
    (一)地理
    (二)统一之酝酿期(3150一2850)
    (三)古王国——第一至第十王朝(2850—2040)
    (己)克里特一爱琴海文化一弥挪文化
    第二章  上古前期(下)(2000—1100)
    (甲)总论
    (一)古国发展
    (二)古国影响下新国之建立
    (三)中国之立国
    (乙)古巴比伦帝国(1893—1594)
    (丙)伊兰
    (丁)印度
    (戊)埃及
    (一)中王国及喜克沙苏时代(2040—1570)
    (二)新王国(1570—1085)——埃及帝国盛期(1570—1195)
    (三)埃及文化
    (四)1200年后之埃及
    (己)克里特与希腊半岛
    (一)克里特中期(2100—1600)
    (二)晚期(1600—1100)
    (庚)边民及其立国
    (一)印度欧罗巴人之迁徙(公元前2000年以下)
    (二)巴比伦文化范围内之印欧人
    (三)亚述
    (四)新边民(1600—1000)
    (五)腓尼基,巴力斯坦,叙利亚
    (辛)中国
    (一)地理环境
    (二)民族与文化
    (三)夏代(2000—1500)
    (四)殷商(1500—1027)
    (壬)总结——铜器时代与部民社会
    (一)生产基本情况
    (二)政治反映
    (三)意识形态
    第三章  上古后期(上)(1100一500):亚非国家
    (甲)总论
    (一)过渡时期
    (A)古国——部民社会之大致维持
    (B)新国——经部民社会阶段而进入奴隶社会阶段(希腊部分城邦为典型)
    (二)生产之提高与奴役剥削之加剧
    (乙)中国:殷周之际、西周与春秋时代
    (丙)印度——吠陀时代(1200—500)
    (丁)西亚与北非:
    (一)埃及
    (二)巴比伦
    (三)小亚细亚
    (四)腓尼基
    (五)希伯来
    (六)亚述与亚述帝国
    (七)新巴比伦帝国——迦勒底帝国(626—538)
    (八)玛代帝国与波斯帝国
    第四章  上古后期(上)(1100—500):希腊
    (甲)总论——希腊特点
    (一)惟一备有两特殊条件之地区
    (A)无铜器时代旧部民社会之专制主义政治负担及思想意识传统
    (B)有利于工商业小国发展之自然条件
    (二)影响
    (A)有可能摆脱必然发生之部民社会趋势
    (B)自然科学之较高发展
    (乙)地理与居民
    (丙)王制时代之社会——荷马时代(1100—750)
    (丁)王制时代之希腊文学
    (戊)宗教
    (己)城邦成立后之发展——殖民与僭政(750—500)
    (庚)希腊城邦发展之类型
    (一)发展之不平衡
    (二)克里特
    (三)斯巴达
    (四)雅典
    (辛)城邦兴起后之希腊文艺
    (壬)希腊哲学之兴起
    (癸)总结——奴隶社会之形成时期(1100—500)
    (一)不平衡发展中之总趋势
    (二)主要表现
    (三)意识形态
    第五章  上古后期(中)(500一0):早期帝国(500—200)
    (甲)总论
    (一)生产提高、剥削加重与阶级矛盾之加深
    (二)政治反映
    (A)高度集中之君主政治
    (B)统一大帝国之先后出现——波斯、印度、希腊;中国、罗马
    (三)思想斗争
    (四)发展阶段
    (A)早期帝国(500—200)——波斯、印度、希腊
    (B)后期帝国(200—0)——中国、罗马
    (五)其他古国之没落——埃及、巴比伦(部民社会)
    (乙)波斯帝国
    (一)达拉雅夫一世(521—486)
    (二)帝国制度——主要为达拉雅夫一世所建
    (三)商业政策
    (四)波斯帝国之历史地位
