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唯物史观与21世纪史学发展问题笔谈(中)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南开学报 newdu 参加讨论
唯物史观仍然是一种有效的认识历史的方法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郭小凌
    一、唯物史观作为一种历史事物,自19世纪中叶兴起到现在,在150多年时间里经历了 一个潮起潮落的过程。随着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集团的解体,资本在全球的胜利进军,唯 物史观同历史上的许多论证严密的理论体系一样,经过客观历史的剥蚀销解,露出一些 难以自圆其说的缺陷,从而引起部分老一代唯物史观信仰者的怀疑,遭到部分新一代史 学工作者的冷落。这是一种富有活力的理论体系在结出累累硕果之后所付出的代价。
    二、在务实尚新的21世纪,唯物史观的命运取决于它是否能够为人类的历史反思继续 提供有效的思想武器。如果不能,那它完全可能同历史上的众多理论大厦一样面临崩塌 的危险,最终仅留下一些仍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片言断语。但笔者对唯物史观的命运并 不悲观。如果抛开具体的关于人类社会经济形态进化的假设和有关历史未来趋向的确定 性预测,唯物史观作为一种有效地解释历史的方法并没有过时。当然这里所指的唯物史 观不是指曾经被神圣化的前苏联版本的唯物史观,而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和否定 19世纪的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的历史观。
    三、说原创的唯物史观在21世纪仍然具有生命力并不是因为仍然存在着以马克思主义 为立国之本的社会主义国家,唯物史观可以仰赖国家的力量继续保持优势,而是因为这 一理论至今仍然表现出难以否定的合理性。由于具有合理性,我们常常能够看到,现代 西方史学总是利用唯物史观的一些基本观点或与唯物史观近似的观点来观照世界历史, 只是他们从不明言而已。比如:
    (一)唯物史观把人类历史看作是一个客观的、自然的、规律的、不断生成、发展、灭 亡的“过程的集合体”①,这种处理方法同启蒙时代以来的西方思辨的历史哲学的基本 理路是完全一致的。现代西方史学和西方历史哲学虽说已经抛弃了思辨的历史哲学所力 主的规律崇拜论,但将客观历史视为自在的、客观的、具有一定发展趋向的过程,并且 力求从客观事实出发或从第一手史料出发,重构客观历史过程的画面并进行不同层面的 归纳和概括,最终得出一些中度或高度概括性的结论,则始终是西方史学主流所采取的 基本方法。
    (二)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 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人们与自然及自身结成生产力关系和生产关系 ,其中生产力是相对积极的因素,它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要引起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 进而带动上层建筑的相应变动。于是一定的意识便成为一定存在的反映,一定的理论以 一定的社会需要为基础,任何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一定的道德 与一定的社会经济状况相适应,一切宗教都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被支配者 头脑中的反映……这一揽子解释的合理性由于显而易见,所以但凡近现代观察到几次生 产力变革引起一系列历史变革的西方史家和历史哲学家,都赋予生产力的进步以决定意 义,都把工具革命(新石器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科学革命②)看作是历史进步的 基本动力,以一变带百变,也就是美国华裔史家唐德刚的名言“一转百转”。读读英美 主流史家所写的通论性质的著作,比如剑桥系列的史著,美国世界史教科书之类主流著 作,总是能发现有这样一种基本思路贯穿其间。
    (三)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中,阶级分析方法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自己 曾说过,阶级分析法并非他的发明,而是他的借用。他的创新主要在于两点:阶级的存 在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前者已被历 史确切无疑地加以证实,后者尚待历史的证实。列宁曾在讨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思想来 源中特别提到这一点,认为马克思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源自近代法国的历史家的著作 。这显然是一种对马、恩的误读。阶级分析法并非始于近代欧洲。早在基于社会分化的 文明社会问世以后,社会划分为阶级的客观事实就被古代思想家所普遍注意到。古典作 家希罗多德、修昔底德、亚里斯多德、西塞罗、李维、阿庇安等,都在解释历史现象时 明确运用了阶级分析法。马克思特别欣赏阿庇安关于罗马共和末期社会冲突背后隐含着 两大阶级对抗的说法,证明马克思的思想来源地的距离较法国史家要远得多。文艺复兴 时期的西欧史家,当然地继承了古典史学的这一方法。到了近代和现代,经过暴风骤雨 般的阶级斗争洗礼的西方史家,更是把阶级分析法当作自己的主要分析法之一,尽管采 用的术语、概念与马克思主义史学或多或少地有所不同。由此可见,只要社会存在着不 同的利益集团,存在不同的阶级和等级,什么阶级说什么话的现象就不会消失,阶级分 析法也就不会过时,唯物史观中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就必然具有它的使用价值。
    四、唯物史观将黑格尔的辩证思想应用到社会历史当中,认为社会真理具有相对性, 一定时代的人们只能在时代允许的范围内认识他们的问题,坚决否认人类社会存在所谓 的最终解决或永恒真理,这比现代西方历史哲学的同类认识早了半个世纪。唯物史观关 于历史共同性和多样性、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等几对矛盾的认识 ,仍然可以作为我们认识历史和现实的出发点。
