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2、课程定义:《世界文化史》是在《世界史》的基础上,探索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坚持马列主义的文化观,了解人类在文化方面的主要成就,侧重于探索人类在文学、哲学、美术、音乐、宗教等领域的发展史。 3、设置课程的目的和教学基本要求:认识世界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规律,掌握世界古代史的基础知识。 4、教学内容简介:原始社会史、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南亚、古代希腊、古代罗马 第一章 人类的史前时代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人类形成和发展各阶段的划分,石器时代的人类的发展史,私有制、阶级、国家形成的理论。 二、内容提要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 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生命的起源。从 猿到人的过渡,最早的人属,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劳动创造了人的理论。 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的采集狩猎者 旧石器时代:工具的进步、采集和狩猎生活、血缘家族、氏族的产生。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 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畜牧业的产生及其意义。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 第四节 文明的产生 金属工具的出现和社会大分工。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过渡,父系氏族的解体。家庭、私有制、阶级、国家的起源。 第五节 史前文化 宗教的萌芽。史前艺术。科学知识的萌芽。文字的萌芽。 三、复习思考题 1、从人类形成的具体过程,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2、氏族是怎样产生的?母系氏族公社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新石器时代的特征。 4、私有制、阶级和国家是怎样产生的? 5、解释下列名词: 氏族;农村公社;军事民主制;血缘家族;图腾崇拜; 四、参考书目 1、恩格思:《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见《马克思 恩格思选集》 第三卷 2、恩格思:《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1—3章,见《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3、摩尔根:《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第二章 最初的文明(上)(公元前4000年代后期至公元前2000年代前期)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学习埃及和两河流域的最初文明,分两节讲授。第一节学习埃及国家的形成和古王国的的历史,要掌握州的形成过程及其职能,了解埃及统一的原因及作用,古王国时期中央集权制的表现形式,社会阶级结构。第二节学习两河流域的最初文明,了解两河流域南部奴隶制城邦国家的形成、古巴比伦的土地制度、奴隶制度、阶级关系。苏美尔、巴比伦的早期文化。 二、内容提要 第一节 早期埃及 古代埃及的自然条件。埃及文明的发生,早王朝时期。古王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土地制度与阶级结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金字塔的建造及其后果,古王国的衰落。第一中间期时期的埃及。统一王国的重建,中王国的社会经济及王权的巩固,希克索斯人入侵与中王国的灭亡。 第二节 两河流域的最初文明 两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和居民,苏美尔城邦的形成,土地制度、政治制度、城邦争霸战争,乌鲁卡吉那改革。阿卡德王国与乌尔第三王朝的兴衰。阿摩利人进入两河流域与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王国的等级制度、奴隶制度、土地制度,古巴比伦王国的衰亡。苏美尔·巴比伦文化。 三、复习思考题 1、古王国时期埃及阶级关系和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 2、金字塔是怎样修建的?我们今天怎样对待这一历史遗迹? 3、古代两河流域南部奴隶制国家形成与统一的原因与主要过程。 4、从古巴比伦的土地制度、奴隶制度、阶级关系和政治制度分析古巴比伦的社会性质。 5、结合《汉谟拉比法典》的具体内容分析这部法典的性质与作用。 6、解释下列名词 金字塔;乌鲁卡基那改革;萨尔贡;汉谟拉比;楔形文字; 四、参考书目 1、朱龙华著:《世界史(古代史)》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刘文鹏:《古代埃及的早期国家及其统一》《世界历史》1985年第2期 3、陈隆波:《城市、城邦和古代西亚北非的早期国家》《世界历史》1984年第4期 第三章 最初的文明(下)(公元前4000年代后期至2000年代前期)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的内容涉及印度河流域、爱琴文明的发生、以及中国文明的 产生,分三节讲授。第一节学习印度河流域文明,简要了解印度的自然环境和居民,了解哈拉巴文化的基本情况。第二节了解古代希腊和爱琴海地区的自然环境,克里特文明的基本情况。第三节了解 中国文明的发生,夏王朝的基本情况。 二、内容提要 第一节 印度河流域文明 古代印度的自然条件和居民。哈拉巴的古代文明,奴隶制和早期国家,哈拉巴文化的衰落。 第二节 爱琴文明的发生 古代希腊的自然条件和居民,希腊爱琴地区向文明的过渡,早期青铜文化。克里特城市国家的兴起。 第三节 黄河流域的夏王朝 中国文明的起点,夏王朝的历史梗概,夏文化的考古发现。 