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李珊:2006-2007年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论文目录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人大清史所网站 李珊 参加讨论

    一.   专题研究
    1.  张越:《近代中国对现代化的认识与救国图强》,《学术研究》,2006年第1期。
    2.  闫润鱼:《论中国近代启蒙运动的历史规定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3.  李章鹏:《清末中国现代社会调查肇兴刍论》,《清史研究》,2006年第2期。
    4.  桑兵:《中国思想学术史上的道统与派分》,《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5.  周鼎:《文化保守主义与基尔特社会主义:从中心到边缘——“五四”后期基尔特社会主义思潮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3期。
    6.  郑大华:《论民国思想史的几个特点》,《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7.  徐林祥:《融斋龙门弟子与中国早期现代化》,《史林》,2006年第5期。
    8.  黄兴涛:《晚清民初现代“文明”和“文化”概念的形成及其历史实践》,《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6期。
    9.  石川祯浩:《李大钊早期思想中的日本因素——以茅原华山为例》,《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3期。
    10 张昭军:《近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
    11 苑书义:《孙中山自由观的历史命运》,《江海学刊》,2007年第3期。
    12 手代木有儿著、李鹏运译:《晚清中西文化观的形成——以18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为中心》,《史林》,2007年第4期。
    二.   近代中国民间文化及大众媒介
    1.  熊月之:《乡村里的都市与都市里的乡村——论近代上海民众文化的特点》,《史林》,2006年第2期。
    2.  汪朝光:《影艺与政治:一九三0年代中期中央电影检查委员会研究》,《历史研究》2006年第2期。
    3.  沈洁:《“反迷信”话语及其现代起源》,《史林》,2006年第2期。
    4.  贾艳丽:《〈京话时报〉与20世纪初年的国民捐运动》,《清史研究》,2006年第3期。
    5.  姜进:《追寻现代性:民国上海言情文化的历史解读》,《史林》,2006年第4期。
    6.  葛涛:《“党义”与“风化”之间:从审查制度看民国时期政治对唱片的影响》,《史林》,2006年第5期。
    7.  韩晓莉:《战争话语下的草根文化:论抗战时期山西革命根据地的民间小戏》,《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6期。
    8.  徐思彦:《官与民:对〈中央日报〉〈大公报〉七七社论的文本分析》,《学术界》,2006年第6期。
    10     程美宝:《近代地方文化的跨地域性——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粤剧、粤乐和粤曲在上海》,《近代史研究》, 2007年第2期。
    11. 章清:《民初“思想界”解析——报刊媒介与读书人的生活形态》,《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3期。
    12.  余华林:《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贤妻良母主义”论析》,《人文杂志》,2007年第3期。
    13. 王维江:《“清流”与申报》,《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6期。
    14. 桑兵:《盖棺论定“论”难定:张之洞之死的舆论反应》,《学术月刊》,2007年第8期。
    15.  王维江:《从慈禧到“清流”:同光中兴中的“声”与“色”》,《学术月刊》,2007年第12期。
    三.   近代民族主义
    1.   朱月白:《从朝代之国走向民族之国:辛亥革命与民族认同感的建立》,《清华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2.   黄兴涛、王峰:《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3.   郑大华:《“九一八”后的民族复兴思潮》,《学术月刊》,2006年第4期。
    4.   贾小叶:《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再思考——“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学术研讨会”综述》,《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4期。
    5.   陈其泰:《20世纪初民族观的历史演进:兼论历史文化认同在中国近代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6.   许小青:《20世纪新史学与民族国家观念的兴起》,《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6期。
    7.   单正平:《晚清官僚民族主义简论》,《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8.   《史学月刊》2006年第6、7期“近代民族主义研究专题
    (1)       耿云志:《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主义》第6期。
    (2)       李文海:《对“民族主义”要做具体的历史的分析》第6期。
    (3)       史革新:《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特征之我见》第6期。
    (4)       李喜所:《关于民族主义现代性的宏观思考》第6期。
    (5)       宋志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民族精神的觉醒》第6期。
    (6)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来源、演变及其他》第6期。
    (7)       马勇:《怎样化解我们的文化民族主义情结》第6期。
    (8)       郭双林:《门罗主义与清末民族主义思潮》第7期。
    (9)       胡伟希:《体用本末之间:中国近现代的民族主义》,第7期。
    (10)   王先明:《传统民族主义与近代民族主义的历史标界》,第7期。
    (11)   张昭军:《儒学资源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观念的生成》,第7期。
    (12)   李翔海:《从文化认同看中国近代史的民族主义的复杂性》,第7期。