    (五)衰乱与灭亡
    (丙)印度与印度帝国
    (一)列国大战时代(500—321)
    (二)帝国时代(321—26)
    (丁)中国战国时代(473—221)
    (一)新兴阶级
    (二)政治与要求
    (三)思想斗争
    (戊)希腊盛期与希腊化时代
    (一)盛期性质
    (二)波斯战争
    (三)波斯大战后之希腊社会经济情况
    (四)雅典之盛强与雅典之海上帝国
    (五)404年后之国际纷扰
    (六)马其顿之兴起
    (七)希腊文学之发展
    (八)希腊哲学之发展
    (九)希腊化时代
    (十)希腊化时代文学
    (十一)希腊化时代之哲学与科学
    (十二)哲学发展之比较
    (己)罗马
    (一)意大利自然环境与人种
    (二)早期罗马
    (三)509年后之政治与社会
    (四)共和国之发展
    (五)罗马之成意大利最强国家
    (六)罗马之独霸西地中海
    第六章  上古后期(中)(500一0):后期帝国(200—0)
    (甲)印度
    (一)史料缺略
    (二)王朝更迭
    (乙)希腊化世界
    (一)埃及
    (二)犹太
    (三)大夏
    (四)安息
    (五)希腊
    (丙)中国
    (一)背景——大一统中国的建立(221)
    (二)秦汉(公元前22l一公元8)
    (丁)罗马帝国之建立
    (一)背景——西地中海之征服
    (二)东方发展与地中海世界之统一
    (三)罗马侵略之基本性质
    (四)罗马对征服地之剥削
    (五)罗马向外侵略对意大利之影响
    (六)贫民奴隶之反抗斗争与罗马共和国之覆亡(137—31)
    (戊)总结(500—0)
    (一)生产提高与社会危机
    (二)思想反映
    (三)奴隶社会或发展的奴隶制度之清算
    第七章  上古后期(下)(0-570):总危机(0—300)
    (甲)总论
    (一)各大帝国之总危机
    (二)分段
    (A)总危机之形成(0—300)
    (B)总崩溃(300—570)
    (1)人民宗教之趋于变质(2)游牧之冲破土著藩篱——上古世界之终结
    (乙)印度(公元前26年以下)
    (一)两王朝分立
    (二)护法的贵霜王朝
    (丙)中国(9—304)
    (一)王莽与东汉
    (二)汉末魏晋(184—316)
    (丁)罗马帝国(公元前31—公元192)
    (一)性质
    (二)皇帝制度——军人独裁合法化的政治制度
    (三)帝国时代之社会阶级与社会生活
    (四)帝国盛期文学
    (五)哲学
    (六)东方宗教与基督教之兴起
    (戊)新波斯帝国之成立
    (一)背景——安息帝国(公元前249—公元226)
    (二)波斯之独立——萨珊王朝(226—641)
    (三)新波斯之社会性质问题
    (四)波斯对罗马之影响
    (己)罗马帝国之衰乱与改组
    (一)百年大乱(193—284)
    (二)三四世纪间之衰徵
    (三)政治之改组——狄欧克利天诺(284—305)
    (四)帝国与教会之争
    (五)文学之没落
     第八章  上古后期(下)(0—570):总崩溃(300—570)
    (甲)中国(304一589)
    (一)背景——八王之乱与匈奴入侵(300—304)
    (二)五胡乱华与南北朝
    (乙)印度
    (一)背景
    (二)笈多王朝(319一535)
    (三)印度教
    (四)印度教与佛教斗争之意义
    (丙)波斯——萨珊帝国
    (一)背景
    (二)沙普里二世(309—379)
    (三)瓦拉兰五世(420—440)
    (四)卑路斯(459一483)
    (五)叩巴德(487—498;501—531)