    五、唯物史观曾经是20世纪后半叶中国大陆史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治史方法,因而为 中国史学打上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深刻印记,有力地推动我国史学的发展,培植出我国 史学界重视史学理论的浓厚风尚。但也必须承认,马克思主义史学在运用唯物史观解释 世界历史的过程中,也曾整体上把唯物史观实用化、教条化、神圣化,把适合自身现实 需要的成分就拿来用,对现实需要无益甚至不利的成分便束之高阁,认为19世纪形成的 唯物史观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施之万代而不惑的绝对真理,从而将丰富多彩的世界历 史削足适履,硬塞进自己理解的唯物史观的模式中去,这就背离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将一种极富生气的、发展变化的理论变为僵化保守的宗教戒律。因此,如何在新的世 纪里继承和发展唯物史观,将是我国历史唯物主义坚持者必须应对的挑战。只有在坚持 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努力发展和完善唯物史观,为这一历史观注入新的活力,才能使之在 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保持解释利器的功能。如若像过去一样死守教条,一个字、一句话 、一条定理都不能调整,就势必会把唯物史观推向荒谬,从而最终葬送这一伟大的思想 体系。
    ----------------------------------------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0页。
    ②这些都是西方史家自创的术语。
    ---------------------------------------
    关于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问题的几点浅见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史革新
    研讨“唯物史观与21世纪中国史学”的问题,对于刚刚跨入21世纪、面临新的挑战与 机遇的我国史学界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传 入中国以后,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而且也给中国史学的发展带 来了新的变化,实现了中国史学从传统向现代的历史性转变。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 尽管出现了一系列新形势、新挑战,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唯物史观仍然具有 强大的生命力,仍然是指导我们进行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其理由如下:
    首先,唯物史观是一种科学理论,本身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关 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观点,是指导人们从哲学和宏观的高度,多层面、多视角、动态 地认识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时候,不仅深入考 察了资本主义社会,而且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不仅吸收了政治学、经济学、历 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积极成果,而且还把研究视野扩大到 自然科学领域,可谓是集中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列宁在评价唯物史观时说:“马克 思主义则指出了对各种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生、发展和衰落过程进行全面而周密的研究的 途径,因为它考察了一切矛盾趋向的总和,并把这些趋向归结为可以确切判明的社会各 阶级的生活和生产条件,排除了人们选择某一‘主导’思想或解释这个思想时所抱的主 观主义和武断态度,揭示了物质生产力的状况是所有一切思想和各种趋向的根源。”( 《卡尔•马克思:传略和马克思主义概述》)列宁的论述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历 史唯物论的产生,既反映了社会实践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人类关于社会认识深入发展 的必然。它的形成在社会认识论中导致的重大变革意义在于: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观察社 会历史的理论框架,完成了社会认识论研究形态的历史性转换,为人们科学认识社会的 历史、现状及其发展变化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它的科学性和生命力是不容质疑的。自 唯物史观创立以来,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正确性。苏东事变以后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受到严重挫折,马克思主义暂时处于发展的低潮时期。但这 并不是问题的全部,不能因此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中国在20多年来坚持改革开 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中国历史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具 有强大的生命力。1995年巴黎召开的国际马克思主义大会上,许多学者认为在认识世界 方面,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最有力的工具。从1995年到1998年,千人以上的马克思主义国 际学术会议召开过四次之多。1999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公布民意测验结果,马克思 被评为千年最伟大、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同期,路透社邀请各国政界、商界、学术界部 分专家评选千年风云人物,马克思仅以一票之差居第二。不少人都承认,马克思的《共 产党宣言》、《资本论》对过去百余年间的全世界政治和经济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邓小平在谈到苏东事变后出现的复杂形势时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 好象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 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 回事!”又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 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邓小平文选》第3卷)邓 小平的话是意味深长的。
