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歐洲的封建專制和封建壓迫(上)(20031213)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二十一世纪》网络版 张晓群 参加讨论

    和羅馬帝國中官僚貴族集團對羅馬百姓進行壓迫壓榨一樣,中世紀歐洲的貴族領主也對隸農進行壓迫壓榨,在這方面他們是志同道合的。而在本文中我們會試圖分析這種關係產生的基礎是甚麼,會分析為甚麼歐洲中世紀沒怎麼出現中國古代經常出現的大規模農民起義。以後我們會講到資本家對工人的壓迫壓榨關係,那麼,這兩種壓迫壓榨性質的關係,互相之間有甚麼相同和不同呢?今天我們看得多的,是勞資關係;可是,理解了貴族領主與隸農的關係,將會十分有助於我們認識今天的勞資關係。前面我們在論及羅馬國家時,認為它是一個農業國家;而中世紀的歐洲仍然處於農業文明階段,雖然已經出現了一些城市。皮朗(Henri Pirenne)論述道:
    在12世紀到15世紀,整個歐洲的城市人口從未超過其全部人口的1/10。只是在尼德蘭、倫巴第、托斯卡那等少數地區,城市人口才在很大程度上,超過了這個比例。不過,從社會統計學的觀點說來,中世紀社會本質上是農業社會,這是無庸置疑的事實。
    所以,中世紀的經濟生活,主要是有關自然經濟和土地佔有的事情以及有關土地上農民所負擔的義務。當時,莊園制度流行於當時所有西歐和中歐地區,它既是一種經濟制度,更是一種政治制度、政府形式,一種社會結構。因此我們以莊園為軸心,闡釋領主和隸農的關係。
    一、作為經濟組織的莊園
    今天的人們想起歐洲中世紀,腦海裏首先出現的,是那一座座森嚴高聳的城堡,一隊隊鐵甲疾馳的騎士。但是,中世紀最基本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單元,卻是一座座莊園。在那戰事頻密的年代,城堡就是莊園人民的保護地,騎士則是莊園人民的保護人。莊園這種社會形式,是直接從羅馬帝國繼承下來的。當日爾曼人滅掉羅馬帝國,建立起各個日爾曼人的王國後,國王就把所佔領的土地,按照莊園的形式,賜給手下的各級軍官、各級隨從、各位親信。這些人就成了那一座座莊園的主人,成為大大小小的土地貴族。這些受封的莊園也被稱為采邑。這種土地佔有形式一直延續下去,所以在18、19世紀的歐洲小說中,經常寫到某人擁有幾千畝土地,從而每年有多少萬法郎或英鎊的收入;進入社交場合的人,不論男女,最大的心願就是能找到一個這樣的人結婚。貴族、國王所擁有的大地產規模不等,平均下來,每個大地產包括300個小莊園,總佔地約一萬英畝。莊園裏最主要的是土地,另外還有農舍、谷倉、牛欄和馬廄,還有手工作坊。莊園經濟是自給自足的,從種糧食到紡紗、織布、縫紉、烘麵包、釀造啤酒,從飼養牛羊雞鴨到做襪子、鞋子、水桶、碟、盆、酒杯、鐵器、鍋、菜刀等等,全部在莊園內部進行。極少數和外部的交往,例如給莊園外的人送信,也是由莊園裏的隸農去做,因為那時還沒有郵局或快遞公司。在中世紀歐洲鄉村的農民中,自己擁有土地的自由民是極少的,基本上都是沒有土地的隸農。他們的來源可分為兩種。第一,原來是羅馬帝國時代的農奴。他們沒有土地,靠為羅馬貴族種地為生;後來羅馬帝國滅亡,羅馬貴族的土地被日爾曼貴族奪走;主人換了,但自己還是隸農,仍然要靠為領主種地為生。第二,原來是日爾曼自由農。