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论雅典帝国(上)(20040317)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 徐松岩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公元前5世纪后期,雅典人从经济、政治、军事、法律、 宗教诸方面强化对广大属国人民的统治,几乎完全剥夺了各属国的主权,雅典帝国是雅典人的国家,不是主权国家联盟。雅典帝国的形成标志着雅典国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雅典帝国的形成,是雅典人征服、奴役异邦人的结果,是雅典奴隶制发展的具体表现,是伯里克里时代经济繁荣、政局稳定、文化昌盛的历史前提。雅典帝国的形成和瓦解, 是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东地中海及周边地区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在充分肯定雅典乃至希腊历史上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丝毫不应忽视它的另一面,即雅典帝国的富足和强大也是建立在征服、奴役甚至屠杀异邦人的基础之上的。
    【英文摘要】A great number of irrefutable facts proved that  theAthenians strengthened the government of the masses of thenumerous vassel states from the aspects of economy, politics,militiary,law,religion and so on during the late 5th centuryB.C.,even to the extent to almost deprive of the sovereigntyof these states. The Athenian Empire was not the allianceof sovereign states, but the state of the Athenians. Theestablishment of the empire marked an advanced period in thedevelopment of the Athenian state. It was not only the resultof the Athenians conquering and enslaving the non- Atheniansbut the embodiment of the growth of Athenian Slave- owningsystem as well as the historical presupposition of thePericlean Age with flourishing economy,  stable politicalsituation and prosperous culture. The formation and collapseof the Athenian Empire was a great event in the history of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Mediterranean and thearound countries in the mid and later period of 5th century B.C..In spite of regarding the Athenian Empire's influence onthe history of Athen and even of Greece as positive,  weshould not neglect the the other aspect in the   slightest,namely,the abundance and powerfulness of the Athenian Empire were based on the conquering, enslaving and slaughtering thenon-Athenians.
    【关 键 词】雅典帝国/雅典人/奴隶制/城邦/城邦联盟
    the Athenian Empire/slave- owning  system  stateconfederation/the alliance of state confederation
    【 正 文】
    中国分类号:K1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0-2677(1999)01-0112-117
    中外古史研究者一般把公元前5 世纪后期的雅典国家称为“雅典帝国”,但对它的认识向来不尽一致。西方学者通常很重视对有关史实的描述和考证,却很少结合早期国家和奴隶制的发展加以论析。因此,他们虽普遍注意到雅典帝国不同于雅典同盟,却难以说清楚二者的本质区别,从而难以对雅典帝国的内涵做出科学的界定(注:梅格斯:《雅典帝国》(R. Meiggs, The Athenian Empire)[M],牛津,1972; 刘易斯:《剑桥古代史》(D.M.Lewis,J.Boardman, J.K Davis & M. Ostwald, 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M],第5卷,剑桥,1992:127~132;卡甘:《雅典帝国的衰亡》(D. Kagan,  The Fallof the Athenian Empire )[M ], 伊萨卡:1987。《不列颠百科全书》(Encyelopacdia Britannica)[M],7卷,芝加哥,1963: 163。)。近年来,国内部分学者认为,雅典帝国是“城邦的组织,所有加入组织的成员国各保持独立,至少原则如此”;“雅典帝国这种帝国不是国家,不是政治单位”。因此,“从国家的实质说,雅典帝国也就是雅典同盟”,传统所说的“帝国”其实并不存在(注:日知、张强:《雅典帝国与周天下》[J],载《世界历史》,1989(6):111~112。)。
    关于雅典同盟的组织结构,雅典与其同盟者关系的演变及其原因等问题,笔者已做过初步讨论(注:拙作:《关于雅典同盟的几个问题》[J],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3)。)。本文拟在此基础上就雅典帝国的国家形态、历史地位和作用等问题做进一步探讨。
    一
    根据我们的研究成果,雅典帝国的形成,意味着雅典人对提洛同盟诸国人民的统治地位的初步确立,也意味着雅典国家的版图已扩至提洛同盟的地理范围(注:拙作:《关于雅典同盟的几个问题》[J], 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3)。)。 伯里克里时代雅典人直接控制下的属国多达200个左右,爱琴海几乎成了雅典帝国的“内海”; 据现代学者估计,帝国居民总数约在1000万以上(注:参见:斯塔尔:《制海权对古代历史的影响》(C. G.Starr,The   Infleunce of SeaPower on Ancient History)[M],纽约,1989:38;B.C. 塞尔格叶夫:《古希腊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55:238。)。因此,雅典帝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泱泱大国。现在我们首先来看看,雅典人是怎样组织和管理如此庞大的一个国家的。
    (一)强化对各地行政和军事控制