三、复习思考题 1、分析希腊爱琴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其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2、解释下列名词 哈拉巴文化;克里特文化; 四、参考书目 1、辛哈等著《印度通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 2、(苏)B.C塞尔格耶夫《古希腊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55年版 第四章 早期文明的盛衰(上)(公元前15—9世纪)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学习公元前15—9世纪西亚地区和埃及的历史,分两节讲授。第一节学习亚述、赫梯、腓尼基和以色列犹太等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第二节学习新王国时期的埃及史以及埃及文化。 二、内容提要 第一节 西亚诸国 早期亚述和中期亚述的兴亡,赫梯的兴衰,腓尼基城邦的兴衰,字母文字的创造及其历史意义。以色列犹太国家的兴亡,犹太教的形成。 第二节 新王国时期的埃及 新王国的兴起和对外扩张,社会经济状况,埃赫那吞改革,新王国的衰亡。埃及文化。 三、复习思考题 1、腓尼基字母文字的产生及其意义。 2、犹太教形成的主要过程。 3、埃赫那吞改革的原因、主要内容、性质、失败原因、意义。 4、解释下列名词 铁列平改革;腓尼基字母;巴比伦之囚;图特摩斯三世; 四、参考书目 1、易平《赫梯法典中有关土地制度的问题》《世界历史》1988年第3期 2、周启迪《关于埃赫那吞改革的若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 第五章 早期文明的盛衰(下)(公元前15—9世纪)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包括公元前15—9世纪印度、希腊、中国的历史,分三节讲授。第一节学习吠陀时代的印度史,应掌握早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的社会经济制度,种姓制度的萌芽过程。了解后期吠陀时代的主要历史。第二节学习希腊的迈锡尼文明和荷马时代,了解迈锡尼文明的基本情况,荷马史诗及所反映的希腊生活。第三节学习中国的商周时期:了解商代历史概况,西周的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度。 二、内容提要 第一节 吠陀时代的印度(约公元前1500—600年) 吠陀和雅利安人,早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后期吠陀时代,种姓制度的形成,婆罗门教的产生及主要教义。 第二节 迈锡尼文明和荷马时代 迈锡尼文明的兴起和繁荣:竖井式坟墓期和园顶墓坟墓期。多利亚人的迁徙与迈锡尼文明的灭亡。荷马史诗与荷马时代的希腊社会。 第三节 商周时期的中国 商代历史概况。西周的盛衰:周的兴起,武王灭商,西周的统治,西周的分封制度与宗法制度,敬天保民思想。商周时期的中国和当时的世界。 三、复习思考题 1、古代印度种姓制度是怎样形成的?主要内容与实质是什么?对印度历史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2、解释下列名词 吠陀时代;迈锡尼文明;荷马时代;种姓制度; 四、参考书目 1、[印度]恩·克·辛哈 阿·克·班纳吉著 《印度通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 2、王敦书《古希腊“英 雄时代”辩析》,《世界历史》1985年第12期。 第六章 上古西亚帝国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学习西亚地区上古时期主要帝国的历史,分三节讲授。第一节学习亚述帝国的历史,了解亚述帝国对外征服的基本情况及社会经济。第二节学习后期埃及、新巴比伦王国、里底亚王国,米底王国的历史。了解后期埃及的社会经济,波克霍利斯改革。掌握新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经济,奴隶制度。了解里底亚王国和米底王国的历史概况。第三节学习波斯帝国的历史,掌握大流士改革的原因、主要内容、历史作用。了解波斯帝国的社会经济、文化。 二、内容提要 第一节 亚述帝国 亚述帝国的兴起,对外扩张。亚述对被征服地区的政策。亚述的社会经济。 第二节 亚述帝国解体后的西亚与北非 后期古代埃及的王朝更迭与社会经济。新巴比伦王国的兴亡和社会经济。里底亚王国和米底王国概况。 第三节 波斯帝国 伊朗高原的自然条件,波斯国家的建立,对外扩张与帝国的形成。大流士改革的主要内容、意义,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建立。波斯帝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宗教。 三、复习思考题 1、新巴比伦王国社会经济的特点。 2、大流士改革的原因、主要内容、结果。 3、解释下列名词 亚述帝国;《贝希斯敦铭文》;琐罗亚斯德教; 四、参考书目 1、阿埔基耶夫《古代东方史》,三联书店1956年版 2、彭小瑜《新巴比伦神庙经济中的“喜尔库”》,《历史研究》1988年第2期 第七章 印度的列国时代和孔雀帝国(公元前6—2世纪)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学习年印度列国时代和孔雀帝国的历史分二节学习。第一节学习列国时代的政治、经济的发展概况,掌握早期佛教的兴起原因、主要教义。第二节学习孔雀帝国的历史,了解孔雀帝国的土地制度、政治制度、奴隶制度和种姓制度的特点。了解印度的古代文化。 二、内容提要 第一节 列国时期 工商业的发展和大城市的兴起。兼并形势与摩揭陀称霸。反婆罗门教思潮的兴起。嗜那教,早期佛教的产生、基本教义、乔达摩·悉达多的传教活动。 第二节 孔雀帝国的兴衰 马其顿的兴起,亚历山大的入侵与孔雀帝国的建立,阿育王的统治及宗教政策,孔雀帝国的政治制度、土地制度、奴隶制度。种姓制的发展。古代印度文化。 三、复习思考题 1、佛教是怎样产生的?从佛教的基本教义分析佛教的本质。 2、分析孔雀帝国时期印度的土地制度、奴隶制度和种姓制度的特点。 3、解释下列名词 列国时代;顺世论派;四谛;阿育王; 四、参考书目 1、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见《马克思恩格思选集》第二卷 2、《摩奴法典》、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3、崔连仲《论阿育王和汉武帝》《南亚研究》1990年第4期 第八章 希腊城邦的形成和古典时代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学习希腊城邦的兴衰史,分三节学习。