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中国思想与历史哲学——互补的中西文化1(下)(20040620)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网 周剑铭 参加讨论
三、觉醒的历史
    如果说希腊神话和史诗不自觉地表现了西方的基本人文精神,那么希腊的早期历史学家如希
    罗多德(Herodotus ~484-424 B.C.) 、修西底斯 (Thucydides ~ 460-395 B.C.) 等等就是自
    觉地去表现这种精神,希腊人视荷马为真实的英雄,因为他英雄式地表达了历史,对神性不自
    觉的表达在早期希腊历史中变为了自觉的历史表达,西方的历史就是始于这种对历史表达的自
    觉。希腊的早期历史学家不是象中国古代史官一样以自身方式参入了历史,而是以对社会的道
    德责任和自身的艺术气质重写历史,对历史的再记录(历史回忆)使历史成为被表达的历史,历
    史的真实由历史学家的表达的忠实保证,这种忠实是现在对过去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关系和
    关系的真实。但是西方文化中超越的神性终于在中世纪再次成为了超越的神性文化,历史表达
    成为了神学的表达,人性变成了赤裸裸的神性,漫长的中世纪以神性的自觉代替了人性的不自
    觉。文艺复兴是个性的人性的再次复兴,理性的启蒙也是对历史的再次自觉,它使历史处于一
    种理性的全面审查的眼光下,启蒙思想家如伏尔泰 (1694-1778) 等同时是历史学家和哲学家
    ,他们为历史导入了哲学思想,在历史、人性和社会的关系中寻求对历史的理性解释和再认识
    ,但是哲学观念随之也被输入了历史,历史成为了哲学观念的表达,哲学与历史哲学相互交织
    ,几乎是一同兴灭。19世纪的史学借助于科学思想而成为一门真正的历史学科,但是历史与科
    学本质是不同的,当实证的史学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处理历史时,他们便把史迹和史料当
    成了历史自身,历史被分离和肢解,成了科学博物馆中精确的历史标本。在史学取得巨大的成
    就的时候,历史哲学以突然的反省而再次觉醒而进入20世纪,一方面从对实证的史学方法的反
    省而使历史重新回到自身,再次从历史的本身中寻找历史,但不是从具体的历史中而是从整合
    的历史中寻找历史的原因和动力,这就是思辩的历史哲学;别一方面,从对历史的表达和研究
    的观点、方法的自觉使历史哲学进入分析的历史哲学。西方的历史就是从不自觉的表达到对历
    史的自觉的表达,从历史的表达到对历史的研究,进而从对历史的研究到对研究观点和方法的
    反思;从事件和人物到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后成为不同文化形态的整合历史,
    最终走向对对历史表达的方法和观点自身的自觉,即历史表达和研究在自身本质上的反思,对
    历史在思想上的自觉最终清楚地反映在20世纪的分析的历史哲学中。
    历史事实,历史的表达即重写的历史和对历史表达所据有的观点和方法的重新认识在分析意
    义上都要是对历史的反思,这种反思总是企图对历史的各种表达形式、观点和方法重新加以检
    讨,虽然现代历史哲学家已经不再援引外在的观念强加于历史而是从历史自身寻求历史的原因
    ,但是这种历史的自身仍然只是部分的历史整合,历史哲学家的一个功绩就是从个别人、个别
    国家或民族的历史中整合出了文化或文明的形态的历史,这种史学的观点和方法已经从完全是
    对过去历史的表达转变为在历史哲学的整合方法下对历史的分析,历史在这些观点和方法下具
    有形态的同构性,它们被称之为历史的同时性。历史学家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 1880-1
    936)和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 1889-1975)的历史理论被称为元历史或思辩的历史哲
    学,就是因为他们引入了这种整合的方法和相应的历史概念,这是一种超历史的历史,在这种
    研究中所有的文化或文明形态都具有超历史的相互平行性和同时代性,因而成为可以进行较、
    分析的研究对象。
    在这种史学方法中,斯宾格勒把所有的人类历史按文化形态进行了分类,他把古典文化叫做
