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西方美术史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大樗树下 陆新星 参加讨论
双击自动滚屏

    

第一章 原始时期美术   ----------------------------------------------------
    第一节 法兰克和坎塔布利亚地区旧石器时代岩画
    欧洲岩画有广泛的分布,岩画的年代可分为两个主要的系列:一开始于旧石器晚期,距今约三万五千年,延续至距今约一万年前;二开始于距今一万年前,延续至新石器时代以至铜铁时代。
    欧洲旧石器时代洞窟艺术的发现,主要集中在法国西南部和西班牙北部的法兰克--坎塔布利亚地区。这些洞窟里的崖壁画以其宏大的规模,雄伟的气魄,成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洞窟岩画的艺术风格,是自然主义的,洞窟岩画往往处于洞窟的深处。洞窟岩画的题材以动物为主,几乎全是巨大的食草动物。人们通常只注意到洞窟的崖壁画,其实岩刻总是和崖壁画共存,个别的也有全部是岩刻的。同时,这种艺术也不仅仅发现在法国的南部和西班牙坎塔布利亚地区,只是因为在这一带发现得最早,也最著名,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法兰克和坎塔布利亚洞窟崖壁画艺术。
    法兰克和坎塔布利亚洞窟崖壁画一般的特点是:单个的动物形象,没有组成场面,动物的形体画得很大,甚至和真的一样大;此外则是手印和几何图形;人物出现得很少,画得也是小而丑,与精美的动物图像形成鲜明的对比。或许这些动物画得过于精美了,人们根本不相信会出之于原始人之手。洞窟艺术的发现史,是具有浪漫色彩的。开始时科学界持怀疑的态度,后来又逐步地被证实是可信的;这个几乎长达一个世纪的过程,构成了对史前艺术发现史的浪漫性篇章。
    这是一幅出土于派奇摩尔洞穴石壁的长毛覆顶的猛犸象形象,它提醒着我们上一次冰川期南欧的冰天雪地气候。图画中简约的线条表明这幅作品是草就的素描,也许完成的时间不到5分钟。它构成了一幅画有25只动物、总长1750公分的大壁画的局部。
    
    图01:《猛犸》,派奇摩尔洞穴岩画
        一、法国科斯凯洞窟手印和岩画
    法国的科斯凯洞窟的岩壁上保存着世界上最古老的洞窟艺术――手印,距今2万7千多年。
    科斯凯洞窟位于法国南部悬崖壁立的索米欧湾,洞窟进口处是在水下36米处。先是一条宽3-5米、长200米的通道,连接着有一个半没入水中,一半露出水面的洞窟,这高出水面的出水的部分,直径约50米、高出水面3-4米。洞穴犹如遍布石笋和钟乳石的"地下大礼堂"。原来在第四纪末期,地球还被巨大的冰川所围困,海平面比现今低100-120米,因此完全可以从悬崖顶端攀援而下,进入洞穴。
    
    图1 :法国马赛东面的莫尔海岬的景色,就在这里发现了水下的科斯凯洞窟崖壁画
    对洞窟的初步考察,发现岩画属于两个不同时期:
    旧石器时代的人们使用这个洞窟是在公元前26000年,最初他们只制作空心的手印和勾画的指槽。
    手印是洞窟艺术中经常出现的形象。手印有三种形式:阳纹手印,是用手蘸上颜色,然后印在壁上的印纹,有红和黑两种颜色。阴纹手印,是用手伏在壁上作模子,然后往上喷刷颜色,再将手移开,就形成一个空白的手形。第三种是描画的手印,即用颜料直接画成手的形状。
    手印的出现比摹仿造型要早,而且一直存在。它的出现可能是人对野兽留在泥地上的爪印的模仿,也可能是自发的一种行为,它的出现就具备了丰富的意义,经常出现在动物形象附近,这是巫术活动中一种控制力量的表现。对手印有一些解释:把手印在壁上以增强精力,祛灾除病;某种神秘仪式的记录或古老神祗的象征;手具有一种特殊的力量。手印中阳纹少,阴纹多,左手多,右手少,大概为制作方便。
    
