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 古文明地域上的三大异族帝国 ——大清帝国、奥斯曼帝国、莫卧儿帝国 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border=0> 印度性爱庙 16—17世纪以来,西欧各国经历了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启蒙运动、宗教革新、工业革命、民主共和等飞跃演变,而不断创新现代文明的时候,在东方同时存在着三个“夕阳无限好”的老大帝国———东亚的大清帝国(1616—1911)、南亚的莫卧儿帝国(1526—1858年)和横跨西亚东欧北非的奥斯曼帝国(1453—1922)。 依靠武力征服、血腥镇压建立的这三大帝国,仍然维持着它们那“泥足巨人”般的躯壳——三者都占有千万平方公里左右的广阔领土,都统治着数千万乃至上亿的众多人口,是当时世界上三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大国;它们的领土和人口,各自都多于整个欧洲的总和(当时全欧洲不到一亿人,英国法国都不到一千万人)。 三大帝国都是异族侵入古老传统文明地区而建立的。 它们在各自的地缘文化圈内都处于中心领导地位———奥斯曼帝国是伊斯兰文化圈中的“老大”,莫卧儿帝国是印度文化圈中的“老大”,大清帝国则是汉字(儒家)文化圈中的“老大”。在政治体制上,三者都是威风凛凛、洋洋自得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帝国,拥有庞大的官僚行政体系。 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border=0> 中印文化的汇合——敦煌 皇帝是“惟我独尊”的正统权威,政治经济权利的分配与行使都由上而下的单向流动。三个国家都以农业为立国之本,以手工业为副。当西方已进入了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时,这三大帝国都还停滞在中古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 它们的内部正发生越来越严重的“白蚁式”的腐败:中央统治的权威悄悄地僵化和衰落,冗员充斥的政府机构的效率越来越低下,卖官鬻爵、贪赃枉法已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曾经威猛显赫的军事力量更是一落千丈。“一度成为欧洲恐怖威胁的奥斯曼军队,除了对于它们自己的君主及平民外,已经不再能够吓唬任何人了。”奥朗则布皇帝以后的莫卧儿军队不堪一击。而大清帝国的满蒙汉八旗兵和绿营兵,也已沉迷于游手好闲与鸦片烟灯之中无法自拔。 三大帝国的技术和生产力水平,逐渐地整体落后于西方。最可叹的是它们处于落伍时,仍然沉醉于沾沾自喜、狂妄自傲,缺乏自知之明。它们“不仅再也没有什么发明,甚至对于西方的新发明也无动于衷”。但是,当西方人把他们足以自豪的“现代文明的精品”摆在这三国元首面前时,则或被不屑一顾,或被贬为“奇技淫巧”,或被斥为“亵渎真主”。而结果,也就使三大帝国的生产力和经济状况越来越停滞僵化和衰落腐朽,沦为“从自尊到自卑”的败家子、破落户。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命运 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border=0> 奥斯曼帝国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军事封建帝国。又译奥托曼帝国、鄂图曼帝国,也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创始人奥斯曼一世的先世出于乌古斯突厥人;小亚细亚西北部是奥斯曼国家的发祥地。1299年,奥斯曼宣布独立,称苏丹(对比:好似中国历史上的金国)。穆罕默德二世(1451—1481在位)攻陷君士坦丁堡(1453),东罗马(拜占廷)帝国宣告灭亡。君士坦丁堡(后改称伊斯坦布尔)成为奥斯曼帝国的新都。这时,奥斯曼帝国已直接统治东欧巴尔干地区以及多瑙河口。 穆罕默德二世制定法典,完善了帝国的行政管理制度。庞大的封建军队和先进的军事装备(毛瑟枪和火炮)保证了扩张的胜利进行。谢利姆一世(1512—1520在位) 东征伊朗,称霸于叙利亚和埃及,从而控制了阿拉伯世界(伊朗除外),领土增加一倍以上。奥斯曼苏丹成为穆斯林世界的首脑——哈里发(对比:好似中国历史上努尔哈赤的后金国)。 