第一节学习希腊城邦的形成过程,了解“城邦”的概念,掌握斯巴达国家的形成过程及政治经济制度、奴隶制度。掌握雅典国家形成的过程,平民反贵族斗争的结果及对雅典政治的影响。第二节学习希腊的古典时代,了解希波战争的经过。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的具体表现。第三节学习希腊城邦的衰落时期的历史。 二、内容提要 第一节 希腊城邦的形成 公元前8—6世纪希腊的社会经济,城邦的形成及海外殖民。斯巴达国家的产生,斯巴达国家的阶级结构、政治制度与社会风尚。伯罗奔尼撒同盟的形成。雅典国家的萌芽:雅典的部落组织,提修斯改革。平民反贵族的斗争及雅典城邦的形成。梭伦改革、皮西特拉图僭主政治、克里斯提尼改革。 第二节 希腊的古典时代(上) 希腊波斯战争:爆发的原因,马拉松战役,萨拉米战役,希腊胜利的原因。雅典民主政治。公元前五世纪希腊的社会经济状况。 第三节 希腊的古典时代(下) 伯罗奔尼撒战争:战争的起因及性质,主要经过,对希腊社会的影响。公元前4世纪社会经济状况。城邦间的争霸战争。希腊古典文化。 三、复习思考题 1、公元前8—6世纪希腊向海外殖民的原因及后果如何? 2、梭伦改革与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原因、内容及历史意义。 3、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社会经济状况。 4、雅典的民主政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它的阶级本质与历史作用如何? 5、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原因和后果如何,雅典为什么失败? 6、古希腊文化繁荣的原因、主要成就与局限性。 7、解释下列名词 希洛人;梭伦改革;萨拉米海战;提洛同盟;伯罗奔尼撒同盟; 四、参考书目 1、修昔底斯《伯罗奔尼撒史》 2、《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62年版 3、王敦书《斯巴达早期土地制度考》《历史研究》1983年第6期 4、亚里斯多德《雅典政制》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第九章 马其顿的兴起和马其顿—希腊的扩张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分两节学习,应了解马其顿地区的自然条件,马其顿国家的兴起及在全希腊统治地位的确立,掌握亚历山大帝国形成的经过,了解希腊化时期的文化。 二、内容提要 第一节 马其顿的兴起 马其顿地区的自然条件、马其顿国家的形成、腓力二世改革。马其顿征服希腊,科林斯会议。 第二节 亚历山大帝国及其后继者 亚历山大的东侵,帝国的建立和分裂,对亚历山大的评价。托勒密埃及王国的政治与经济制度,亚历山大里亚文化的繁荣。塞琉古王国的兴亡。马其顿王国及其控制下的希腊。希腊化时期的文化。 三、复习思考题 1、亚历山大帝国是怎样兴起和崩溃的? 2、解释下列名词 科林斯会议;伊苏斯战役;王田农夫(劳伊);塞琉古王国;伊壁鸠鲁; 四、参考书目 1、[古希腊]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2、李春光《亚历山大远征》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第十章 罗马的兴起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分二节学习,第一节学习伊达拉里亚文明和王政时代的罗马,掌握这一文明的特点和王政时代罗马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第二节学习早期罗马共和国的历史,注意理解罗马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二、内容提要 第一节 伊达拉里亚文明和王政时代的罗马 意大利的自然环境和居民。伊达拉里亚文明。南意大利的希腊城邦。罗马城的起源,王政时代的罗马社会,塞尔维乌斯改革。 第二节 早期罗马共和国 共和国的建立,罗马共和国的政治与军事组织。平民和贵族的斗争。对意大利的征服及其统治政策。 三、复习思考题 1、罗马共和国早期平民反贵族斗争的原因、经过与结果怎样? 2、罗马征服意大利的经过及对意大利的统治政策。 3、解释下列名词 保民官;十二铜表法;王政时代;塞尔维乌斯改革;李锡尼?绥克斯图法; 四、参考书目 1、陈同燮《希腊罗马简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59年版。 2、任炳湘译《罗马共和国时期》,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3、施治生《从王政到共和:兼论罗马城市国家的形成过程》,《世界历史》1987年第4期 第十一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与同时期的世界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概况,对比公元前8—3世纪中国、印度和希腊这三大古典文明中心的哲学和宗教思想。 二、内容提要 第一节 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巨变时期 春秋战国历史概况:诸侯混战、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封建制和宗法制的解体,郡县制的发展。夷夏界限的变化。百家争鸣与儒、佛、道、法诸家的形成。 第二节 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世界 古代世界的巨大变化,铁器的普遍使用,文明区域的扩大与文明中心的大转移,中国、印度和希腊形成世界三大古典文化中心。 三、复习思考题 三个古典文化中心形成的原因、主要思想。 第十二章 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的的帝国(上)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学习罗马共和国中期至帝国前期的历史,分三节学习。第一节要了解布匿战争及罗马对西地中海地区的征服。