    其次,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 展的必然结果。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遭到西方列强的欺侮,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 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从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后来的“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君主立宪到革命派的民主共和,都没有能够解决中 国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先进的中国人继续探索,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把它作为 认识和解决中国问题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一旦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使中国革命 的面貌为之一新,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这一变革在史学领域的反映 就是唯物史观的传入和运用。唯物史观的传入恰恰给中国史学注入了活力,使中国史学 摆脱了封建主义史学、资产阶级史学所固有的的缺陷和局限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从历史来看,唯物史观作为中国史学的指导理论,有着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再次,中国史学研究发展的历程证明:唯物史观是一种科学的理论,是使我国史学发 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的思想理论保证。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创是与李大钊、陈独秀 、瞿秋白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唯物史观的宣传、研究密不可分的。李大钊的《史学 要论》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代表作。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郭沫若、翦伯赞 、范文澜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一系列研究成果的问世,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确立做出 了重要贡献。毛泽东的许多理论著作紧密结合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对马克思主义辩 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作了精辟的阐发,为唯物史观在我国史学界指导地位的确立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史学研究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继续蓬勃发展,逐步 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在世界历史学领域中独树一帜。在此 期间,尽管出现过种种失误和错谬,但取得的成就则是有目共睹的。关于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各种问题的研究都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并加强了研究资料的整理 出版工作。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史学领域更是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不仅传统研 究方向有了新的进展,而且在“百家争鸣”、“思想解放”方针的积极影响下,开辟了 大量新的研究领域。新成果的涌现层出不穷,重要者有:白寿彝《中国通史》、白钢《 中国政治制度史》、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龚书铎《中国社会通史》、郑师渠《中 国文化通史》、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侯外庐等《宋明理学史》、冯尔康 《中国宗族社会》、顾诚《南明史》、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罗尔纲《太平 天国史》、章开沅等《辛亥革命史》、马克垚《西欧经济形态研究》、罗荣渠 《现代化新论》等。同时,史学研究还注意到对国外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吸收,海内外学 术交流大大加强。中国史学取得的成就和发展,都与唯物史观的指导密不可分,是唯物 史观科学性和生命力的有力体现。