    9.     王丽华:《华夷观念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江汉论坛》,2006年第11期。
    10.  郑大华:《晚清思想家“振兴中华”使命感的历史考察》,《学术月刊》,2006年第11期。
    11.  郑师渠:《梁启超的中华民族精神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2.  俞祖华:《略论近代中国的民族反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3.  崔志海:《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几个特点》,《史林》,2007年第4期。
    14.  喻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困境与歧路》,《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15.  赵慧峰:《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三大思潮的双向互动》,《学术月刊》,2007年第8期。
    16.  李喜所:《中国现代民族观念初步确立的历史考察——以梁启超为中心的文本梳理》,《学术月刊》,2007年第8期。
    17.  汪林茂:《清末文字改革:民族主义与文化运动》(上、下),《学术月刊》,分别载于2007年第10、11期。
    四.   晚清知识精英与社会转型
    1. 李鹏程:《晚清“经世文编”现象研究》,《中州学刊》,2006年第1期。
    2. 易振龙、易振波:《清末改造国民体制思潮初探》,《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第1期。
    3. 陈其泰:《晚清历史文化认同的新格局》,《河北学刊》,2006年第4期。
    4. 冯峰:《清末“自治”思潮的两个方向》,《史林》,2006年第5期。
    5. 崔军伟、徐保安:《晚清开官智思潮述论》,《江淮论坛》,2006年第5期。
    6. 赵炎才:《清末时期“奢俭”观的学理透视》,《学术研究》,2006年第10期。
    7. 许纪霖:《重建社会重心: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学术月刊》,2006年第11期。
    8. 柯继铭:《理想与现实:清季十年思想中的“民”意识》,《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9. 柯继铭:《走向中下层:清季十年对不同社会群体的认知与“民”的指谓变化》,《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2期。
    10. 章清:《“国家”与“个人”之间——略论晚清中国对“自由”的阐述》,《史林》,2007年第3期。
    11. 耿传明:《〈天演论〉的回声——清末民初知识群体的心态与价值翻转》,《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12. 汤仁泽:《清末的改良与革命——从戊戌后思想启蒙看有志之士的觉悟与抉择》,《史林》,2007年第6期。
    13.贾小叶:《1840-1900年间国人“夷夏之辩”观念的演变》,《史学月刊》,2007年第10期。
    五.   五四新文化运动
    1.     鲁萍:《“德先生”和“赛先生”之外的关怀:从“穆姑娘”的提出看新文化运动时期道德革命的走向》,《历史研究》,2006年第1期。
    2.     赵立彬:《“论”与“派”:文化论战中的全盘西化思潮》,《历史研究》,2006年第1期。
    3.     李永春:《“问题与主义”之争和少年中国学会》,《安徽史学》,2006年第2期。
    4.     陈友良:《留英学生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太平洋〉杂志为中心》,《安徽史学》,2006年第2期。
    5.     张宝明:《“中国之前途:德国乎?俄国乎?——“问题与主义”之后的“义与主义”之争》,《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6.     张宝明:《“新青年派”知识群体意识形态转换的逻辑依据》,《中州学刊》,2006年第3期。
    7.     罗志田:《“六个月的乐观”的幻灭:五四前夕士人心态与政治》,《历史研究》,2006年第4期。
    8.     罗志田:《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的文化与政治》,《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4期。
    9.     张立程:《“五四”前后北京大学世界语传播概述》,《山西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10.  张莲波:《五四时期的妇女经济独立思潮》,《史学月刊》,2006年第7期。
    11.  张艳:《五四“启蒙运动”说的历史考辨》,《史学月刊》,2007年第6期。
    六.   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1.     王笛:《近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叙事方法的思考》,《史学月刊》,2006年第5期。
    2.     夏明方:《18世纪中国的“现代性建构”——“中国中心观”主导下的清史研究反思》,《史林》,2006年第6期。
    3.     石之瑜、李圭之、曾倚萃:《日本近代中国学:知识可否解放身份》,《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4.     夏明方:《一部没有“近代”的中国近代史——从“柯文三论”看“中国中心观”的内在逻辑与困境》,《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1期。
    5.     阿里夫·德里克:《欧洲中心霸权和民族之间的中国历史》,《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2期(朱浒整理)。
    6.     黄兴涛:《“话语”分析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历史研究》,2007年第2期。
    7.     夏明方:《十八世纪中国的“思想现代性”——“中国中心观”主导下的清史研究的反思之二》,《清史研究》,2007年第3期。
    8.     《史学史》研究2007年第3期“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理论探讨与反思”
    (1)       黄兴涛:《文化史研究的省思》
    (2)       张昭军:《关于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对象的确定问题》
    (3)       李  帆:《中国近代学术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4)       郑大华:《要加强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之互动关系的研究》
    (5)       史革新:《近代文明观形成浅议》