    图2:《手印》,科斯凯洞窟崖壁画
    
    图3:《手印》,科斯凯洞窟内景
      第二期始于公元前17000年前,这时或涂绘或凿刻动物形象的几何符号。
    
    图4: 《游鱼》,科斯凯洞窟岩画
    
    图5:《海鸟》,科斯凯洞窟岩画。
    该像企鹅似的海鸟,属于海雀科,现已灭绝,说明旧石器时代的地中海比现在要寒冷
    
    图6:《马》,法国科斯凯洞窟岩画。古人类第二次进洞时所画的,距今约18000年
    
    图7:《野山羊》,科斯凯洞窟岩刻。
    头和角是正面的,身躯是侧面的,所谓转头的透视在科斯凯洞窟的动物画中表现得也很普遍
      二、拉斯科(Lascaux)洞窟崖壁画
    拉斯科洞窟位于法国多尔多涅省蒙尼克镇附近,是韦泽尔河谷中的一座洞窟。1940年,多尔多涅乡村的四个儿童带着狗在追捉野,突然野兔不见了,紧追的狗也不见了,孩子们这才发现兔和狗跑进一个山洞,他们带着电筒和绳索也进入洞里,结果发现一个原始人庞大的画廊,这就是同阿尔塔米拉洞齐名的拉斯科洞窟壁画,被誉为“史前的卢佛宫”。在此之前,拉斯科洞窟崖壁画的存在是完全不为人们所知的。从远古的时代起,洞口就被障碍物全部堵塞住,直到现在洞口也还没有找到――那几个孩子是挖开洞顶爬进去的,因为他们的狗是在那里丢失了。
    这个洞窟因石灰岩缝隙水流的侵透,在地质年代的第三纪形成大型的岩洞。它由一条长长的、宽狭不等的通道组成,面装饰着大约1500个岩刻和 600个绘画,有红、黄、棕和黑等多种颜色,其中以外形不规则的圆厅――野牛大厅――最为壮观。厅顶画有65头大型动物形象(马匹、红鹿、5米多长的巨大野牛等)及一些意义不明的圆点和几何图形。在这样垂直的崖壁上作画,必定要使用梯子和架子:事实上已经发现了安装架子用的插洞。在洞窟的地面上,还发现了作画用的木炭、颜料和雕刻工具等。对那些含碳材料放射性碳素的断代测试表明,洞窟绝大多数的岩画作品绘于约公元前15000年。
    拉斯科洞窟崖壁画给人的印象是线条粗犷、气势磅礴、动态强烈,与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的静态恰好形成对比。画面已经初显构图意识,比如:前洞的六只大牛,组成圆圈,朝一个方向奔跑;一匹马跌落阱陷的画也是如此。此外,符号也被大量使用,如一种被理解为陷阱的符号(法国哥摩洞窟也有许多符号,其中以房屋形的符号最为引人瞩目,而且往往画在动物的身上)。
    拉斯科洞窟崖壁画还曾使法国的现代画家亨利・马蒂斯赞不绝口,庆幸自己的所作与原始人的画迹有相通之处。
    在拉斯科洞里一个井状坑底部一块突出的岩石上,画着一著名的人类古老场景:一头野牛正冲向一个鸟人,鸟人附近有一只鸟站立在枝头,野牛身上则已被一枝矛剌穿,腹下流出大量的肠子,单还在拼命地挣扎,向人冲去。图中的人物很值得注意,其形态被图案化了,长着鸟头或是戴着鸟冠,右手握着顶端呈钩状的工具,可能是矛棒或标枪,双手各生长着四个指头,脚下还残留着矛棒的断片,和野牛组合在一起,似乎受了伤的样子。该鸟人有人认为是伪装成动物的猎人,有人认为是巫师正在为祈求狩猎的丰收施行巫术。猎人伪装成动物以便狩猎时接近猎物的作法在我国少数民族中至今仍有使用,如鄂伦春族戴的狍头帽。学者们认为该画可能是在表现某种观念,或者有某种纪念性目的。类似的画例不仅在其它洞窟岩画中可以找到,稍后时代的非洲岩画中也可以找到。
    
    图01:《野牛・人》或《鸟头呆子》,法国拉斯科洞窟岩画
      拉斯科洞窟壁画的马中,最令人嘱目的是所谓的“中国马”,其因形体颇似中国的蒙古马种而得名。画中的马正处于怀孕期,这与祈求增殖的观念有关;马的造型轮廓分明,线条流畅,比例造当;制作时巧妙地利用岩石的高低变化而与雕画结合,尽管是采用单色平涂,却取得了立体效果,有一定的体积感;在色彩的处理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大面积的马身着明亮的黄色,马鬃涂黑色,形成明快的对比。就艺术上的成就而论,把该画列为杰作应是没有异议的;并应想到原始艺术家是在粗笨的打制石器、简陋的油脂燃烧物照明的条件下完成该画的!
    
