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尼之战是汉尼拔远征罗马取得的最大胜利,也是其辉煌军事生涯的扛鼎之作。汉尼拔由此成为了能和亚历山大、拿破仑相提并论的世界名帅。但是,坎尼的惨败没有动摇罗马人抗战到底的绝心和意志。在历史上,他们也曾多次被敌人打败,意大利半岛上的埃特鲁斯坎人、萨莫奈人、山南的高卢人、殖民城市遍布地中海黑海沿岸的希腊人、第一次布匿战争中的迦太基人,都曾让罗马人遭受失败的痛苦,但最终还是罗马人笑到了最后,因此,罗马人不相信他们这一次倒在汉尼拔脚下爬不起来,继续作战的决心促使他们将各色男子都编入军队,包括奴隶和罪犯。他们不再与汉尼拔正面决战,而是重新启用了费边的“拖延战术”。在漫长的消耗战中,汉尼拔如同大力士掉进了棉花堆而无从发力。他极力想瓦解罗马与各意大利城邦的联盟,但大多数城邦因为享有罗马的公民权和半公民权而对罗马保持忠诚,而与汉尼拔结盟的城帮却不断遭到罗马军队的围攻,这使得汉尼拔因分兵到处救援而疲于应付。他运用灵活的外交手段与马其顿结盟,并唆使西西里岛最重要的城市叙拉古反叛罗马,希望以此从外围打击罗马,但是马其顿王菲力浦不敢轻易冒犯罗马,始终处于观望之中,而叙拉古很快就被罗马人攻陷,亲迦太基一派全部被杀。他一直没有放弃从迦太基本部或西班牙获得支援的努力,但迦太基本部却没有军事能力去支援他,而在西班牙,汉尼拔的弟弟哈士多路巴陷入了与西庇阿家族的苦斗之中。哈士多路巴虽然击败了老西庇阿兄弟并杀死了他们,却又被罗马杰出的军事将领科奈里乌斯.西庇阿(又称大西庇阿,是老西庇阿之子)击败。公元前207年,在西班牙无法立足的哈士多路巴率军20000人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希望与汉尼拔会合。但是他派出与其兄长联络的人却不幸落入罗马人手中,结果哈士多路巴在梅托汝斯河遭罗马伏击身亡,全军覆没。当罗马人用石弩将哈士多路巴的首级射入汉尼拔营中时,汉尼拔忍不住泪流满面,仰天长叹“迦太基,你的命运竟然如此艰难!” 尽管汉尼拔缺兵短粮,活动范围日渐缩小,最后直剩下意大利鞋尖(意大利半岛酷似一只鞋)的一席之地,罗马将领还是无人敢和他正面进行决战。如果说之前或许有人有过这种想法,但随着公元前208年两位优秀的军事将领马尔克卢斯和克里斯皮努斯因试图包围汉尼拔而遭伏击身亡,就再也没有人动过这个念头了。所有的罗马将领都不折不扣地执行“拖延战术”,耐心等待汉尼拔被拖垮的那一天。这一天终于来了,但不是在罗马,而是在迦太基。公元前204年,在西班牙获胜的大西庇阿挥师登陆北非,他在迦太基所向披靡,不到一年,就重兵包围了首都迦太基城。公元前203年秋天,在意大利纵横驰骋15年的汉尼拔奉命回国求援,次年7月,他和大西庇阿在扎马决战。依靠在骑兵上的绝对优势和汉尼拔惯用的战术,后起之秀大西庇阿击败了阵容不整的汉尼拔。扎马之战是汉尼拔遭到的第一次失败,也是最后一次失败,他的军事生涯就此结束。历史有时是如此惊人的相似。同样也是在公元前202年,遥远的东方,一位军事天才在垓下遭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失败。就连具体的细节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他和对手韩信也是第一次正面交锋,比如他的兵力也是处于劣势,比如他也是靠起家时的老兵战斗到了最后,比如他也是在骑兵的保护下杀出重围,比如他也是自杀而死。所不同的是,项羽是自刎而死,暗合东方儒学“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刚烈之美,汉尼拔是服毒自尽,暗合西方悲剧中的惨烈之美。如果在九泉之下能够相逢,两位分别影响了东西方历史的英雄一定会惺惺相惜,相见恨晚,共同扼腕叹息,慷慨悲歌。 小结:东方的远征过程缺少起伏,第一次李广利战败,算是一个波折,但那只是轻视对手,准备不足而造成的,一旦强大的汉帝国开始正视问题,准备充分之时,任何悬念都不存在了。这场实力悬殊的较量注定不会有让人跌破眼镜的结局。人们观注李广利夺取宝马的兴趣也许还不如关注他到底花多大代价来获得宝马的兴趣大。总的来说,东方的远征戏是一出单线索的,剧情缺少变化的历史戏,结局是得偿所愿,夺宝而归,很象中国传统的“大团圆”喜剧。 