    (6)       郑师渠:《考察20世纪初年中国社会文化思潮变动的新视角》
    七.   研究综述
    1.     朱华:《近代中国科学救国思潮研究综述》,《史学月刊》,2006年第3期。
    2.     暨爱民:《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民族主义问题研究述评》,《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4期。
    3.     闫润鱼:《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自由主义研究述评》,《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4期。
    4.     贾小叶:《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再思考:“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学术研讨会”综述》,《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4期。
    5.     葛荃:《近百年来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综论》,《文史哲》,2006年第5期。
    6.     公羽:《“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东岳论丛》,2006年第6期。
    7.     湛晓白、黄兴涛:《清代初中期西学影响经学问题研究述评》,《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第1期。
    8.     张昭军、王立璋:《“近代中国与近代文化”研讨会综述》,《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6期。
    9.     康凤云、张艳国:《近年来李大钊传播唯物史观研究述评》,《江汉论坛》,2007年第12期。
    八.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
    1.     侯昂妤、文学峰:《论近代西学在中国传播的两种范式》,《江海学刊》,2006年第2期。
    2.     郭卫东:《基督教信教传教士与中国盲文体系的演进》,《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2期。
    3.     杨齐福:《西方来华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科举制改革》,《史学集刊》,2006年第2期。
    4.     陈景彦:《西风东渐与中日知识分子的回应》,《历史研究》,2006年第3期。
    5.     郝秉健:《晚清民间知识分子的西学观:以上海格致书院为例》,《清史研究》,2006年第3期。
    6.     郭秀文:《〈东西洋每月统计传〉的宣传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7.     陈启云著、宋鸥译:《梁启超与清末西方传教士之互动研究——传教士对于维新派影响的个案分析》,《史学集刊》,2006年第4期。
    8.     潘光哲:《开创“世界知识”的公共空间:〈时务报〉译稿研究》,《史林》,2006年第5期。
    9.     郑大华:《西学东渐:晚清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桥梁》,《河北学刊》,2006年第6期。
    10.  李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学术月刊》,2006年第10期。
    11.  郑军:《〈东西洋每月统计传〉与西学东渐》,《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1期。
    12.  吴梓明:《全球地域化: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的新视角》,《史林》,2007年第1期。
    13.  孔祥吉:《略论容闳对美国经验的宣传与推广——以戊戌维新为中心》,《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14.  俞祖华、胡瑞琴:《近代西方来华传教士的儒学观》,《齐鲁学刊》,2007年第3期。
    15.  刘林海:《19世纪中国人关于基督教God/Spirit 汉译问题的讨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
    16.  陈建明:《近代中国人〈圣经〉观念考述》,《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6期
    17.  夏红卫:《跨文化传播视野下的晚清同文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
    九.   晚清经学史研究
    1.     张晨怡:《略论清同治年间的理学复兴》,《历史研究》,2006年第1期。
    2.     史革新:《略论晚清诸子学的兴起》,《史学月刊》,2006年第2期。
    3.     罗检秋:《汉宋之间:宝应刘氏的学术传衍及其意蕴》,《清史研究》,2006年第3期。
    4.     张昭军:《晚清汉宋调和论析》,《清史研究》,2006年第4期。
    5.     张昭军:《晚清时期儒学的格局与谱系》,《史学集刊》,2007年第1期。
    6.     朱汉民:《以学术为治术——曾国藩的礼治思想及其经世实践》,《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第1期。
    7.     《从庄刘到龚魏:晚清启蒙思想发生之轨迹》,《学术月刊》,2007年第2期。
    8.     罗检秋:《学术调融与思想改良——曾国藩、郭嵩焘的礼学思想述论》,《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9.     吴仰湘:《皮锡瑞〈经学历史〉并非经学史著作》,《史学月刊》,2007年第3期。
    10.  李帆:《从“仁”和“性命”之解说看阮元的理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1.  史革新:《从“汉宋鼎峙”到“汉宋合流”——兼论晚清汉宋学之关系》,《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5期。
    12.  罗检秋:《学术调融与晚清礼学的思想活力》,《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5期。
    十.   近代史学史研究
    1.     陈峰:《两极之间的新史学:关于史学研究会的学术史考察》,《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1期。
    2.     王晴佳:《考据学的兴衰与中国史学近代化的异同》,《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1期。
    3.     尚小明:《抗战前北大史学系的课程改革》,《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1期。
