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史学危机"与近年来北京大学史学教育的改革(上)(20070701)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北大历史学系 牛大勇 参加讨论
一、中国大陆的"史学危机"与史学教育的困境
    从八十年代末期开始,中国大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商品大潮和拜金主义影响到高等教育。学生甚至教师中越来越多的人转向经济利益看好的专业领域,财经、工商管理、政府管理、法律和实用技术型的专业倍受青睐,而文、史、哲等人文基础学科受到冷落。至九十年代初期,大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型已成定局,商品潮和拜金热从涓涓细流汇成汪洋大海,青年学子和知识分子纷纷"下海",弃学从商,蔚成时尚。人文传统学科的地位更加风雨飘摇,学术界一时盛传这样的描绘:"文学的没落","史学的危机","哲学的贫困"。
    所谓"史学危机",主要表现为:史学人才大量流失,史学论着难以出版,史学理论趋于僵化,"正统"史观遭受质疑。人们在海内外各种思潮的冲击下,对五十年代以来形成的一整套有大陆特色的史学体系,产生信心上的危机。同五、六十年代甚至"文化大革命"中屡屡出现的习史热相比,在九十年代初历史学几乎到了乏人问津的地步。执政者大力提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作",强调学术研究要"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如此方针之下,人们自然要纷纷告别历史,奔赴经济仕途,年轻人对学习历史越来越没有兴趣。
    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为例。这本来是一个学史治史传统源远流长的最高学府,其前身可溯至1899年秋京师大学堂设立的史学堂, 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国立史学教育科系,至今已102年。它饱经沧桑而学术薪火代代相传,为近代中国培育过一大批具有历史目光和渊博知识的人才,在各行各业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从它的毕业生中,成长出一批批著名学者和社会贤达。在它的教师行列里,涌现过李大钊、马叙伦、马衡、陈翰笙、傅斯年、李济、董作宾、孟森、钱穆、陈垣、陈受颐、顾颉刚、冯家升、张星烺、刘崇鋐、毛子水、姚从吾、郑天挺、翦伯赞、张政烺、向达、邓广铭、周一良、齐思和、邵循正等杰出的史学家。目前在大陆仍是师资力量最强、学科整体水平最高的史学重镇之一。
    但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近十年以来,这所重镇也面临严重的困难。
    首先,招生的生源萎缩了。八十年代以前,中国人读史明志的传统观念绵延不绝,大学的历史学系是青年学子纷纷报考的大热门。仅在中国最高领导人的子女中,考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就有:毛泽东的女儿李讷、胡耀邦的儿子胡德平、杨尚昆的儿子杨绍明等。其它高层领导人的子女到北大历史学系学史的还有:罗荣桓元帅的女儿、薄一波副总理的儿子和女儿、康生的孙女、李雪峰(中央书记处书记)的女儿等等,可见一代执政者的家教导向。学者名流的子女来学历史的更不在少。可是,进入八十年代后期,学习成绩优异的高中毕业生,很少有人再自愿报名学习历史。北京大学享有全国最高的录取分数线,但是每年在这条线以上有资格进入北大的2600多名考生中,以第一志愿报名学习历史的不过4、5人而已。为了保持每年40名的学生份额,只好把想入其它学科而被拒收、又想获得北京大学文凭的上线考生划拨到历史学系来。面对着门前冷落、风光不再的凄凉景象,无怪我们的老师慨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其次,教学经费严重不足。在全国因经济过热而物价上涨,各项财经和生活指数都大幅度上扬的情况下,政府对高等教育经费的年度投入额,基本保持二十年不变。至1997年,拨给北大历史学系的教育经费仍是每年4万元人民币。直到1998年北京大学建校百周年,江泽民在庆祝大会讲话时,提出了中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计划与财政部门才大幅度地提高了对北大、清华等若干高校的经费投入,并由此带动地方政府的相应投入。近两年,北大历史学系每年从各方面获得的经费已经达到100万元以上,为史学教育与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再次,青年才俊大量流失。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我系几乎每年选送世界历史青年教师出国留学,但是迄今为止,获博士学位后回系任教者,仅有2人。另外,从大陆其它学校出国留学后到我系任教的博士有2人。短期进修的教师回归率则较高。学生方面的流失更是严重。本科生毕业后,最优秀的一批学生不是选择继续在北大或大陆高校深造,而是出国留学或到收入较高的外资公司等地方去就业。留下来报考硕士生的优秀学生已经不多了,他们读完硕士以后,又是大量出国或就职,报考博士研究生的优秀学生更加寥寥无几。这就使得史学教育的师资来源枯萎,后继乏人。
    当然,史学界在解释体系、理论构架、方法论、出版销路等其它方面的普遍危机,在我系也是一样存在的,兹不赘述。
    近年来,史学教育的大环境已经开始改善。但对历史学不重视、不投入的各种因素仍在发挥影响,一时难以扭转。"史学危机"并未消退,走向繁荣尚不可期。就史学界本身而论,对于历史学的基础理论、社会功能、研究方法、发展方向等等重大问题,正处在重新认识和探索争论之中。历史学科在中国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的大趋势下,如何走出相对封闭的旧格局,在现代化大潮和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竞争中取得应有地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原有的发展模式已被实践证明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偏差,而新的学术建设取向一时又不能得到共识。
    二、北京大学史学教育的改革