    首先,扩大行政管理人员队伍。随着国家规模的迅速扩大,雅典当政者顺应形势,放宽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劝告人民,抛弃田园,入居城市”,许诺“人人都会有饭吃,有些人服兵役,有些人当驻防军,有些人参与管理公共事务”,因为从帝国各地每年所得收入,“足以维持2 万多人的生活”(注: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Aristotle , The Athenian Constiution)[M],XXⅣ.1—3;LXⅧ.1—2。每艘战舰按200人计。日知、力野之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29 页)漏译了关键的一句。本文所引古典作品凡未另注明者,皆据《劳易卜古典丛书》(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英译。)。因此,大约自公元前5 世纪50年代起,大批公民开始脱离生产劳动,成为帝国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管理人员。据亚里士多德记载,他们当中包括1400多名官员,6000名审判官,1200名骑士,2500名重装步兵以及拥有4000人的护卫舰队和拥有2000 人的索贡舰队(注: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Aristotle,The Athenian Constiution)[M],XXⅣ.1—3;LXⅧ.1—2。每艘战舰按200人计。日知、力野之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29 页)漏译了关键的一句。本文所引古典作品凡未另注明者,皆据《劳易卜古典丛书》(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英译。)。他们基本上都是靠属国贡赋养活的寄生者。值得注意的是,在5世纪60 年代以前,雅典的民众法庭尚未开展大规模审理工作,海外官员和索贡舰队大概也不存在,城邦各类官员总数不超过350 名(注: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M].XLⅦ—XLⅠ。参阅:琼斯:《雅典民主》(A. H.  M.Jones, Athenian Dcmocracy)[M],牛津,1957:6。)。可见,在雅典帝国的形成过程中,国家公职人员的数目是成倍增长的。
    其次,加强对地方事务的监督和管理。亚里士多德指出,当时雅典派往海外的官员有 700 名。 (注: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Aristotle,The Athenian Constiution)[M],XXⅣ.1—3;LXⅧ.1—2。每艘战舰按200人计。日知、力野之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 29页)漏译了关键的一句。本文所引古典作品凡未另注明者,皆据《劳易卜古典丛书》(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英译。)有的学者认为这个数字可能偏大。这显然是把雅典帝国等同于雅典城邦的结果。传世铭文及其它文献中常常提及这类官员,并提到其相应的职责,说明他们遍布帝国各地。如派往米利都的5名官员的主要职责是监督当地官员、督察征收贡赋的情况,保护雅典人在当地培植的亲信(proxenoi)(注:梅格斯:《雅典帝国》[M],207~217。)。事实上,700多海外官员相当于每个属国驻二三名,这实在是微不足道的数字。同时,雅典人所培植的亲信相当于他们在各地安插了众多耳目,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注: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 Thucydides,   ThePoleponnesian War)[M],Ⅲ.1—6。)。
    第三,把海外领土上划分为若干大区。雅典人先是把所有属国划为三个区。自40年代末开始划为5个区。即:伊奥尼亚区、 赫勒斯滂区、色雷斯区、卡里亚区和岛屿区。后来又增设黑海区(注:梅格斯:《雅典帝国》[M],524以上。)。上述地区曾是波斯人的领土, 雅典人按地区征贡的办法显然是沿袭波斯旧制,甚至直到5 世纪中期其所征贡金之数仍与波斯帝国时期大致相同(注:希罗多德:《历史》(Herodotus ,The Historiac),Ⅵ.42.2参阅:恩林- 琼斯:《伊奥尼亚人与希腊文化》(C.J.Emlyn-Jones, The Ionians and Hellenism)[M],伦敦,1980:165~166。)。
    第四,改组或重组属国的政府机构。雅典人常常大力支持属国平民百姓(所谓“民主派”),但有时也支持当地的贵族。那些得到雅典人支持的地方势力,不论它属于哪一派,他们在得势后都必须按雅典人的旨意行事。这样,被重组或改组过的属国的政府机构(常常以“民主制”的形式出现),已逐步蜕变为雅典人在当地的代表,从而开始具有帝国地方政府的性质。
    第五,扩充武力,增派驻军,严厉镇压属国的反抗。从波斯战争到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军队数量大大增加。公元前487年, 雅典共有战船50艘,到前480年增至180艘,前431年超过300艘。前431年, 雅典重装步兵人数由50年前的1万增至约2.6万。不仅如此,其间雅典军队的职业化程度有所提高,雇佣兵的比例日渐增大。海军的变化尤为明显。前431年,科林斯人在斯巴达同盟大会上指出, “雅典的势力主要是依靠它的雇佣桡手,而不是它自己的公民”。伯里克对此也不否认(注: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Thucydides, The Poleponnesian War)[M],Ⅰ.121,142~143。)。此后,由于战争、 瘟疫所造成的人力损失,使雅典对雇佣兵依赖程度有所加深。在远征西西里和羊河之役的雅典军队中,雅典公民所占比例不超过10 %(注:修昔底德:Ⅵ.30~32,42~46,Ⅶ. 20. 42 ; 色诺芬:《希腊史》(Xenophon,Heuenica)[M],Ⅱ.1.25~32。)。此外, 雅典人还在具有重大战略价值或经济价值的地方,派遣驻军。前431年, 其人数约为 8000~9000(注:斐圭拉:《雅典与埃吉那》(T.J.Figueira, Athens andAigina)[M],约翰·霍普金斯大学,1991:201~225尤其是216。)。普鲁塔克在评述这项措施的作用时指出,它一方面解决了部分公民的生计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对当地人民的一种武力威慑(注:普鲁塔克:《传记集·伯里克利传》(Plutarch's Lives, Pericles)[M],Ⅺ.5。斐圭拉:《雅典与埃吉那》[M],226~235。)。严厉镇压属国的反抗是雅典的基本国策。公元前5世纪后期,优卑亚诸邦、 萨摩斯和拜占庭以及米提列涅人的起义,均惨遭镇压。修昔底德评论道:这是雅典人“违背原先确定的原则并奴役其同盟者的第一例,此后同盟者其他各国就这样逐个地遭到奴役”(注: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  Thucydides, The Poleponnesian War)[M],Ⅰ.98.4。)。因此,雅典帝国如同世界历史上形形色色的奴隶制霸国或帝国一样,也是以武力建立并维持其秩序的。雅典人自己就不否认这一点。伯里克利在公民大会上直言不讳地告诫他的听众:事实上“你们是以暴力来维持这个帝国的”(注: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Thucydides, The    Poleponnesian War)[M],Ⅱ.63.1~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