第二节学习后期罗马共和国,要理解罗马共和国由共和向帝制演变的必然性。第三节学习罗马帝国前期的历史,掌握元首制的实质。 二、内容提要 第一节 罗马在地中海区域的统治与社会后果 罗马对地中海地区的征服:布匿战争、对马其顿的战争。行省制度:行省的组织管理制度,包税制。罗马的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奴隶制的发展,商业、金融业、高利贷业的发展。 第二节 罗马共和国的危机与覆亡 西西里奴隶起义和格拉古兄弟改革。马略军事改革及其后果。同盟者战争。苏拉独裁统治的建立,斯巴达克起义。前三头同盟与恺撒的独裁。后三头同盟与共和国的覆灭。共和 时期的文化。 第三节 罗马帝国的繁荣 元首政治的建立,皇权的加强。早期罗马帝国的内外政策,朱里亚·克劳狄王朝、佛拉维王朝、安敦尼王朝的统治。帝国前期经济的发展,隶农制的发展及对帝国经济的影响。帝国前期的文化。 三、复习思考题 1、罗马征服地中海地区的主要经过。 2、罗马共和制度崩溃的原因、主要经过。如何评价罗马共和制过渡到帝制的历史作用? 3、罗马帝国前期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表现。 4、隶农制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形式。 5、解释下列名词 坎尼战役;汉尼拔;马略军事改革、格拉古兄弟改革;斯巴达克起义;前三头同盟;后三头同盟;元首政治;隶农制;卢克莱修; 四、参考书目 1、列宁《论国家》;《列宁选集》第四卷 2、[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3、[古罗马]撒路斯提乌斯〈喀提林阴谋 朱古达战争》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4、[美国]M·罗斯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5、[古罗马]塔西陀《编年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第十三章 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的帝国(下)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安息、大夏和贵霜帝国的发展史。了解中国秦汉时期的历史。比较中国汉代与当时世界各文明地区的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 二、内容提要 第一节 伊朗和中亚的帝国 安息的兴起与帝国的建立,安息帝国的社会经济,安息与罗马的关系,安息帝国的衰亡。大夏王国和贵霜帝国的兴亡:大月氏的迁徙与创国,伽腻色伽的统治。大乘佛教的产生,佛教的传播。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中国 秦始皇的统一。农民起义与秦王朝的灭亡,汉武帝时期与匈奴的战争,农民起义与与新莽王朝的灭亡。东汉的建立,东汉的社会经济,东汉的灭亡。汉代中国与同时的世界,罗马、东汉与贵霜的并立,汉代中国与西方的交通。 三、复习思考题 1、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 2、汉代中国与罗马帝国的区别。 3、解释下列名词 安息帝国;伽腻色伽;大乘佛教; 四、参考书目 1、马克尧《罗马和汉代奴隶制比较研究》《历史研究》1981年第3期。 2、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第1期。 第十四章 古代世界的衰落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学习后期罗马帝国和中国魏晋时期的历史。应了解罗马奴隶制危机的社会根源,掌握基督教的产生及演变。了解君士坦丁改革及罗马帝国衰亡的过程。了解魏晋时期中国民族融合的历史。 二、内容提要 第一节 罗马3世纪的危机和基督教的兴起 罗马帝国奴隶制危机,庄园经济逐渐解体,商业萧条,城市没落。政治混乱,人民起义,大批蛮族入侵。基督教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第二节 罗马帝国的衰亡 戴克里先与君士坦丁的改革,基督教与帝国政权的结合。罗马帝国的分裂。人民起义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第三节 魏晋时期的中国 历史概况。民族的冲突与融合。儒学在魏晋时期的发展。北方十六国对经学的提倡,佛教在两晋时期的广泛传播。 二、复习思考题 1、罗马奴隶制危机的原因和主要表现。 2、基督教产生的社会及思想根源、基本教义及其作用。 3、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主要过程与历史意义。 4、解释下列名词 戴克里先改革;君士坦丁改革;巴高达运动; 四、参考书目 1、[英]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叶洵灶《略论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的原因》《(人大)世界史》1987年第5期。 《世界史·古代史编·下》教学大纲 一、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 1、课程性质:《世界史·古代史摆编·下》叙述的是世界中世纪史(世界中古史)即封建社会的历史。该课程是大学历史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和必修课,是世界通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课程定义: 3、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由于世界中古史课程设计的国家和地区较多,时间跨度也较大,理论性较强,而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储备又明显不足,因此都使本课程的教与学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在讲授基本 史实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建立世界中古史的整体概念;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消除学生对这段历史在时空上的疏离感,以使学生能从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上切实把握中古史的教学内容。 