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封建”考论》(连载之三)(20060508)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冯天瑜 参加讨论
二、释“建”
    组成“封建”的“建”字,与“封”义近,起配搭作用。
    (一)“建”即立,“建”即封
    “建”字,首见于金文 (《萩建鼎》)。
    “建”是动词,本义为“立”,有“设立”、“设置”之意。东汉至清的古典笺注家均以“立”释“建”: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建,立朝律也。”释“建”为“立”。
    《老子》四十一章:“故建言有之”,西晋·王弼(226—249)注:“建,犹立也。”
    《礼记·王制》:“州建百里之国三十”,唐·孔颖达疏:“建是树立之义”。
    南朝·顾野玉《玉篇·廴部》:“建,竖立也。”
    《尚书·洪范》曰:“皇建其有极”,南宋·蔡沈(1169—1230)《书集传》:“建,立也。” 《周礼·天官·叙官》:“惟王建国”,清·孙诒让正义:“凡立皆为建”。
    《周·地官·大司徒》言及大司徒的职守时,提到“建王国”、“建邦国”。《周礼·地官·小
    司徒》又说:“小司徒之职,掌建邦之教法,以稽国中。”“凡建邦国,立其社稷,正其畿疆之封。”这几例“建”皆为“立”意。《广韵·愿韵》:“建,树也。”
    在相当多的情形下,“建” 与“封” 同义,指封赐、封立。《易·比·象传》:“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王弼注:“建万国,谓割土而封建之。”《周易》的屯卦、比卦、豫卦的经文中,多次出现“利建侯”、“宜建侯”之类句式,其“建”义均同于“封”。《诗·鲁颂·閟宫》:“建尔元子,俾侯于鲁。” 此“建”,义为“封立”。
    《左传》载,周景王之子王子朝(?—前505)先后赶走悼王、敬王,自立为王,后晋国出兵帮助敬王复位,王子朝奔楚,行前告于诸侯:
    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蕃屏周。①
    这里的“并建母弟”,即分封母弟,“建”亦同于“封”。
    (二)“建”之组词
    以“建”为基轴,组成多个二字词。
    建德 作为动词的“建”与名词组合为多种二字词,如与“德”连为“建德”,《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左传·定公四年》:“选建明德,以蕃屏周。”《国语·周语中》:“夫王公诸侯之有饫也,将以讲事成章,建大德,昭大物也。”诸例“建德”,皆指立德、立有德之人。
    建业 《史记·淮阴侯列传》:“欲建万世之业”,此例可简约成二字词“建业”,意谓创立业绩。
    建国 “建”又与“国”连为“建国”。《左传·桓公二年》有“天子建国”一语,杜预将“建国”释作:“立诸侯也”。《礼记·祭法》有“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之句,郑玄注:“建国,封诸侯也。” 两例“建国”均指天子封立诸侯国。“建”的“封立”意,《诗·鲁颂·閟宫》的“建尔元子”(封立长子)句早有显现。在“建立国家”意义上使用“建国”的名例有《礼记·学记》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校施教。)
    此外,还有“建侯”用例,如《易·豫》“利建侯,行师”,其“建侯”指封立诸侯。上例之“建” 与“封” 大体同义,均指“封立” 。
    许慎的《说文解字》曰:“建,立朝律也。从聿,从廴。”清人段玉裁对此说有所质疑,表示不知许氏之说的依据何在,段氏注:“今谓凡竖立为建。”许慎释“建”为“立朝律”,是在特定语境中形成的意义,正如“建”在特定语境中有“立社稷”意义一样。
    分论“封”与“建”之后,再综论二字组合词“封建”。
    三、释“封建”
    二字词“封建”始出《诗经》,《左传》等战国以降典籍常见。
    (一)“封建”:从“大立其福”到“封邦建国”
    周代虽实行封建制,但“封”、“建”多分用,合为“封建”一词,初见于《诗经》颂商的诗篇:
    天命降监,下民有严,不僭不滥,不敢怠遑。命于下国,封建厥福。①
    毛传曰:“封,大也”,故此处“封建”意谓“大立”。反映商初政治的《殷武》,说商汤秉承天命,监督下民,使之不得僭越等级、滥用刑赏,不得荒怠职守,施行教令于诸邦国,大享福份。此一诗句议及商王室与封国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却并未明讲商代分封诸侯国的情形。这里首次出现的整词“封建”,不宜作“封土建国”解,东汉经学家郑玄笺释“封建阙福”为“大立其福”,较为确切。
    《诗经》反映西周政治的诗句则进了一步,虽未出现“封建”一词,却已言及周初分封的具体情形:
    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乃命鲁公,俾侯于东,锡之山川,土田附庸。②
    此一诗句讲到,周成王对叔父周公说:立您的长子伯禽为鲁侯,开辟那国土,以辅弼周王室。成王又命鲁公(伯禽)作诸侯于山东,把那里的山川封赐给他。
    在封邦建国义上用“封建”一词,较早见之于《左传》:“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③孔颖达疏:“故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藩篱,屏蔽周室。”
    后之儒者诠释《诗》、《书》,将“封建”明解为封爵封土以建国,《说文》云:“封,爵诸侯之土也。”“建,立朝律也。”指帝王以爵土颁赐诸侯,分茅列土,使之在所领有区域建立邦国,此即所谓“封国土,建诸侯”。近人杨伯峻、徐提编《春秋左传词典》说:“封建,以土地封人使之建国。”是为简明之诠释。
    (二)封邦建国之始
    《史记·五帝本纪》称,黄帝集合诸侯,诸侯尊黄帝为“天子”,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这里的“诸侯”、“国”,是以后世之名称借指上古,实为氏族、部落,并非跨入文明门槛后的国家。黄帝是传说中多个氏族、部落联合体的公举领袖,半非国君,尚谈不上分封诸侯。
