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二十年,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发展,引发许多超越传统民族国家(Nation-State)概念和边际的难题,如恐怖主义、文明冲突、人权与发展、环境与健康、非政府组织、毒品与走私、互联网问题等,这些全球性问题拓展了国际关系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领域。但从另一种意义上说,这些问题实际上也超出了以上诸传统学科的固有内涵和边界,为这些传统学科自身所不能阐释和应对,于是国际学术界兴起了被称为“全球学”(Global Studies)的学术研究领域。 兴起:全球问题的“全球性”研究 1995年,美国加州州立大学蒙特雷湾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at Monterey Bay)设立了首个全球学本科专业(BA in Global Studies);1997年,日本东京的一桥大学(Hitotsubashi University)设立了首个全球学硕士专业(MA in Global Studies);2002年,美国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设立了首个全球学博士专业(Ph. D in Global Studies)。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约有100所高校开设了全球学本科专业,约有40所高校设立了全球学硕士专业,有5所大学设有全球学博士专业,分别是美国的罗格斯大学、日本东京的上智大学(Sophia University)、澳大利亚墨尔本的皇家墨尔本工学院(Royal Melbourn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德国的莱比锡大学(University of Leipzig)以及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还有一些高校虽没有开设专门的全球学硕士或博士专业,却在一些传统学科,如国际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之下,设立全球学专业方向,如美国伊利诺伊大学。 2000年7月6日,国际学术界第一个“全球学学会”(GSA– Global Studies Association)在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举行的“全球化、文化与日常生活”(Globalization, Culture and Everyday Life)国际会议上宣告成立。 2002年5月,“全球学学会北美分会”(GSA-North America)在芝加哥成立,成员包括来自加拿大、美国、墨西哥以及中美洲等国家与地区的学者。 2005年,“亚洲全球学学会”(AAGS –Asia Association for Global Studies)在日本成立,该学会每年举办一次年会,并出版有学会的会刊《亚洲全球学杂志》(Asia Journal of Global Studies)。 2008年,第一届国际全球学大会(The First International Global Studies Conference)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第二届于2009年在阿联酋的迪拜举行,第三届于今年6月下旬在韩国的釜山举行),标志着全球学研究正式登堂入室,形成为全球性的学术研究领域。 推进:强调跨领域的研究方法 全球学学会的迅速成立以及国际全球学大会的组织举办,已经充分反映出全球学的“全球性”特征。不仅如此,许多设有该专业的大学还彼此合作,结成“全球学合作团体”(Global Studies Consortium)。如,作为欧盟“伊拉斯莫高等教育交流计划”(Erusmus Mundus)的一部分,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奥地利的维也纳大学、波兰的弗罗茨瓦夫大学(University of Wroclaw)以及英国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在2005年联合成立“欧洲伊拉斯莫全球学合作团体”(EU Erusmus Mundus Global Studies Consortium),共同设立全球学硕士研究生综合课程;2007年,以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阿法利全球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Orfalea Center for Global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为核心,结成了“全球学合作团体”(Global Studies Consortium),合作伙伴包括了来自北美、欧洲、亚洲的约30所大学,他们每年举办一次年会,实行课程共享。这些“合作团体”的设立,使得全球学这一新兴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一开始就在国际性学术舞台上展开,体现出国际性学术水准。 全球学以全球性问题为关注对象,强调多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方法。以美国罗格斯大学的全球学研究为例,其硕士学位的专业研究领域就包括如下众多方面:公共管理与比较政策研究、环境研究、全球商业与经济研究、全球传媒研究、全球政治与经济、人权问题、身份认同(性别、族群、种族与阶级)、信息技术研究、国际法研究、政治暴力研究、恐怖主义与全球安全等。同时,不论学生选择上述哪个方面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都必须选修以下8个领域中至少6个领域的课程,它们是:全球治理方法、国际法、全球视阈下的环境问题、全球商业、全球政治与经济、历史视阈中的全球体系、全球语境中的文化与身份认同以及世界经济等。 深化:建构“超国家性”的话语体系 不过,尽管全球学已经在全球不少国家和地区展开,但它毕竟尚处发轫期,一些基本的内涵性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如,什么是“全球学”?它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学科(Independent Discipline),抑或只是一个可授学位的专业领域(Degree Program)?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全球学都属于专业领域研究,只有少数试图强调全球学的“学科”性质。如美国西佐治亚大学的全球学研究就认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全球学是有关人类作为单独个体和全球公民的学问,它致力于对诸如环境恶化、人口群体迁徙、人权、和平、冲突、全球贸易与经济联系乃至人类灵性等超国界、跨地区的全球性问题进行阐释,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能够更好地去改进自己生活于其中的世界。 此外,全球学是否应该构建一套自己的学科概念或话语体系,诸如全球主义或全球精神(Globalism or Global Spirit)、全球公民(Global Citizenship)、全球伦理(Global Ethics)、全球正义(Global Justice)、后殖民性(Postcolonial)等? 还有,既然把它与传统的“国际问题研究”分别开来,那么该如何体现它的“超国家性”(Transnational)?研究方法论方面又应该有怎样的特点?凡此种种规定性的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与解决,更有待于国内学者积极参与进去,以免未来只能被动地去接受一种新的话语体系。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全球学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