    针对以上形势和问题,北京大学以积极、慎重的态度进行了面向新世纪的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调整。历史学系和相关的教学单位比较深入地调查研究了国内外一些高等学校的情况,多次开会进行专题研讨,并请外国学者介绍经验,还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征求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大家认识到面向未来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克服了消极无为和"以不变应万变"的情绪,尝试着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扩展教育功能,修订培养目标,调整课程体系,强化素质教育,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编写配套教材,优化师资,改善管理,扩展学术交流。各方面工作都有较明显的进展,对建设有特色的历史教学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现将主要情况综述如下:
    1. 明确改革方向,修订培养目标
    一般说来,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有几个特点:思想活跃而涉世不深,年轻好学而根底未固,接受力强而省思力弱。大学历史课的教育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基本素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育,而且影响到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所以,改进历史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应该是培养人的洞察力、思辨力、创新力,联想力。使人们对气象万千的发展模式,人事沧桑的复杂关联,能够透视背景,观测源流,辨析因果,洞察玄机。面对复杂纷纭的历史现象和思潮,能够鉴往知来,独立判断,善于思辨,不断求索。
    面对二十一世纪的后工业化发展浪潮,高等院校的历史教学应该更注重学术化、专业化?还是更注重社会化、通才化?经过反复争论和探讨,我们大体上达成共识,应该兼顾人文基础教育的学术性和社会性,把培养目标修订为能够适应现代化社会多层次、高质量的人才市场的需求。一是要突出学术功能,建立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的系统培养模式,注重原创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养成,为现代社会源源输送从事史学教育与研究的学术精英。二是加强本科生和硕士生的能力训练,包括资料搜集、整理、考订、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述、写作能力,计算机等辅助工具应用能力, 研究、分析、思辩能力等等。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史学专业工作,也可以到政府、法律、文化、教育、传媒、信息、咨询、经贸、调查、统计、博物馆、档案馆、公共事务、第三产业等等部门供职,满足社会对于具有一定史学功底的应用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三是充分发挥史学的"教化"功能,积极参与全校、社会和媒体的中外历史知识的教育和传播工作,使历史教学面向非史学专业的大学生乃至全体国民,肩负起提高民族素质和公民文化教养、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任务。
    改革方向明确以后,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努力贯通古今中外,解析历史的普遍规律和多种多样的发展模式,鼓励学生探寻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在整个课程体系上,侧重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强调历史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拓宽本科的基础教育,深化研究生专业教育。改变以往在"专门化"方针下将史学分割成几个互不关联的教学领域的倾向,也避免将复杂多样历史内容简单拼盘式的教学方法,而是力求把古今中外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思想、军事等方方面面的历史,从全球、区域、国家、民族、社区、群体、个人等等不同的层次上,重构成一个相互联系和影响的有机发展过程,贯通讲授。继承北京大学讲求基础扎实的教学传统,努力同国际上的史学教育的前沿接轨。
    2. 调整课程体系
    为了达成前述目标,我们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入手。
    调整的第一个原则,是避免因人设课,实行因需设课,也就是根据新世纪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史学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来设置课程,再因课聘任教师。开始时有人担心所需课程与现有师资的知识结构会有较大差距,同几代传承过来的教学模式脱节。我们经慎重研究,认为史学的社会功能和人才培养要求,在可预见的未来十几年中,不会发生突变,只会有某种程度的渐变。人文基础学科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 不会是另起炉灶,只会是逐步推进。因此所需课程同原有课程的设置不会相去甚远。另一方面,我们对自己的师资和传统优势要有信心,我们有能力在现有基础上因应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挑战。因需设课、因课配置教师,是一个合理而不过份的原则,应该努力贯彻。
    贯彻的结果,证明我系现有的教师足以胜任其中绝大部分课程, 少数课程虽然暂时无人胜任,但经我系教师研究准备后,短期内也可以解决。确有个别课程是我系教师短期内不能胜任的,需要采取调入新教师、聘任客座教师、培养新人等办法解决。这也使我们对师资建设的方向看得更清楚了。
    课程体系调整的第二个原则,是促进"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措施之一是在总学分压缩到132学分的前提下,保持专业基础课不少于51学分。此外,再加上研究写作能力培养(12学分)、通选课和公共课(38学分)等,全部基础课仍占总学分的70%以上,保证学生具备较扎实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措施之二是重申"老教师上基础课",要求教授每两学年内必须承担一次本科生的主干基础课,否则可以解聘。措施之三是鼓励跨专业、跨系选修课程,合理分配学分,让学生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语言文学艺术类的通选课中必须选16学分,跨专业跨院系选修10学分以上。