    (六)库斯鲁一世(531—579)
    (丁)罗马帝国
    (一)背景
    (二)基督教之发展与胜利
    (三)游牧部族人侵与罗马帝国之崩溃
    (四)罗马帝国倾覆中之基督教教会
    (五)400年后之基督教派别
    (六)东部偏安之罗马帝国——拜占廷
     第九章  上古晚期之东亚新兴诸国——朝鲜、日本、越南
    (甲)背景
    (乙)朝鲜
    (一)地理环境
    (二)人种与文化
    (A)通古斯种
    (B)文化—中国关系—朝鲜国箕子问题
    (三)卫氏朝鲜(公元前194—108)
    (四)中国郡县时期(公元前108—公元313)
    (五)恢复独立——三国时代(313—668)
    (丙)日本
    (一)地理环境
    (二)人种
    (三)新石器文化遗迹
    (四)原始日本与中朝政治文化之早期接触
    (五)总结——大化改新(646)
    (丁)越南
    (一)自然环境
    (二)人种——越人
    (三)原始文化
    (四)安南与中国
    (五)林邑
    (戊)其他中印半岛国家
    (一)柬埔寨
    (二)缅甸
    (己)上古末期仍未立国之中印半岛地区
    (一)老挝
    (二)暹罗——泰国
    (三)马来亚
    第十章  上古中晚期亚欧大陆之游牧世界与土著世界
    (甲)背景——本章目的
    (乙)亚欧大草原游牧地带在世界史上之地位
    (丙)塞人与希腊罗马
    (一)塞人亦印度欧罗巴人
    (二)塞人之生活
    (三)塞人之社会、政治与政治发展
    (四)塞人帝国破裂后之西部游牧地区印欧人
    (丁)中国历史上的游牧部落
    (戊)匈奴人、日耳曼人与罗马帝国西部之沦陷
    (一)日耳曼人
    (二)378年后,帝国内部之日耳曼人与日耳曼国
    (己)匈奴之结局——其他游牧部落
    (一)游牧部族之基本弱点
    (二)进入欧洲之匈奴——北匈奴
    (三)留中央亚细亚之匈奴
    (四)中国之南匈奴——羯
    (五)其他游牧部落
    (庚)游牧部族的历史地位
    (一)游牧部族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二)游牧土著关系与上古史的结束
    《世界上古史参考资料》相当丰富,其中有《创世记》的“洪水故事”,《吠陀经》的《卢德剌颂》,《尼罗河颂》,希罗多德著《希波大战史》的“埃及风土记”、“金字塔”和“温泉门之战”,《汉穆拉比法典》(选录),《一个劳心者对于一切劳力者的一篇讽刺文章》(第十九王朝纸草底本),《哈梯王与埃及王的攻守同盟条约》,屠其第底著《丕娄波尼索大战史》卷一第二节的“人口移动”,《汉书•西域传序》,《文献通考》卷三三八“天竺”、“大月氏”,法显著《佛国记》的“法显在印度”,《辛阿尔巴刻石》,亚里斯多德著《雅典宪法》的“梭伦变法”,《十二铜表法》,《马可福音》的“耶稣事迹”,塔其屠著《日尔曼》的“公元一世纪的日尔曼社会”和其《纪年》的“罗马对基督徒之初次镇压”等选自中外各类历史文献节录和碑刻62篇。
    《资料》附历史地图14幅:《古代希腊图》、《罗马帝国图》、《欧洲蛮族迁徙图》、《亚洲西部与埃及图》、《罗马共和国时期图》、《希腊化时代的国际局势(公元前220年左右)》、《意大利(纪元前五百年)》、《纪元前三百年的罗马》、《纪元前二百九十年的罗马》、《纪元前二百六十五年的罗马》、《阿育王(273—237BC)的印度》、《迦腻色迦王之版图》、《前141—前49年西汉帝国的对外关系》、《秦末农民起义》。
    另有二附录:(一)上古时代中外历史对照表,(二)世界上古史人名、地名、类名中外对照表。中外对照表的外文后是希腊文和拉丁文并列,其中半数还有第三种文字(犹太文或其他亚欧文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