    图02:《中国马》,法国拉斯科洞窟崖岩画
      游泳的鹿群。洞穴艺术家们用有色的土和石头研磨成粉末状,然后用水调剂成液态或膏状的颜料,少见地用红色、黄色和更多的黑色点染出鹿群的轮廓。
    
    图03:《游泳的鹿群》,法国拉斯科洞窟崖岩画
      其他动物岩画
    
    图04:《狮子和犀牛》,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
    
    图05:《野牛和小马》,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
    
    图06:《兽群》, 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
      三、西班牙阿尔塔米拉(Altamira)洞窟岩画
    1879年的夏天,西班牙考古学者桑图拉(一位当地的绅士)发现了阿尔塔米拉洞窟。他是第一个把该洞窟岩画的年代确定为旧石器时代的人。但遗憾的是,他这个有历史意义的重大发现,直到到二十多年以后才被人们接受。
    阿尔塔米拉在西班牙的桑坦德附近,这个西班牙遗址的发现具有双重意义:它既是旧石器时代的洞窟艺术遗址,也是19世纪中叶第一个被发现的洞窟艺术遗址。欧洲旧石器时代洞窟崖壁画最显著的特点是:①写实的大型动物形象;②形象之间没有相互的联系;③各种抽象的符号。这些特征在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崖壁画中体现得最为鲜明。
    阿尔塔米拉洞窟窟顶崖壁画,观赏者必须躺倒仰视,从艺术的角度来考察,阿尔塔米拉洞窟很有代表性。西方人称它为“史前的西斯廷教堂”(西斯廷教堂以米开朗基罗的巨幅天顶画名闻遐迩,是西方人心目中的艺术圣殿)。
    
    图01:《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外景》,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岩画
      1879年,桑图拉带着小女儿再次来到阿尔塔米拉山洞寻找古代遗物。他专注于在地下发掘,无事可做的小玛丽雅东张西望,突然惊叫“爸爸看,这里有牛!”当父亲抬头顺着女儿的手指望向崖壁面时,发现洞顶和壁面上画满了红色、黑色、黄色和深红色的野牛、野马、野鹿等动物。其中最重要的是画在洞顶上的,长达15米的群兽图,共有20多头,动物的身长从一米到两米多。画法是先在洞壁上刻出简单而准确的轮廓,然后再涂上色彩。另外,生动有力的线条以及控制得很好的光影,加上善于利用洞壁的凹凸,原始画家创造出了极富立体感的形象。
    窟顶画中有两只负伤的野牛,它们的身躯卷缩成一团,外轮廓被处理为稳定的三角形状。而在细节方面,诸如抽搐的四蹄、甩动的尾部、斜剌如剑的双角、直竖的耳朵,都采用寓动于静的手法,把野牛处于生命的最后时刻,困兽犹斗的特点表现得惟妙惟肖。野牛倒在地上两腿无法站立起来,却低着头来保护自己,也是极为生动的一个画面,表现了动物的尊严与力量,及它为生命最后一刻的挣扎。由此,原始艺术家敏锐的观察力,以及有活力的艺术表现手法,都一一得以体现。
    
    图02:《受伤的野牛1》,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岩画
    
    图03:《受伤的野牛2》,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岩画
    
    图04:《野牛1》,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岩画
    
    图05:《野牛2》,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岩画
    
    图06:《野牛3》,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岩画
      洞窟中除了一些非常写实的动物作品之外,还有许多抽象的图形。在大壁画中的动物形象的旁边有许多的划道和图形符号,有用浓重的红色画出来的,并且相当大。这种抽象的符号和图形同样存在于欧洲所有的旧石器时代的洞窟壁画中,可能都是体现原始人类企图征服野兽的愿望,与狩猎的巫术有关。
    