    4.     张广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最初实践与传播(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第2期。
    5.     路新生:《“经”“史”互动:章太炎的经学研究及其现代史学意义》,《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6.     张越:《20世纪前半期中国史家对古代史学理论的总结与认识》,《人文杂志》,2006年第5期。
    7.     尚小明:《中研院史学所与北大史学系的学术关系》,《史学月刊》,2006年第7期。
    8.     胡逢祥:《现代中国史学专业机构的建制与运作》,《史林》,2007年第3期。
    9.     李孝迁:《梁启超早年新史学思想探源》,《史学月刊》,2007年第3期。
    10.  李孝迁:《新旧之争:晚清中国历教科书》,《东南学术》,2007年第4期。
    11.  桑兵:《傅斯年“史学只是史料学”再析》,《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5期。
    12.  李扬眉:《学术社群中的两种角色类型——顾颉刚与傅斯年关系发覆》,《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13.  林辉峰:《马叙伦与民国初年北京大学的新旧之争》,《学术月刊》,2007年第5期。
    14.  刘超:《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为中心》,《学术月刊》,2007年第6期。
    15.  张越:《“新史学”思潮的产生及其学术建树》,《史学月刊》,2007年第9期。
    16.  桑兵:《近代中国的新史学及其流变》,《史学月刊》,2007年第11期。
    十一. 现代学术转型问题
    1.     罗志田:《科举制度的废除与乡村中的社会后果》,《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2.     查晓英:《地质学与现代考古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历史研究》,2006年第1期。
    3.     毕苑:《从蒙学教科书到最新教科书:中国近代教科书的诞生》,《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4.     毕苑:《经学教育的淡出与近代知识体系的转移:以修身和国语教科书为中心的论析》,《人文杂志》,2007年第2期。
    5.     张剑:《近代科学名词术语审定统一中的合作、冲突与科学发展》,《史林》,2007年第2期。
    6.     左玉河:《从考文苑到研究所:民初专业研究机构之创沿》,《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2期。
    7.     章清:《采“西学”:学科次第之论辩及其意义——略论晚清对“西学门径”的探讨》,《历史研究》,2007年第3期。
    8.     左玉河:《从藏书楼到图书馆:中国近代图书馆制度之建立》,《史林》,2007年第4期。
    9.     陈世松:《中国近代以来学术建构对客家研究的影响——以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为例》,《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6期。
    10.  宋学勤:《梁启超与社会学》,《史学月刊》,2007年第12期。
    十二.其它
    1.     蒋书翔:《白璧德新人文主义在中国的宿命》,《史林》,2006年第6期。
    郑大华:《论白壁德新人文主义对学衡派的影响》,《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第2期。
    2.     李怡:《国家主义的批判与个人主义的倡导:从〈甲寅〉到〈新青年〉的思想流变》,《江汉论坛》,2006年第1期。
    敖光旭:《1920-1930年代国家主义派之内在文化理路》,《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2期。
    3.     韩华:《民初国会对孔教的争论及其思考》,《史学集刊》,2006年第2期。
    韩华:《民初废除尊孔读经及其社会反响》,《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4期。
    龚郭清:《论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的“孔教”构思》,《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苏全有:《民初北洋政府德育教育失败的反思——以尊孔运动为中心的考察》,《史学月刊》,2007年第10期。
    4.     许小青:《从“国学研究会”到“国学院”:东南大学与20世纪年代早期南北学术的地缘与派分》,《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杨国桢:《20世纪20年代的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厦门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程美宝:《晚清国学大潮的博物学知识:论〈国粹学报〉的博物图画》,《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
    姜义华:《近代中国“国学”的形成与演进(上、下)》,分别载于《学术月刊》,2007年第7、8期。
    5. 卢毅:《章门弟子与中国近代史学转型》(《史学月刊》,2006年第10期),《章门弟子与“古史辨”派》(《史学史研究》,2007年第3期),《章门弟子与五四思想改革》(《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6. 邵勇:《清末庙产兴学与毁学民变》,《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王炜:《民国时期北京庙产兴学风潮:以铁山寺为例》,《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徐跃:《清末庙产兴学政策的缘起和演变》,《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6期。
    7. 韩华:《梁济自沉与民初信仰危机》,《清史研究》,2006年第1期。
    罗志田:《对共和体制的失望:梁济之死》,《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5期。
    9.    秦英君:《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科学文化的集中解读》,《史学月刊》,2007年第1期。
      秦英君:《在科学与人文之间——百年来科学与人文思潮评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朱发健:《科学观的歧义与中国近代科学史学的多重意蕴》,《史学月刊》,2007年第4期。
                                             李  珊   整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