现行中古史教材在探索建立新的世界通史体例上做了有益的尝试。依据世界从分散走向统一体的思想进行编撰,从宏观上把握世界历史的运动趋势,把中国历史也放在世界历史运动的旋流中重新加以考察,详细描述影响世界发展趋势的各民族的大规模运动,对世界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有所加强。这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过去旧教材在内容和体例上的一些明显的缺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吸收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在现行教材的基础上做适当的增删和补充,以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时代感;增强教学的目的性,突出重点和难点;加强封建社会经济形态的共性和个性的分析;注重世界史发展的整体性,突出关系全局的重大事件;注意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在适当的章节穿插进行专题讲座以深化教学内容;对阅读书目、课堂讨论、复习思考题适当调整,增加学生自学内容,加强能力训练,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时代感。 4、教学内容:《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讲授的是自公元1世纪开始直到5、6世纪方结束的欧亚民族大迁徙运动直到1500年的世界史。欧亚大陆主要的国家在这一时期都经历了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生、发展和瓦解以及各民族、各地区封建社会的共同规律性和表现形态的多样性是中古史的主要内容。中古晚期世界历史经历了由分散到整体历史的转变。近代世界民族、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基本格局的形成都可以在中古史中找到渊源。学习中古史不仅能增长世界历史的基本知识,而且对把握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了解各民族、国家历史发展道路的特点,深刻理解近现代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以及认识我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具体教学内容: 导 言(2课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导言的学习,使学生概括了解世界中古史的时限、地理范围、研究对象、封建生产方式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要求学生理解封建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封建制度特点的论述。 2、内容提要: ⑴、世界中古史的内容及其分期; ⑵、封建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 ⑶、封建社会阶级结构、阶级斗争及其特点; ⑷、中古时期的主要封建国家; ⑸、中古时期的宗教与文化; ⑹、学习世界中古史的意义和方法; 3、复习思考题: ⑴、世界中古史的内容及其分期。 ⑵、封建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 4、参考书目与文章: 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资本主义以前诸社会形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 ⑵、朱 寰:《世界中古史》,吉林人民出版社; ⑶、马克垚:《世界历史〈中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 ⑷《有关封建主义研究的新动向》,黄春高,载于《世界历史》1999—5。 第一章 公元前后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6课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公元前后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具体过程的学习,掌握亚洲民族迁徙及其后果,并进而掌握由亚洲民族迁徙引发的欧洲民族大迁徙及其对欧洲社会发生的重大影响。要求学生把握历史上的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长时期的交往带来的深刻影响与后果。 2、内容提要: 第一节 亚欧大陆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形成 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出现; 两个世界的相互交往和渗透 第二节 亚洲民族大迁徙及其后果 亚洲东部游牧民族的分布; 秦汉时期亚洲东部的民族迁徙; 匈奴西迁的经过 ; 3至5世纪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南徙; 厌哒人的迁徙; 阿瓦尔的西迁 第三节 欧洲民族大迁徙及其后果 罗马周边的蛮族; 古日尔曼人社会; 蛮族入侵罗马帝国; 西哥特王国的建立及其发展; 汪达尔人的迁徙和建国; 勃艮第人的迁徙和建国;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和东哥特人征服意大利 3、复习思考题: ⑴、名词:“匈奴西迁”、民族大迁徙、《高卢战记》、《日尔曼尼亚志》、阿拉里克、《阿拉里克法典》、汪达尔主义、西哥特王国、东哥特王国 ⑵、论述题:欧洲民族大迁徙的原因及后果。 4、参考书目与文章: ⑴、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 ⑵、班 固《汉书·西域传》 ⑶、范 晔《后汉书·南匈奴传》 ⑷、塔西陀:《日尔曼尼亚志》商务印书馆 ⑸、恩格斯:《论古代日尔曼人的历史》,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 第二章 东亚封建国家的发展(6课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东亚各国封建制度的学习,掌握东亚各国封建制度的共性以及各国的特点。