苏莱曼一世(1520—1566在位)东征西讨,6次出征匈牙利,围攻奥地利首都维也纳(1529),数次远征伊朗,夺取巴格达。谢利姆二世在位期间(1566—1574) ,曾征服塞浦路斯,击败西班牙、威尼斯和教皇的联合舰队。海军称霸于地中海东部,疆域扩大到中欧匈牙利、以及北非的黎波里。 奥斯曼帝国极盛时,领土北面从奥地利边界直达俄罗斯境内,西界非洲摩洛哥,东迄亚洲高加索和波斯湾,南境一直伸入非洲内地,囊括今欧、亚、非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土地,管辖人口4000万,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公元1683年时,其领土共计1195万平方公里,比现在的中国和印度两国的领土都要广大。 16世纪初,奥斯曼帝国统治机构逐渐完善,宗教法与民法并行。境内非伊斯兰教民族则根据米勒特制度,享受宗教自治。16世纪中叶以后,帝国由盛转衰。苏丹多不亲政,沉湎后宫,大权旁落于“大维齐”(首相)之手。近卫军干涉政治,控制苏丹。财政拮据,工商业衰落,社会动荡不安。1683—1792年间的对外战争屡遭挫折。 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border=0>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俄土战争(1828—1829)、两次土埃战争(1831—1833、1839—1841)中相继失败。1839年英、法、俄、奥、普五国联合干预土埃冲突,埃及已取得事实上的独立,希腊、塞尔维亚皆获得自治,帝国仅能控制安纳托利亚、伊拉克,以及鲁米利亚的部分地区。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1839~1861在位)和阿卜杜勒阿齐兹(1861~1876在位)统治期间,颁布了一系列的改革敕令(坦齐马特)。敕令中允许基督教臣民享有一些基本权利,但此项诺言并未完全实现。改革重点仍在改革军队和行政(包括中央和地方),在社会上则改革教育和法律。陆续开办海军、陆军、工程、医学、军事科学等院校,以及外交、行政学院。1846年制订第一个国家教育计划,建立大、中、小学的完整体系,1869年开始推行普及小学教育。在改革中,陆续制订了欧式的商法、刑法、海事法、民法,旨在取消外国的领事裁判权,实际上未能达到预期目的。奥斯曼帝国财力支绌,加上国内的人民的起义、属地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以及列强的侵略,帝国的改革未见成效而危机转深。 从19世纪60年代起,逐渐形成了新奥斯曼人的君主立宪运动。在1877—1878年的俄土战争中,奥斯曼土耳其军大败,帝国被迫签订《圣斯特凡诺条约》,在柏林会议(1878)上,承认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黑山的独立,承认保加利亚的自治,割让卡尔斯和巴统给俄国。于是,奥斯曼帝国在欧洲的领土只剩下马其顿、阿尔巴尼亚和色雷斯。 1920年在安卡拉成立大国民议会,1921年大国民议会通过根本法,改国名为土耳其。1922年,大国民议会经过激烈辩论,决定废除苏丹制,从此结束了奥斯曼帝国的历史。1923年建立土耳其共和国,凯末尔任总统。 莫卧儿帝国的命运 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border=0> 莫卧儿帝国又名蒙兀兒帝国,创始人巴布尔(Babur,1483—1530年)是中亚封建主。1526年,帖木儿(Timur Lenk)的后裔巴布尔入侵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巴特战役中打垮洛迪苏丹,自立为印度斯坦皇帝,这标志着莫卧儿王朝统治印度的开始。莫卧儿统治者是有突厥血统的蒙古人、自称蒙古-突厥族后裔。帝国的政治上层是穆斯林的,而社会基础则是印度教的。 巴布尔以武力统一了北印度。1530年,胡马雍Humayun继位(1530—1556在位)。1540年,胡马雍在曲女城战役中被比哈尔阿富汗酋长击败,流亡波斯和阿富汗。1555年,胡马雍重征印度平原,占领德里和亚格拉,恢复了莫卧儿王朝在印度的统治。1556年,阿克巴(Akbar,1542—1605)继位,实行了进步的内政改革,采取宽容的宗教政策,扩大了莫卧儿王朝统治印度的社会、政治基础。他建立中央集权制,开疆拓土,统一了次大陆广大地区,推动了印度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到查罕杰(1605—1627在位)和沙·贾汉 Shahjehan. Persian(1628—1658在位)时代,莫卧儿王朝国势日盛。