反观西方的远征过程,却是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自汉尼拔夺取萨贡托起,罗马和迦太基就调兵遣将,剑拔弩张,一片“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突然出现在意大利本土,不啻于是惊雷一声,唤来了后来的惊涛骇浪。波河之战,初试锋芒,波翻浪涌,接下来的特雷比亚河战役,特拉西美诺湖战役掀起了大浪,这三个战役一浪更比一浪高,汹涌澎湃,直到最后汇成了坎尼之战的滔天巨浪。剧情至此,已是让人目眩神迷,观众满以为下一个看到的就是吞天之浪——征服罗马了,但出人意料的是,汉尼拔陷入了和罗马的长期僵持之中,剧情开始趋向平缓冗长,水面也渐渐回落,但就在缓慢而漫长的回落之中,扎马之战让水面一下人就跌到了无底的深渊。从坎尼之战的辉煌巅峰到扎马之战的无底深渊,强烈的反差和巨大的张力让人的内心同样心潮起伏,难以平静。并且汉尼拔的远征并不是单一的,孤立的,它和西班牙战场,西西里战场乃至迦太基战场又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所以西方的这场远征历史戏主线分明,结构复杂,剧情富于变化,更像是一场古希腊式或莎士比亚式的宏大悲剧。 三、两场戏中远征的主角不同 东方。有汉一代,李广利算不上名将,如果再早几年,远征大宛的主角也许轮不着他来担当,那时的卫青、霍去病、李广等人星光闪耀,是万众瞩目的名星大腕。不过,当汉武帝准备攻打大宛时,上述名各将均已“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西汉的天空,已是将星暗淡了,再加上汉武帝念念不忘李贵妃,想让李广利通过征伐实力有限的大宛建立功勋,以便将来在朝中挺得起腰板,说得起硬话,所以远征大宛的主角最终落到了李广利头上。怎奈这李广利实在不争气,未能像卫青、霍去病等外戚一样一炮打响,迅速走红,而是出师不利,损兵折将。虽然李广利最后得胜而归,但靠的是人多势众,如果将征伐对象由小小大宛换成了强悍的匈奴,李广利远征结果如何,实在让人堪忧。并且李广利两征大宛,耗时四年,折损士卒六七万,花费钱粮无数,赢得窝窝囊囊,别别扭扭,实在是没有什么可值得炫耀的! 李广利在军事上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在做人上也存在问题。他虽然出身比卫青更加贫贱,但发达后并不象卫青那样谦恭,而是刻薄寡恩,任意作践士卒。关于这一点,对国民的劣根性洞幽烛微的鲁迅总结道,奴才当了主子后,对待奴才往往比原来的主子更加凶残。汉军远征大宛,前后死去士卒六七万,其中大半并非战死,而是死于以李广利为首的将领的虐待。汉武帝对此装聋作哑,仍然封李广利为领八千户的海西侯。这李广利还是个精于权谋之术的人,官作大了后,并不象他的哥哥李延年那样忘乎所以,淫乱皇宫,而是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中山靖王刘胜之子,希望通过和皇族联姻捞取更多的好处。因此李广不久就勾结酷吏江充,女婚刘屈氂,抓住著名的“巫蛊之祸”事件大做文章,最终搞垮了皇后卫子夫(卫青的姐姐)和太子刘据,并一度很有希望让自己的亲侄儿登上太子之位。但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让皇后、太子双双死去利用的是汉武帝的生性多疑,翻脸不认人的冷酷无情,而他策划立新太子一事,却因动作过大又引起了汉武帝的疑心。一查之下,“巫蛊之祸”真相大白,纯属千古奇冤。得到风声的李广利正好在前线和匈奴打仗,他自知罪孽深重,干脆投降了匈奴,从而侥幸逃脱了被腰斩于东市的下场。 西方。出身于军事世家的汉尼拔,其父哈密尔卡曾参加过第一次布匿战役,失败的屈辱让他心意难平,因此他让汉尼拔很小时就在神庙中立下誓言,“定要做罗马永不调和的敌人”。汉尼拔克服重重困难远征亚平宁半岛,为的是彻底打败罗马,以解除对自己祖国的威胁。他依靠彪炳史册的特雷比亚河战役、特拉西美诺湖战役、坎尼战役所取得的成就跻身于西方最伟大的军事统帅行列中,成为了可以和亚历山大大帝、拿破仑相提并论的人物。特别是在坎尼战役中,他“以其时间选择的无比准确和骑兵步兵的高度协调,塑造了古代战争史上一个无与伦比的军事艺术典范。”