以便加深对封建生产方式特征的理解。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唐代中国的均田制、朝鲜的丁田制、田柴科制以及日本的班田收授制的异同。 2、内容提要: 第一节 唐代中国的高度文明 政治制度; 社会经济; 思想文化 第二节 新罗统一后的朝鲜 新罗封建制度的发展; 新罗王朝的衰亡; 高丽王朝的集权统治; 生产的发展; 社会矛盾的激化和农民起义; 外族入侵与高丽王朝的灭亡 第三节 日本 大化改新; 律令制国家的发达; 律令制国家的动摇; 摄关和院政; 镰仓幕府的统治; 大化改新后的日本文化 第四节 越南 越南封建国家的发展; 越南的扩张和蒙古的入侵; 后黎朝时期的越南 第五节 儒学和佛教在东亚的传播 儒学在东亚的传播;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佛教在朝鲜的传播; 佛教在日本的传播 3、参考书目与文章: ⑴、王金林:简明日本古代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⑵、石母田正:《日本史概说》,三联书店; 4、复习思考题: ⑴、名词; 唐朝均田制 输庸代役 禄邑制 丁田制 两班 田柴科 亡伊、亡所伊起义 大化革新 壬申之乱 《万叶集》 寄进地系庄园 摄关政治 《古事记》 《日本书纪》 《记纪》 圣德太子 院政 拓刀田 ⑵、简答: 简述唐代中国思想文化的成就; 简述中古时期朝鲜土地制度的发展变化; 简述儒学在东南亚的传播; ⑶、论述题: 日本大化革新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第二章 南亚封建社会的形成(4课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南亚地区中古史概况,把握其经济、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其对近代历史发展的影响。要求学生掌握种姓制度的发展和印度教的形成、印度封建制度的形成过程及特点等。 2、内容提要: 第一节 笈多王朝时期的印度 笈多王朝的建立; 超日王时期的强盛; 法显旅印; 社会经济的发展; 封建因素的产生; 文化方面的成就; 笈多王朝的衰落 第二节 戒日王朝的兴衰 北印度的再次分裂; 戒日王朝的建立; 戒日帝国的征略; 玄奘旅印度与中印文化交流; 权力的分散和帝国的衰亡 第三节 封建制的发展和印度教的兴起 封建制的建立; 封建依附农民和租税; 种姓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早期封建经济的发展状况; 印度教的兴起; 文化和学术 第四节 佛教在东南亚的传播 佛教南传的途径; 锡兰的佛教; 缅甸的佛教; 暹罗的佛教; 柬埔寨和占婆的佛教; 爪哇的佛教 3、参考书目和文章 ⑴、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 ⑵、蒋忠新译:《摩奴法典》,社会科学出版社 ⑶、辛 哈:《印度通史》,商务印书馆; ⑷、马宗达:《印度高级史》(上、下),商务印书馆; ⑸、古 里:《印度重种姓制度的特征》载于《南亚译丛》1981年第1、2期。 4、复习思考题: ⑴、名词:迦梨陀婆 《大唐西域记》 《佛国记》 梵 湿婆 涅槃 尸摩多派 毗湿奴派 湿婆派 性力派 ⑵、论述题: 印度封建化的过程; 印度种姓制度在中古时代的发展演变; 印度教的教义教规及主要流派。 第四章 阿拉伯帝国(4课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概括了解中古时期阿拉伯帝国的兴衰、阿拉伯文化的形成及历史影响、阿拉伯封建制度的特点等。要求同学掌握阿拉伯帝国的兴起过程、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成就、特点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阿拉伯封建制度的特点等。 2、内容提要: 第一节 伊斯兰教的产生 阿拉伯半岛和阿拉伯人; 伊斯兰教产生前的阿拉伯社会; 伊斯兰教的产生; 阿拉伯半岛统一国家的形成 第二节 阿拉伯人的扩张和阿拉伯帝国的形成 初期四任哈里发及其扩张; 倭马亚王朝的建立及其扩张; 第三节 阿拉伯帝国的政治经济制度; 倭马亚王朝阿拉伯帝国的统治制度; 倭马亚王朝的灭亡和阿拔斯王朝的建立; 阿拔斯王朝阿拉伯帝国的统治制度 第四节 阿拉伯帝国的衰亡 阿拔斯王朝的苛政和人民起义; 阿拉伯帝国的衰亡 第五节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形成;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主要成就;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历史意义 3、参考书目与文章: ⑴、希 提:《阿拉伯通史》(上、下),商务印书馆,1979年; ⑵、郭应德:《阿拉伯中古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⑶、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上、下),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⑷、布罗克尔曼:《伊斯兰教各民族与国家史》,商务印书馆; ⑸、马茂德:《伊斯兰教简史》,社会科学出版社; ⑹、方卓然:《关于阿拉伯文化的几个问题》,载于《历史研究》,1981年第一期; ⑺、马坚译:《古兰经》,社会科学出版社; ⑻、艾哈迈德·爱敏:《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4、复习思考题: ⑴、名词解释:穆罕默德 希吉拉(徙志) 壕沟之战 白衣大食(倭马亚王朝) 《古兰经》 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 军事民主派(哈瓦利及派) 巴贝克起义 黑奴起义 花拉子密 阿维森那(伊本· 西拿) 《医典》 卡尔马特派起义 拉齐斯 《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 《黄金草原》 ⑵、论述题: 伊斯兰教产生的社会条件;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历史意义。 