    夏分封 夏代开始跨入文明门槛(使用金属器具、建城立国),早期分封出现,司马迁说:“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④ “姓”因“生”(血缘)而来,“氏”因“土”(地缘)而来,所谓“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⑤《夏本纪》讲到夏王分封的部落方国,均为以姓、氏命名的小国,是血缘与地缘的结合体。然夏无传世文字,夏代封建带有传说性。
    商分封 关于商代封建,司马迁说:“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⑥其封国仍以姓、氏为单位。殷商分封有甲骨文的原始记录为证。殷墟甲骨文显示,殷商已有分封子弟之制,如商王武丁时已有许多封国,封为“侯爵”的称“侯x”(如封在雀地的称“侯雀”),封为“子爵”的称“子x”(如封在宋地的称“子宋”)。顾颉刚先生(1893—1980)据此认为殷时已有系统的封建制。①有学者经考索称:“卜辞中有称子某的贵族90余位,其中有一些可能是商王的儿子,但大部分应当是子姓贵族。”②周初发布诰命中,有“伊、旧、何、父”,“儿、耿、肃、执”诸大姓,《逸周书·商誓》称其为“殷之旧官人”,此八部族当为商朝分封的异姓诸侯,周初继续受封。
    简言之,夏、商进行的是氏族分封,形成一种氏族联盟式的邦国群体,或者反过来说,夏、商分封是对氏族邦国群体的承认。夏、商分封可约略划入“古封建”之列。
    西周分封 封建成为完备制度,当在西周初年。王国维论及“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第一项便是:
    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③
    王氏周代始有立子立嫡制之说尚可修正,如殷代自庚丁后已五世传子④,故殷时已行封建子弟之制。然而,将王氏封建制的完备化确乎在西周,西周结束了夏、商的氏族邦国联盟状态,逐步进入一姓(异姓辅佐)掌控天下的政治格局,这对后世中国影响深远。
    (三)“封建”内涵
    封土作邦 “周初大封建”与周人对东土的征服和殖民相关。周金文关于分封多有记载,如西周早期《盂鼎》铭文称:“武王嗣文王作邦”,“作邦”即“封国”,可见周初把封邦建藩视作镇摄东土的头等大事。《召伯虎敦》铭文称“仆墉土田”,讲到受封者在封土上行使政治管理权。再参之以前引《诗·鲁颂·閟宫》关于周王封鲁的记述,殷周的封土作邦,其原生态情状历历在目。至于战国以后的史典《左传》、《史记》等,关于封土建国的描述更加详细具体。顾颉刚据之给“封建”下定义:
    国王把自己的土地和人民分给他的子弟和姻戚听做“封建”,封是分画土地,建是建立国家。⑤
    后儒不断修饰古代封建,使之整齐划一,加以理想化,如《礼记·王制》称:“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孟子·万章下》等战国时期典籍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的记载。此种以周王为顶点,严格的班爵禄秩列,并非殷周时的实态,殷墟甲骨文、西周金文均不见五等爵序列。侯外庐说:“三代‘封建’的‘秘密的形态’,是从战国至秦、汉时代的学者所裁制的一件神秘的外衣。”⑥此议若指殷周不存在封建形态,言之过甚;若指“五等爵”系后世裁制,则自有道理。
    载录春秋时列国原始史料,成书战国的《左传》等文献论及封建制的不胜枚举,而最具概括力的是《孟子·尽心下》的一段话:“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如果说,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诸侯尚未充分掌控此“宝三”,那么,春秋战国的诸侯确乎拥有由“土地、人民、政事”组成的完整主权,这既有别西周封建,又与秦以后的中央集权政制大不相同。
    在古代语境,“封建”主要是一个政制概念,却又牵连着经济的、社会的制度。一位经济史家说:
    封建制度是一种农奴制剥削,是以劳动的自然形态来剥削农奴的无偿劳役,为了实现这种无偿劳役就不能不有一个适应这种剥削的土地制度,……。正是由于土地是由封建领主根据一定的土地分配办法分配给(即授予)农奴的,建立起上下隶属的人身依附关系,所以封建制度完全是建立在两个基本关系之上,1.“溥天之下,莫非王土”,2.“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后者又是实现前者的条件。pr
    以下通过西周社会,我们进而观照封建制度的历史实态。
    --------------------------------------------------------------------------------
    ①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① 《诗·商颂·殷武》。
    ② 《诗·鲁颂·閟宫》。
    ③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④ 《史记·夏本纪》。
    ⑤ 《左传·隐公八年》。
    ⑥ 《史记·殷本纪》。
    ① 见《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2册,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29—330页。
    ② 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0页。
    ③ 《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卷十。
    ④ 见《史记·殷本纪》。
    ⑤ 《周室的封建及其属邦》,《古史论文集》第二集,第329页。
    ⑥ 《中国古代“城市国家”的起源及其发展》,《侯外庐史学论文选集(上)》,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6页。
    p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资料·先秦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8月版,第1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