    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21世纪,中国史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唯物史 观也要在指导历史学及其他科学的实践中加以充实、发展和完善。只有同时兼顾这两个 方面,才能保证中国史学的健康发展。本人就此提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1.以科学的态度看待唯物史观,把坚持和发展统一起来。既要坚持以唯物史观基本原 理为指导的学术方向,又要建立起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历史学科本身的理论体系和方法 论,并要关注现实,不断从现实的社会实践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来充实和发展自己。
    2.坚持、发展唯物史观必须和继承中国传统史学的优秀成份(包括它的思想、理论、方 法、学术传统和风格等)紧密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
    3.坚持、发展唯物史观必须要有开放的学术气度,积极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就 ,以及国外同行的研究成果,对于一切有益于发展中国史学的科学成就都主动借鉴。
    4.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推动中国史学进一步发展,最根本的保障还是创作出一大批 经得起实践和时间检验的优质学术成果。广大史学工作者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发扬“ 甘坐冷板凳”的精神,潜心研究,辛勤著述,写出更多的学术精品,这是中国史学在新 世纪再现辉煌的根本希望所在。
    正确总结经验 创造性地运用唯物史观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刘宝才
    唯物史观是研究现实和历史的科学工具。我们应该正确总结经验,更好地运用唯物史 观研究历史,为我们的时代作出贡献。
    一、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经验说明什么?改革开放以前几十年里,试图依 靠连续不断的政治运动、思想改造、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来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其结果已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取得 了巨大胜利。对于我们来说,这是最直接、最基本、最有说服力的经验。这个经验的意 义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从正反两面说明唯物史观是科学理论。正确总结这个经验,有利于消除我们对唯物史观认识上的混乱。
    二、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历史研究中出现过的问题,不是唯物史观造成的。例如:( 一)50年代后期提出要把“厚古薄今”作为研究历史的方针,60年代中期进行的李秀成 问题讨论,70年代中期掀起的批儒评法运动,实际都是政治运动,是政治运动在史学界 的表现,或者叫以研究历史的面目出现的政治运动。政治问题,原因不在理论,不在唯 物史观。(二)历史研究中存在泛政治化和政治至上的问题。用阶级斗争概括几千年的历 史,过分拔高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都是这样的问题。泛政治化和政治至上倾向曾经被 作为历史唯物论宣扬,而其本质恰恰是唯心史观。(三)中国古史分期问题争论最久,分 歧最多,成果不大,也可以算是问题。出现这个问题与唯物史观没有必然联系,最多只 可以说与对于唯物史观理解不确切有关。
    三、正确理解唯物史观的含义和意义。(一)一些人赋予唯物史观过多的、它本来所没 有的含义,另一些人又因为怀疑某些唯物史观本来没有的含义而怀疑唯物史观。必须剥 除人们赋予的多余的含义,才能够确切理解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含义只有两点:社会 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发展有规律性。在这两个基本观点之下可能出现的不同见解都 是唯物史观可以涵盖的。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划分为几种生产方式,以及划分为一些什 么样的生产方式,都是唯物史观允许讨论而不排斥的。(二)我们仍然同意这样的看法: 唯物史观的创立第一次使人类社会历史的研究有可能变为科学。我们认为,历史上和现 在所有的各种历史理论中,唯物史观是科学水平最高的,理论认识最深刻的,对于历史 研究具有任何别的理论不能代替的意义,但这不等于说唯物史观的意义是无限的。它主 要是对历史作宏观解释,研究相对具体的历史现象,还是需要适合所研究现象的性质和 特点的具体方法;同时,唯物史观研究历史问题有它的独特视角,并不排除运用别的方 法从别的视角进行研究。犹如从日地关系研究季节变化是根本的,因为地球上季节变化 从根本上说是日地关系决定的。但是在研究具体地区、具体年份季节变化时,并不排除 同时从地形、人类活动等诸多角度进行研究,而且承认其他角度的研究是必须的。
    四、运用唯物史观创造性地研究历史问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优良传统。白寿 彝先生曾对侯外庐先生的《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给予很高评价,认为这本书出版是中国 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阶段性的标志。白寿彝先生这样说的理由是:他认为这本书创造性 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古代社会的理论,把古代社会的一般规律与中国古代社会的特 殊规律统一起来,取得了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中国古代社会史论》出版大约半个世纪 以后,我们看到顾准研究希腊城邦制度的著作,其中同样发现了希腊与中国古代社会互 不相同的特点。顾准的书里没有提到侯外庐,他通过独立研究得到了与侯外庐一致的结 论。这件事情再次证明侯外庐先生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取得的成果的科学性和持久生命力 ,同时也证明研究历史问题时创造性地运用唯物史观的必要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