文化]艺术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艺术特点,是民族传统与中亚及波斯艺术相结合,举世闻名的泰吉·玛哈尔陵,可以作其典型代表。 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border=0> 馬哈巴利普蘭巨型浮雕 莫卧儿王朝通过阿克巴的内政改革,建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军事官僚政治体制。 行政制度实行军事化。从阿克巴开始,将所有文武官吏分为38级,按军事方式编制,其俸禄按品级高低领有大小不等的贾吉尔──军事封建领地。 莫卧儿社会仍以农业经济为主,农业中商品生产扩大,出现商品粮和棉花、生丝、蓝靛、烟草等经济作物的专业化产区,产品远销欧亚市场。莫卧儿初期,手工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一度超过当时欧洲先进国家。手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是封建制经济的作坊和家庭手工业,大型官营作坊的优质产品主要为满足宫廷和贵族奢侈生活的需要,其次才供出口。在一些港口城市,包买商通过预付款项、提供原料并收购其产品等手段来控制手工业者的小型作坊的生产,但尚未出现先进的工场。 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border=0> 奥朗则布Aurangzeb(1658—1707年)统治时期,向南印度进行军事扩张,王朝版图几乎囊括了整个南亚次大陆。但他强制推行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并恢复对印度教臣民迫害的政策,因而引起拉杰普特封建主、锡克教徒及马拉特人的激烈反抗。奥朗则布死后,各省总督纷纷独立割据,莫卧儿帝国陷于分裂。1740~1761年期间,德里的莫卧儿皇帝先后成为入侵印度的波斯人、阿富汗人及马拉特封建王公的傀儡。1764年,莫卧儿皇帝阿拉姆沙在布克萨尔战役中投降英国东印度公司,莫卧儿王朝沦为英国殖民者的附庸,名义上存在到1858年。 自第三任皇帝阿克巴 (Akbar,1542—1605) 一直到第六任奥朗则布Aurangzeb(1658—1707年)统治时期是莫卧儿帝国的鼎盛时期,疆域达到顶峰,经济繁荣。奥朗则布皇帝驾崩后,莫卧儿帝国开始衰退。 发现:三大帝国的比较和“盛世”的相似性我将大清帝国的史料,同莫卧儿帝国、奥斯曼帝国三者作对比分析,惊异地发现:三者之间是多么的相似! 通过比较文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三大帝国都是异族侵入古老传统文明地区而建立的。大清帝国接受和溶入了华夏文明、莫卧儿帝国接受和溶入了印度文明、奥斯曼帝国接受和溶入了拜占廷(中古希腊)文明。 通过比较文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三者不仅领土、人口、政治、经济属于同一类型,而且在军事征服、政权建立、经济发展和文化融合的历史进程中,显示出共同的规律;同时也存在各自的特色。 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border=0> 通过比较文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不仅中国的大清帝国有过“盛世”,而且横跨三大洲的奥斯曼帝国(1453—1922)、南亚的莫卧儿帝国(1526—1858年),也都出现过“盛世”! 19—17世纪,横跨西亚东欧北非的奥斯曼帝国,出现了谢利姆一世(1512—1520在位)、苏莱曼一世(1520—1566在位)、谢利姆二世 (1566—1574年在位);莫卧儿王朝出现了阿克巴 (Akbar,1542—1605) 、查罕杰(1605—1627在位)和沙·贾汉 Shahjehan. Persian (1628—1658在位)、奥朗则布Aurangzeb(1658—1707年);他们的“文治武功”,跟大清帝国的康熙、雍正、乾隆相比,乃是相近的时期、几乎同一模式! 由于篇幅限制,关于奥斯曼帝国、莫卧儿帝国和大清帝国的“盛世”对照和文明历史比较研究的成果,将在以后陆续介绍。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