    阿波罗类型,它的特点是注重肉体和现在,忘怀内在和外在的过去,历史中的人似乎处于历史
    时间之外, 但他们的本质是个体性的,是一种不自觉的人性个性,正是基于这个起源但与此不
    同,却不是与这种阿波罗型文化本质上的对立,斯宾格勒称之为浮士德型的西方文化就是一种
    个性的自觉,它的特点是耽于现实的个人贪欲和渴望,无休止地追求个性的自我完美而不惜代
    价,浮士德用自己的灵魂换取了知识和力量,这正是对西方文化的一个绝妙而深刻的写照,出
    卖自己的灵魂意味就着背叛自己的历史,知识和力量则象征着西方文化的本质性动力,它正是
    从这种背叛与对立中源源不断地产生。斯宾格勒从纷杂的具体历史中清理出了作为文化形态的
    历史,从而导出作为文化形态的历史变迁的过程和趋势。作为各种历史的文化形态,它有产生
    、生长、和消亡的过程,实际上斯宾格勒用历史的文化同构代替了历史本身,斯宾格勒由此得
    出了引发大量争议的西方文明的没落的悲观结论,但具有启发意义的是不同的文化形态之间仍
    然存在历史的必然联系,比如我们可能看出阿波罗和浮士德型文化之间的区别实际上基于这样
    一种历史变迁,就是从个性的无意识变成了个性个人的自觉,它们不是文化对立,而是文化形
    态的同构,这正说明了西方文化在形式上的承继性,因此西方文化虽然在历史时间的意义上不
    具有连续性,但具有形式的必然性,这正是西方文化的生命之源,它能在一次次的历史断裂和
    文化形态的替代中赢得自己的强大生命力,形成为世界上唯一与中国文化连续性相比照和互补
    的代表性文化。
    汤因比进一步发展了斯宾格勒的观念,但他不是从不同文化或他称之为文明的历史关系中入
    手,而是企图从某个文明的内在的和外在的存在关系中找到它们的自身的原因与动力,一个文
    明的存在状态决定于它应对来自它所在的内在或外在环境的挑战能力,而这种能力就是这个文
    明的自身创造能力,这种创造能力即因应对环境的挑战而生,也同时在改变自身与环境的应对
    关系,不断的挑战与应战就造成了文明的生长、消亡或停滞。汤因比把动力学引进历史形态,
    虽然和斯宾格勒一样对文化形态作了比较和周期性分析,但他所分析的文明具有内在的生命即
    基于一个文化形态自身的历史,因而他避免了斯宾格勒的悲观的结论。汤因比的历史研究虽然
    是超历史的,但他在他的研究对象的即某一个文明形态中重新置入了时间,使它获得了自身的
    生命,他和斯宾格勒一样在历史引入了一种整合的研究方法和分析的观点,具有明确的哲学反
    思意识。
    克罗齐(Benedetto Croce 1866-1952) 把历史归结为自身统一的精神活动,最终历史就是历
    史判断,即历史总是以现实的判断的活动方式被再次表达出来,这是一种分析哲学意义上的历
    史反思,所以他说历史即哲学,这种历史思想的观点需要一种对历史的透视。首先要把历史作
    为一个活着的整体过程来看待,这里即没有游离于历史自身的个人和个别事件,没有外加于历
    史的超验的观念,也不是实证的或科学的方法下被拼装的历史标本,而只是历史作为现实的精
    神活动的自身。第二,在这种观点下,历史研究相似于分析哲学,历史学家据有分析的观点和
    方法面对历史,而这个过程就是对历史的判断活动,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所有的历史都是现实的
    历史判断,历史在对历史的判断中而被表达。克罗齐将历史统一于现实的精神活动,它从黑格
    尔超越的历史观念和实证主义的超越的方法下把历史归还于现实的历史反思,从而在西方的传
    统历史中第一次实现了历史自身作为现实精神批判的统一,即历史就是作为现实的精神活动的
    历史哲学。
    科林伍德 (Robin George Collingwood 1889-1943) 从克罗齐的前沿出发,认为历史的原因
    在于人的思想,而且它总是在今天人们的思想中复活,一方面历史人物和事件总是由人的思想
    驱动的,我们只有了解人的行为后面的动机我们才能理解历史,所以所有的历史都是思想史。
    另一方面,现实从历史产生,因此过去浓缩在现实思想中,历史不过是在今天的思想中重演过
    去的思想,这意味着历史学家应当清楚自己的任务,批判地重演过去的思想。他的观点事实上
    是一种分析的历史哲学的认识论,它聚焦于现实思想与过去思想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实现于历
    史学家思想意识下的历史重演,因此对历史研究归根结底是对历史思想自身的认识。科林伍德