第五章 东欧封建诸国家(6课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拜占廷初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对拜占廷长期存续及其封建化过程的影响。掌握保加利亚、基辅罗斯的封建制度诸特征及其相似之处;拜占廷文化的特点。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查士丁尼时代的拜占廷 拜占廷初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性; 查士丁尼的统治; 查士丁尼的对外扩张 第二节 拜占廷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7世纪后的危机和封建制度的形成; 封建制的发展和破坏圣像运动; 9至10世纪拜占廷的昌盛; 国内阶级矛盾的加深和封建制度的确立 第三节 拜占廷文化 拜占廷文化的形成及其特点; 查士丁尼时代的文化; 圣像破坏运动时期的文化; 马其顿王朝时期的文化; 科穆宁和安基卢斯王朝的文化 第四节 保加利亚 保加利亚的建国; 封建制度的确立; 10世纪的强盛; 波高美尔派的传播; 第一保加利亚王国的灭亡; 第二保加利亚王国的兴起和衰亡 第五节 基辅罗斯 东斯拉夫人原始公社制的解体; 古罗斯国的建立; 初期的征服和对外贸易; 基督教化及其后果; 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 封建主和依附农民阶级的形成; 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基辅罗斯的解体和封建割据的开始; 基辅罗斯文化 3、参考书目与文章: ⑴、列夫臣科:《拜占廷简史》,三联书店; ⑵、孙成木主编:《俄国通史简编》(上),人民出版社; ⑶、陈志强:《拜占廷对西欧文化的影响》,载于《历史教学》,1991年第2期; ⑷、王正平:《一些民族直接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原因和共同特征》,载于《历史研究》,1981年第三期; 4、复习思考题: ⑴、名词:尼卡起义 查士丁尼 圣像破坏运动 保罗派 普洛尼亚制度(监领地) 第一保加利亚王国 第二保加利亚王国 西蒙大帝 波高美尔派(鲍勃米勒派) 《往年纪事》 《伊戈尔公远征记》 《罗斯法典》 第六章 西欧封建社会(8课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西欧风家社会形成具体过程的学习,掌握西欧封建制度的独特历史道路及由此形成的西欧封建制度的特点。重点把握法兰克封建化的过程、西欧封建主之间的封君封臣关系、教权与皇权的斗争。 2、内容提要: 第一节 法兰克王国的形成和发展 墨洛温王朝; 加洛林王朝; 封建制的发展 第二节 诺曼人在欧洲的活动 阿拉伯人的侵袭; 匈牙利人的进攻; 诺曼人的进攻; 诺曼人的殖民 第三节 西欧封建经济的发展 生产的进步; 封建庄园和农奴制; 城市和工商业 第四节 封建西欧政治 封君封臣关系; 教权与皇权的斗争; 英国和法国; 封建西欧的扩张 第五节 西欧封建社会和封建文化 封建社会; 西欧封建文化 3、参考书目与文章 ⑴、马克垚:《世界历史(中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 ⑵、马克垚:《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1997年; ⑶、格雷戈里:《法兰克人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 ⑷、艾因哈德:《查理大帝传》,商务印书馆,1979年; ⑸、齐波拉:《欧洲经济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 ⑹、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商务印书馆,1985年; ⑺、杨 真:《基督教史纲》,人民出版社,1979年; ⑻、张芝联《法国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⑼、马克垚:《如何理解西欧“封建化”的问题》,载于《历史研究》1982年第二期; ⑽、朱寰:《论日尔曼人的农村公社制度》,载于《史学月刊》,1991年第三期。 4、复习思考题: ⑴、法兰克王国封建化的过程及实质; ⑵、简述中古时代西欧封建主之间的封君封臣关系; ⑶、简述中古时代西欧农奴劳役制庄园的概况; ⑷、罗马教权兴衰的过程及原因。 第七章 横跨亚欧的蒙古帝国(4课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蒙古帝国的兴衰过程的学习,掌握蒙古帝国的破坏作用及客观上突破闭塞的积极作用。 2、内容提要: 第一节 蒙古帝国的兴起及其对外政府 蒙古的兴起; 成吉思汗的统一斗争; 蒙古国家的建立; 成吉思汗南下攻金和及西征; 窝阔台汗灭金和拔都西征; 蒙哥汗攻宋和旭烈兀西征 第二节 蒙古帝国的分裂 蒙古帝国的构成; 元朝; 钦察汗国; 窝阔台汗国; 伊尔汗国 第三节 蒙古帝国时期东西交通与文化交流 3、参考书目与文章 ⑴、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上、下),内蒙古出版社,1981年; ⑵、拉施特:《史集》,商务印书馆, ⑶、多 桑:《蒙古史》(上、下),中华书局,1962年; ⑷、格列科夫:《金帐汗国兴衰史》,商务印书馆, 4、复习思考题: ⑴、名词:成吉思汗 钦察汗国 察合台汗国 窝阔台汗国 ⑵、问答题: 蒙古的三次西征及其历史影响; 蒙古征服战争取胜的原因 第八章 新兴伊斯兰教诸国(4课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概括了解新兴伊斯兰教诸国的兴起过程,了解这些伊斯兰教诸国在政权形式、土地制度、精神生活等方面的共同点。重点了解德里苏丹的政权形式和和土地制度、奥斯曼帝国兴起的经过及其历史影响。 2、内容提要: 第一节 德里苏丹国时期的印度 德里苏丹国的建立; 德里苏丹国的政权形式和土地制度; 德里苏丹国时期印度经济生活; 伊斯兰教的传播与巴克提教派运动的兴起; 德里苏丹国的衰落; 德里苏丹国后期的南印度 第二节 北非的伊斯兰教诸国 法蒂玛王朝时期的埃及; 阿尤布王朝时期的埃及; 马木路克王朝时期的埃及; 马格里布的新兴国家 第三节 奥斯曼帝国的崛起 拜占廷帝国的衰落; 奥斯曼国家的兴起; 东南欧地区的征服 第四节 伊斯兰教的发展和演变 什叶派的兴起; 苏非主义的演变; 教法学派的形成 3、参考书目与文章 ⑴、辛 哈:《印度通史》,商务印书馆,1964年; ⑵、马宗达:《高级印度史》(上、下),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⑶、布罗克尔曼:《伊斯兰教各民族与国家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 ⑷、马茂德:《伊斯兰教简史》,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4、复习思考题: ⑴、名词:巴克提教派运动 德里苏丹国 萨拉丁 苏非主义 ⑵、问题:奥斯曼帝国兴起的经过及其历史影响。 