    图07:《符号》,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岩画
    第二节 原始时期雕塑
     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雕像是奥地利的《维林多夫母神》和法国鲁塞尔岩廊石壁浮雕《手持角杯的裸女》。雕刻艺术是人类生活的形象记录。看来原始人制作雕像可能不是有意识的艺术活动,也不大可能有明确的审美观念,而很可能是出于功利的目的:通过制作“母神”形象和吉祥物角器来祈求种族的昌盛。尽管如此,原始艺术家还是在某种朦胧的审美意识驱使下,出于人类艺术创造的本能和敏感,找到了表达目的的合适手段,把自己的理想通过对客观事物形象的把握和结合而传达了出来。所以人们视《维林多夫母神》和《手持角杯的裸女》是处于原始时代的人类最早创造的雕刻艺术精品,它们写下了人类雕塑艺术史的第一页。
     《维林多夫母神》是一尊很小的女性裸体雕像,高仅11厘米。据考证,这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属于奥瑞纳文化期的作品,距今两万年左右。雕像的体积虽然很小,但以肥胖、成熟而有力的形态,显示了宏伟的纪念碑式的气度。雕像的头部被绳纹式的卷发所覆盖,面目五官不清。细弱的双臂下垂被双乳排挤在两侧,硕大的乳房从胸前垂挂对称式地压在腹部,粗壮的大腿向下逐渐变细连接小腿,足部省略。这种造型很可能是作为神灵偶像,插在松软土地上以供崇拜。
     原始艺术家造此女像有意夸张和强调了女性的特征,是符合原始人的理想追求的。因为在原始社会的部落中,只有那些最肥胖、最强壮的女性能生育,能有力量抚养后代,能避免被饿死,所以肥胖是富足、力量和称心如意的象征,它是一种特殊魅力。女像的整体近似球形的造型,也可以使人联想到一种象征原始生命的蛋形圣石。
     从《维林多夫母神》的立体造型特点来看,它由许多大小不等的球形体积所组成,这些球状体积又都服从于蛋形石块原来形态的大轮廓。各种球状体依据人体各部分的生理特征有序地组合成统一的人体,给人的视觉印象是:整体,单纯,厚重,体积感很强。由此可见原始雕刻家已会使用雕刻语言,并有形象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从而开创了雕塑艺术的历史。
    
    图01:《维林多夫母神》,奥地利维林多夫
    在欧洲奥瑞纳文化期发现的人物雕像很多,其中以法国鲁塞尔岩廊石壁浮雕《手持角杯的裸女》为最杰出。这位女子右手托着一只角状器,左手搭在稍为隆起的腹上,披肩长发绕在左肩,袋状的双乳悬挂在胸前,腹部和臀部宽厚肥硕,面部简略未作刻画,粗壮的大腿往下细小而至于虚无。从形象动作的姿态特征中,人们猜想这位女子正在主持一项巫术仪式,祈祷猎物丰收和部族昌盛、安康。也有人认为手中托举的角器是人类繁殖的吉祥物,表明她那母性的潜力不再隐藏在自己的身体内,而是寄托于神秘的象征――兽角。
    
    图02:《手持角杯的裸女》,法国鲁塞尔岩廊石壁浮雕
    《鹿》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旧石器时代艺术品,1834年法国人布劳伊莱在一个叫夏芳德的洞穴中发现了一块骨块,在骨块上用利器刻有两只鹿,刀法肯定,造型真实,不仅形象准确,还在身体上刻画出脊梁骨和细而有规则的毛,颇似出自现代人的手笔。
    
    图03:《鹿》
    其他雕塑
    
    图04
    
    图05
    从地中海诸岛到大西洋沿岸地区,都有一些粗制的巨大石块的纪念物,这些巨石有的高达70多英尺,重有百吨,有的排列长达两英里,极为壮观。史学家称为巨石结构、巨石建筑、巨石碑。产生这些巨石结构的文化称为巨石文化。
     巨石文化分布很广,结构种类繁多,与其说是由于新的艺术形式,不如说是由于新宗教和埋葬的习俗,即巨大的石块是用来标志神圣的地方和坟墓的。可以推断各种式样的巨石结构是和当时的丧葬风俗及原始宗教密切相关的。这些巨石结构各有其奇异的形态,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具有抽象美的纪念碑。
    
    图06:《巨石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