    实际上是在历史研究领域提出了思想自身的分析性关联这样一种深刻的认识论的问题,由于他
    已经意识到历史思想自身的历史性,他已经非常接近中国思想在历史反思意义上的本质。按照
    他的观点,历史总是由历史所形成的历史价值观下的历史重现,这实际上可以成为对中国古代
    史观的一种辩护,中国历史中的春秋笔法的隐与讳的不直之直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取的,
    但在历史自身的意义上是可以理解的, 它甚至能使我们能理解孔子所说的异直:“吾党之直者
    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论语:子路) 这不是指现实道上的公平与正
    义,而是指历史自身必须忍受的脱化折磨,是历史成长的烦恼,历史以遗忘的方式前进,以重
    写的方式形成,历史的灰尘掩埋了多少历史,留下多少历史,这个比例肯定是一个天文数字,
    但这是历史对自身的超越,这也正是儒家文化从历史获得的自身的历史本质,它给中国文化带
    来的影响是积极与消极双重的,也是无法避免的。沿着这个方向上的继续探索可以使历史哲学
    把我们最终引向纯粹哲学意义的中国思想。
    四、互补的历史文化
    历史哲学具有非同寻常的困难,这不仅仅是因为历史内容和历史对象是复杂的,而且是因为
    作为历史反思的过程自身是动态的,它始终在它的对象与确定对象的方法、观点之间犹豫难决
    ,就是说它几乎难于确定对象但又必须有对象。比如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如果离开
    了它历史背景孤立地进行描述就不过像是传奇小说,但是一但要将历史背景引入,就意味着要
    将部份的历史与所有的历史分离开来,因此就立刻面临观点和方法性问题,历史的编纂首先要
    从庞杂的史料中编织出背景,不管历史学家是否意识到这点,他们的不同恰恰在于对此的自觉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学家会有不同的观点和方法,越是追求历史的真实性与全面性,这
    个问题就越是暴露出更大的困难,因为最终的历史背景就是历史自己,因此历史学最后不得不
    走向历史学家对历史的反思本身。因而我们可以看到西方的历史总是交替着被重写,从英雄史
    诗到史实,从基督教史观到文艺复兴和理性启蒙,从思辩到实证,最后是分析的历史哲学,即
    现实的历史思想的分析与批判,
    分析的历史哲学具有强烈的思想性,这正是因为分析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学科的方法被使用于
    被研究的对象,而是分析意味对研究的观点和方法的自我批判,最终它必然走向思想自身,这
    就与中国思想达到了一个相同的境界,中国思想是一种哲学,它就是历史的自觉精神,它的基
    于现实思想,是思想在历史本质上的反思,在这个意义上,历史一方面是中国思想自身本质的
    不自觉的历史本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意义的历史即所有在中国文化中表现的历史;而西方历
    史哲学的分析和批判精神却来自于历史学家的分析和批判的哲学思想,所以历史哲学是分析和
    批判的哲学思想在历史中的应用,是历史学家对历史的哲学反思,这样西方历史哲学最终成为
    了在现实意义上对历史的反思,即历史总是在今天被反思的历史。历史哲学家如克罗齐把历史
    等同于现实的批判精神,或者如科林伍德的观点,由于历史的思想已形成了历史的价值观,所
    以历史就是过去的思想在这种价值观下的重演,就是这样一种分析的历史哲学。与此不同,中
    国思想是历史在自身上的同一性超越,本质上它就是历史自己的精神反思而不是对历史的反思
    ,它是历史的今天而不是今天的历史。分析的历史哲学在自己的方向上体现了历史与思想的一
    致性归宿,达到了在对历史在现实反思意义上与中国思想的一种共同境界,实际上它们基于历
    史自身的本质,即历史与现实的相互超越性,这种比照揭示了中西两种文化实际存在的深刻的
    互补性,中西文化的区别正是这种互补性的表现。比如中国思想的实现主要地是以文化传承的
    方式所表现的儒家学者即“士”个人对历史传统的认同,而西方历史哲学的分析和批判精神是
    以一种以历史学家个人学术水平而表现的历史观点和方法的学术思想活动,但它们都是历史反