雖然在各個日爾曼王國建立之初,他們是有地的;但因為封建時代初期的內戰,因為8世紀和9世紀北歐人、馬扎兒人和伊斯蘭教徒的入侵,因為他們所在的王國壓在他們身上的沉重兵役,因為有勢力的日爾曼貴族對他們巧取豪奪、百般欺凌;特別是,面對這麼多強橫勢力,根本沒有一個國家力量或警察隊伍來保護自己,他們只好去找尋貴族領主的保護。這就像在一個黑社會橫行的地方,一個人總得依附一個老大求得保護,否則日子就簡直沒法過。當然,這種保護是有代價的,被保護人要付出自己的剩餘產品、要付出自己的自由、要付出自己的尊嚴,可是和這些比起來,生存和安全更重要。這樣,源自羅馬的農奴,現在遇到了源自日爾曼自由農的新的農奴伙伴。他們合而為一,一起住在領主的莊園裏,成為中世紀的隸農。每一個莊園裏的土地都劃分為三部分。第一種是領主保有地。它們是莊園裏最好的土地,隸農每星期有固定的幾天在它們之上耕作,這些土地的農產品歸領主所有。第二種是隸農的份地。每個隸農家庭都擁有一塊份地,隸農用一定時間耕作,份地上的農產品歸隸農所有,養活自己的一家。第三種是公地。它包括所有耕地周圍的天然草地、沼澤、荒地和森林。公地的所有權一直是模糊不清的,反正在中世紀時,莊園裏的所有人都可以使用。只是到了中世紀後期,隨著人口的增多,領主才開始佔據公地;特別是英國,因為養羊業的發展,使得很多領主搶佔公地,不讓任何人再使用公地。
    二、作為政治和宗教組織的莊園
    莊園內所有農民──不論是隸農還是自由農,都受到該莊園貴族領主的管轄,都對該莊園的貴族領主有著依附關係──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所以莊園裏的隸農也被稱為附庸。這是因為農民在那個沒有社會秩序的弱肉強食的世道下,是勢單力孤的弱勢群體。他們聚居到莊園裏,一方面可能是被迫的──領主對他們使用了暴力,一方面也可能是自願的──到了莊園裏就可以享受該領主所提供的暴力保護,就可以免受其他領主、騎士的暴力掠奪。領主保護農民的安全,給沒有地的農民地種;但要收農民的地租,還要對農民施行各種壓榨,並且擁有司法、行政權。總之,領主在自己的莊園裏,就是統治一切的國王;被一位領主所有的莊園,就是一個獨立王國。所以伯恩斯說:
    封建主義的定義可以說是一種社會結構。在這種社會結構裏,政府的權力由各個貴族行使,他們統轄著經濟上依賴於他們的人們。封建主義是一種領主和附庸的制度。……為了報答領主對他們的保護和經濟援助,附庸必須服從領主或封建主,向他效忠,一般以納貢或納稅來酬答領主或封建主向他們提供的生活上需要的設施和供應。
    在羅馬帝國和中國歷代王朝,大部分時間裏是沒有「領主」的,有的只是地主。也就是說,司法行政等政治權力,是由政府官吏來行使的,而地主只對自己的佃農收取地租,並無其他權力。當然,如前所述,官僚和地主總是緊密結合在一起,但他們畢竟是兩個社會集團。這是中世紀歐洲和羅馬帝國、中國歷代王朝,在社會結構上的一個不同點。這樣,領主貴族在自己擁有的大地產上、在自己的莊園中,就是一個真正的土皇帝。他不僅擁有土地所有權,而且擁有自己地產、莊園上的行政權和司法權。所以,領主的英文lord,不僅意味著地主,而且意味著主人、統治者。歐洲人稱呼君主用這個詞,稱呼貴族用這個詞,稱呼上帝也用這個詞,甚至在中世紀的家庭裏,妻子稱呼丈夫也用這個詞。可以說,lord這個詞反映的是一種主人對臣僕的關係。在農業社會中,這種關係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反映的是同一種關係類型一樣。如果說在莊園以外,社會秩序是渙散的、脆弱的、時有時無的,但在莊園內部,社會秩序則完全是嚴密的、明確的、無時不在的。馬丁(John E.Martin)說:
    莊園是一個有著一定地域範圍的經濟單位,它包括大塊直接屬於領主的土地。它除了是一個財產的和經濟管理的單位之外,還是一個法律的、警察的、經濟法的、領主司法的單位。
    因此,莊園的農民由於領主能對他們行使審判權,而進一步加強了對領主的依賴。所有的隸農都必須服從領主法庭的審判,莊園內的一切問題──份地的劃分、勞役、賦稅和耕種──都要在這個法庭上得到判決。雖然法庭由領主的管家主持,要在很大程度上服務於領主的利益;但是,由於莊園是一個大家在一起長期生產生活的社會單位,所以在份地的劃分、勞役、賦稅和耕種等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套慣例和習俗,即使是領主,一般也不願意破壞這些慣例和習俗。假如說,按照慣例,隸農必須一周在領主保有地上耕作三天,那麼領主一般不會要求隸農去耕作四天。否則,隸農會因為領主破壞了慣例而產生不滿,從而造成莊園內人際關係的不穩定。因此,認識領主和隸農的關係,就要同時看到兩個方面。一個是領主對隸農的壓迫壓榨關係,這一性質不會因為有莊園習俗和慣例的存在而得到改變;另一個是存在著習俗慣例,從而使得領主和隸農的關係規範化,這種規範化也不會因為領主比隸農更有力量而變得隨意。要知道,隸農固然希望和領主的關係規範化,領主也有同樣的希望,因為領主是「坐寇」而非「流寇」。因此,這兩個方面合起來,就叫做「制度化的壓迫壓榨關係」。另外,上述兩方面的關係是動態變化的。有時候,慣例習俗約束了壓迫壓榨的關係。比如法國大革命前夕,通貨膨脹,一百斤穀子原來賣500法郎現在可賣800法郎;但是按慣例,莊園裏的佃農只交給領主固定數目的貨幣地租,一畝地原來交1000法郎現在還交1000法郎,於是佃農的實際收入也就增長了,相反很多領主入不敷出乃至破產。有時候,壓迫壓榨關係會破壞原來的慣例而加重壓榨。比如英國圈地運動時領主對公地的侵佔。正因為莊園不僅是一種經濟組織,而且還是一種政治和社會組織,所以莊園的居民就不僅是領主的佃農而已。皮朗說:
    他們是他的臣民──從哪一方面說都是這樣。而且,正如人們曾公正地指出的那樣,領主的權威大部分是基於對他的臣民所具有的酋長的特質,而不是基於作為土地所有者的特質。語言本身就是這一事實的證據。
    「領主」(即長者)這個字,如果不是指對被自己保護的「家族」具有權威力量的長者,那是指甚麼呢? 領主就是那個時代的黑社會老大,他們各自擁有自己的騎士和城堡,從而保護著依附於自己的隸農,就像一個農夫保護著自己的羊群不被狼叼走一樣。農夫之所以保護羊群,並不是因為他愛牠們,而是因為羊群是他的財富。同樣,隸農也是領主的財富。隸農不得到領主的批准,是不能離開莊園的。莊園還是一個宗教的單位。領主在自己的住宅附近蓋有禮拜堂或教堂,授予它們土地,並指派牧師。莊園裏的所有人,平時幹活,到周日就上教堂。因此,那個時代90%以上的歐洲人,一輩子就生活在一個莊園裏,莊園雖小,但卻滿足了人們的各種需要:經濟、政治和文化。近現代生活的流動性、多變性、多樣性,是一千年前的歐洲人無法想象的。雖然自羅馬帝國以來,歐洲大地上的王侯將相換了一撥又一撥,但廣大人民百姓的生活並沒有改變。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人,每天還是面朝黃土背朝天,過著土裏刨食的生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