    第三个原则是注意课程体系内的有机联系,课程设置尽量要结构平衡,并适当拓宽教学内容。例如:原来我系基础课中有《中国史学史》和《西方史学史》,但实际上在"中国"与"西方"之间,还有一个历史悠久、文明灿烂的"东方"世界。这里的史学, 成果丰硕,自树一帜。不讲显然不全面。因此我们把《西方史学史》扩充为《外国史学史》,要求丰富教学内容,保证体系和知识的结构平衡。再如:以前《中国社会史》只讲古代部分,现代史教师又只讲一个《现代农村社会史》。这次经协商,两课分别调整为《中国古代社会史》和《中国近现代社会史》,近现代部分要增加城市的和普通的社会史内容。又如:以前有《中国古代经济史》,近现代则只有一个《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研究》同经济有关,而且比较专深。此次增设了《中国近代经济史》和《中国现代经济史》两课,而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研究》改为研究生课。又如:原来因人设立的《抗日战争史专题》, 在本科现代史课程体系中孤零狭窄, 这次根据需要扩充为《中华民国史专题》,同原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配套。内容扩充的课程还有:《中西交通史》扩充为《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扩充为《中国古代民族史》,《东欧史》扩充为《苏联东欧史专题》等。
    第四个原则是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增设一批新课。一类是指导学生读原著原典的课。直接读原始文献,不取转手的资料,是历史学的基本功,应在培养方案中给予足够重视。为此,增设了《中国历史名著选读》,《世界历史名著选读》,《现代中国史家与史学》等选修课。另一类是打通中外、纵贯古今的课,如《世界文明史》, 《东亚区域史》,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中国周边关系史》, 《中外道德文化比较》, 《当代中西伦理思潮比较》等。第三类是针对以往薄弱的教学领域, 增设了一些文化学术史课程,除前已提到的若干课程之外,这方面的新课还有《历史学家与社会学》,《文史知识专题》,《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口述史学理论与实践》, 《中国书法》等。第四类是强化专业基本技能的课, 如《专业外语》(拟开出英、日两种), 《专业计算机应用》(拟先从现代史和中国古代史两个专业开起)。任课教师逐一落实,从下学期开始, 两年内陆续开课。近年史学专业增设的新课达28门之多, 占全部选修课(73门)的38%。
    第五个原则是将本科生至研究生的教学贯通起来考虑,分清课程设置的层次。以往存在一些本科生和研究生可以共同选修的专题课,教育对象的层次不明确,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也不符合学校的有关要求。这次调整时,把层次分清,本科专题课注重基础宽厚,研究生专题课注重专深。至于个别学习好的高年级本科生在达到学分要求的前提下,提前选修若干研究生课程,可作为特殊情况处理。依此原则, 从本科课程改为研究生课程的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研究》,《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中国现代史史料学》等。个别课程内容偏窄,并不必要,且已多年无人讲授,这次就取消了。如:《海峡两岸中国现代史若干问题研究比较》,《城市历史地理和中外名城风貌》等。
    第六个原则是要落实任课教师和开课时间。既然是因需设课,就要落实开课,否则就成了虚设的课。教学计划中"虚课"多了,原订的培养目标必然落空,学生的学分也难以落实。基于这种认识,这次调整时,舍弃了原课表中的一些并不急需、从来无人担任、今后两年内也不能落实讲员的虚课。如 :《世界史研究入门》, 《殖民主义史》,《欧美文化史》,《朝鲜史》等。另外,由各教研室负责排出以两年为周期的《教师任课表》, 以便逐一落实这次修订的教学计划。凡已列入计划的各门选修课, 原则上每两年至少要讲授一次。必修的基础课,则每年必开。
    第七个原则是把对相关院系(中文、考古)开设的基础课,对全校开设的通选课和公共选修课,对文史哲综合实验班开设的必修课和选修课, 以及对留学生、辅修生、实验班学生的史学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 统统附加到调整方案中,以便统筹安排,使各类情况都有章可循。
    3. 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学内容的改革目标是:充分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时反映学科前沿的推进。扩大信息量,拓宽知识面。转变以往单纯"以阶级斗争史为纲"的讲授体系,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基本坐标,把包括阶级斗争在内的中国或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古、近、现代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思想、民族等多维历史,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加以讲授。
    近十几年来史学研究进展迅速,社会变革随时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和新思想,往往也是学生关注的热点。我们鼓励教师追踪学术和思想发展的潮流,以研究推动教学内容的更新,及时将新史料、新观点、新成果注入教学之中,以此推动教学内容的改革和质量的提高。很多任课教师同时又是学术研究的骨干,非常注意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尽量反映研究的进展,使课程贴近学科前沿,面向未来趋势,常讲常新。教师们常常为一次课程的内容,参考引用几十种论着。有人为短短一段基础课而准备的讲稿及讨论材料,多达60万余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