    思的,通过反思而实现的历史的自觉与自觉的历史。
    中国历史也是多重意义的,与西方历史不同的是,中国历史是三源同一:历史事实、历史典
    籍和历史文化。中国历史从开始特别是从儒家文化开始就一直是以一种历史自身的反省精神出
    现的,孔子处理中国第一部权威史书“春秋”就被视为中国历史也是儒家文化的典范,他视历
    史事实和历史记录为历史本身,因此它们是不能更改的,作为历史的反思他以自己的文化批判
    方式反省历史而不是去重新编撰历史。子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
    语,述而)他以文字方式即笔法表现了自己的批判精神,历史在文化批判刑的意义下被诠释,
    孔子是历史上第一个运用语言批判方法的文化诠释大师,中国语言文字的所具有精神力量正是
    来源于此,这种批判性源于历史自身而具有对现实的精神的震慑力量,“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
    子惧。”(孟子,腾文公下)笔法所表现的文化精神正是历史反思思想的实现方式,中国历史
    ,中国典籍具有天生的同一性,即没有高于历史的超越观念也没有对历史对象或历史内容的实
    证性方法,历史就是历史自身的超越即历史反思,历史就是历史文化,同时也是表现为历史精
    神的中国思想的本质,中国的古代史官视历史即真理,为历史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就是这种
    崇高的历史自觉精神,它使中国文化中充满了沉重的史命感。后世的中国历史编撰虽然在史料
    、考证等方面有了更大的发展,现代史学也吸收了西方史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但历史
    精神一直是中国的历史和中国文化精神的主流和动力。
    与此不同,西方的历史哲学是一种努力地使自己成为一种超越于历史的学说,虽然近代的来
    历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总是企图从历史的自身寻找历史的原因和趋势,拒绝来自历史之外的超
    越观念, 但他们总又是不自觉地把新的观点和方法加于历史,无论是历史编撰还是对文化、文
    明的研究、或者是实证的观点、方法、价值观念,甚至是作为分析的或批判的历史哲学自身都
    是对历史的外在超越,历史学与历史哲学的区别只是由表达过去的历史变为现在的对整合历史
    的研究,而分析的历史哲学与一般历史哲学的区别只是由现在对的历史研究的变成为对现实的
    历史思想的分析和批判。但是历史思想总是通过现实中的人的思想而实现的,就是说历史思想
    和对历史的自觉的思想是一种超越的同一,正是在人的思想中历史才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本质,
    分析的历史哲学由于最终把历史与对历史反思思想的认同从而实现了这个本质,即历史与史观
    的分析的统一。
    西方史学和历史哲学由于它自身对历史的超越对立性,因此具有相对于历史的清晰性和操作
    性,历史也就具有史学中的客观性,在历史研究中引入了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与技术手段,
    使历史研究具有了科学性、精密性,中国的历史研究因吸收了这些成果也获得有很大的发展。
    史学和历史哲学也是历史,西方的历史寄寓于艺术而发端,在不断的对立反思中走向思想中的
    反思自觉;而中国的历史与中国哲学以同一的形态表现为中国文化,因借鉴西方文化的反思而
    对照性地分析出自身的真正本质,得到更高的精神自觉。历史以互补的方式实现着双重超越,
    历史的超越也是超越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历史表现了前所未有深度与广度,中国思想与西方
    哲学的互补性分析与反思所带来启示是重要的,至少使我们已经看到了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走
    向汇合的共同点与可能的方向和趋势。
    “历史”就是自身的经验,历史是不证自明的真理。——这不是独断,因为历史已经而且正
    在说明它,但也是独断,因为我们或许只有这唯一的真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