(霍尔沃德《剑桥古代史》)。在战术上,汉尼拔开创了骑步兵协同作战,中间防御、两翼迂回的进攻战术。他善于利用地形,总是凭借有利的自然地理条件给予对手以致命的打击。他重视情报工作,特别注意掌握敌人的动向,因此,他才能孤军深入敌人的本土并屡次重创敌人。在战略上,他翻越阿尔卑斯山,使两国攻守之势转换。他对征服区的人区别对待,注意分化瓦解罗马阵营(对待亲罗马的地区他也有残暴恐怖的一面,烧杀掠夺乃至于屠城)。他曾经兵临罗马城下却又拒绝攻打,这一做法让1000多年后的拿破仑十分赞赏,认为这正是汉尼拔的精明冷静之处。他千方百计的拉拢意大利地区之外的反罗马力量,力图牵制和孤立罗马。这些都说服了汉尼拔具有高赡远瞩的战略眼光。 汉尼拔善待士卒,爱惜兵力。他虽然出身于贵族,却能够抛开身份、等级、门第的观念和普通士兵同甘苦,共患难。在翻越阿尔卑斯山的艰难征途中,他和士兵一起挤在破旧的帐篷中,睡烂毛毡,啃死马肉。他夜里时常亲自查哨,甚至还常替年老体弱的士兵扛着武器。在绕过罗马部署在亚平宁山口的重兵,穿越被认为无法通行的阿尔努斯河下游的沼泽地时,汉尼拔和全军将士一连三四天泡在泥水汤中,他不分昼夜地操劳军务,照顾士兵,一只眼发炎而永远失去了光明。正是汉尼拔的这些优秀品质和个人魅力将他和手下的将士凝聚成了一支令罗马人心惊胆寒的钢铁之师。他的士兵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部落,汉尼拔却能够克服他们在文化、宗教,语言、生活习性上的差异而将他们紧紧地拧成了一股绳。他们远离家乡,缺粮少饷,但却饶勇善战,进退有序,没有发生过任何骚乱,既使在哈士多路巴全军覆没,彻底失去援军的希后,他们仍军心不乱,特别是他从西班牙带出来的那些老兵,能征惯战,陪着他出生入死,直到在扎马之战中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此情此景,谁能不为之叹服呢!对于这一点,具有明显亲罗马倾向的古罗马历史学家李维在他的著作《罗马史》中也是赞叹不已。汉尼拔始终没有从自己的祖国得到过任何援助,但却就凭着他带出来的那四万多人纵横罗马十五年,没有遭受过败绩,甚至在他最困难的远征后期,也没有罗马哪位罗马将领敢站出来跟他正面决战,他们宁愿等待,等待着汉尼拔在“拖延战术”中如同一个失水的巨人在荒漠中猝然倒地死去。 汉尼拔虽然最终失败了,但打败他的是政治清明。人才辈出而充满生机,蒸蒸日上的罗马共和国。这反而证明了他的伟大。如果迦太基元老院不贪财好利,合理分配本国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给予汉尼拔以强有力的支援;如果哈士多路巴能和他合兵一处;如果罗马当时实行的不是共和制,历史大戏又将会怎样演绎呢?汉尼拔真能彻底征服罗马吗?。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并不妨碍具有情感的人类的浮想联翩。汉尼拔的失败也是追求商业利益的海洋型国家对具有尚武精神的农业国家的失败。这是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直到十七世纪以后,英国、荷兰这些海洋型国家才依靠先进的生产力和强大的军事技术彻底征服了农业国家。 小结:东方的主角李广利军事才能平庸,靠人海战术都未能攻下大宛,虽然夺宝议和而归,但损失巨大,胜而不荣。以无数士兵的鲜血染红官帽顶子后,李广利又大搞权谋之术,在宫廷中翻云覆雨,陷害无辜,最终害人终害己,落了个乞食异邦,遗臭历史的下场。西方的主角汉尼拔才华横溢,在强大的罗马纵横驰骋十五年未尝败绩,铸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而且爱惜士兵,体恤人情,刚中有柔,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才能锻造出一支遇险不惊,处变不乱的威武雄师。虽然他壮志未酬,含恨死去,但那悲剧的结局和那一句“如果我没有被你(指大西庇阿)打败,我将比亚历山大更伟大!”却让无数的后来人肃然起敬,戚然动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