第九章 东欧封建国家的发展(6课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东欧各国封建制度的特点,尤其是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捷克胡斯战争及波兰的议会君主制及其特点。 2、内容提要: 第一节 莫斯科公国的兴起 封建分裂和外族入侵; 莫斯科开始崛起; 开始摆脱蒙古统治的斗争 第二节 莫斯科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以莫斯科为中心统一罗斯; 彻底摆脱蒙古的统治; 伊凡三世的对外政策; 15、16世纪之交的社会变革 第三节 波兰和捷克 古波兰的建国和封建关系的确立; 封建割据和波兰统一国家的形成; 统一后波兰经济的发展; 波兰立陶宛君合国的成立; 波兰议会君主制及其特点; 捷克的早期国家和封建关系的确立; 德国移民和阶级矛盾的激化; 约翰·胡斯的宗教改革; 胡斯战争及其意义 3、参考书目与文章 ⑴、孙成木主编《俄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 ⑵、鲁勃佐夫:《胡斯战争》,三联书店; 4、复习思考题: ⑴、名词:八思哈制度 库里科沃战役 伊凡一世 伊凡三世 约翰·胡斯 ⑵、问题: 波兰议会君主制及其特点; 胡斯战争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 第十章 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8课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西欧封建社会14、15世纪封建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其历史影响。重点把握英法王权加强的社会背景及过程、德意国家分裂的原因及过程。 2、内容提要: 第一节 西欧封建社会的变化 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农奴的解放和城市居民的分化 第二节 阶级斗争的激化 人民运动的高涨; 巴黎起义和扎克雷起义; 1381年英国农民起义 第三节 英法王劝的强化 王权的社会基础; 等级代表会议的建立; 英法百年战争 第四节 神圣罗马帝国和意大利 皇帝和诸侯; 中小封建主和城市; 意大利的情况 第五节 西班牙国家的形成 穆斯林西班牙; 基督教国家的兴起及反攻; 王朝合并和西班牙统一的完成 3、参考书目与文章 ⑴、希瓦松纳:《中世纪欧洲生活和劳动》,商务印书馆,1985年; ⑵、张芝联主编:《法国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⑶、米盖尔:《法国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 ⑷、蒋孟引主编:《英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4、复习思考题: ⑴、名词:多里奇诺农民起义 扎克雷起义 瓦特?泰勒起义 贞德 《黄金诏书》 西班牙再征服运动 英法百年战争 ⑵、问题:英法等级君主制形成的过程及其影响; 德国封建割据局面的形成及其影响 第十一章 中南非洲和美洲(2课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中古时期中南非洲和美洲的主要国家及其文化特点,重点把握美洲三大文化中心。 2、内容提要: 第一节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中南非洲的自然环境和居民; 东非诸国; 西非诸国; 赤道非洲及其以前各国 第二节 美洲印第安文明 玛雅人国家和玛雅文化; 阿兹特克人和阿兹特克文化; 印加帝国和印加文化 3、参考书目与文章 杨人缏:《非洲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 李春辉:《拉丁美洲史稿》,商务印书馆; 托马斯:《拉丁美洲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 4、复习思考题: 简述印第安人三大文明及其主要成就。 第十二章 亚洲国家的新变化 海上贸易的发达(4课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14至16世纪东亚封建国家政治体制、经济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尤其是明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日本庄园制的瓦解及影响。 2、内容提要: 第一节 明代中国 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 转变中的明代中国经济 第二节 朝鲜 李朝前期朝鲜封建国家的发展; 李朝后期的朝鲜; 朝鲜文化 第三节 日本 室町时代政治经济的变迁; 室町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民反封建斗争; 日本文化 第四节 海上贸易的发达 明代中国的海上贸易; 中古时期阿拉伯人的海上贸易; 中古欧洲的海上贸易 3、参考书目与文章 王金林:《简明日本古代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 4、复习思考题: 名词:李舜臣 建武中兴 应仁之乱 加贺一向宗起义 汉萨同盟 专题讲座类课程:(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讲授或调整) 1、东亚封建经济形态特点 2、东欧封建制度的特点 3、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特点 4、中古民族迁徙 5、欧亚各国封建制度特点的比较(可为讨论课) 6、封建生产方式的特征 7、中西封建社会特征的比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