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一直有些疑问:在几千年以前,连滑轮还不会使用的古埃及人,是如何搬动那些巨大的石块,在沙漠中树立起雄伟的三角锥建筑?要知道,最重的石块重达15吨!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目的何在?为什么帝王的陵墓要选择位于尼罗河西岸?经典的三角锥造型意味着什么? “任何一位神明,若不替这个国王建造阶梯,当这个国王升天时……献祭不得为他而设。”这是一段铭刻在金字塔棺室墙壁上的文字,揭示了金字塔对于古埃及国王的重要意义。由旧王国时代到中王国时代(约公元前2700年~公元前1785年),几乎每一任国王都在尼罗河西岸为自己建一座金字塔。 金字塔落成之谜 这幅插图展现了古埃及吉萨平原上最为壮丽的建筑工地。受万人敬仰的法老胡夫的金字塔就是这样建成的。 金字塔的建造绝对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国家若没有足够的资源,是很难为继的,可以说它体现了埃及的整体国力和财富。因此,作为最大的金字塔,胡夫(Khufh)金字塔到底是怎样建成的,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人们很想借此了解,4500年前的埃及究竟强盛到什么程度? 希腊人希罗多德曾经在《历史》一书中用很大的篇幅讲述埃及,在关于胡夫金字塔的部分,他提到这座建筑是10万人花费21年心血建成的。不过现在很多学者都认为,这组数字不过是一种方便的说法,就好像我们中国人经常使用的虚数,只表示有很多人建造了很久。根据考古学家在胡夫金字塔周围发现的一些遗迹显示,工地旁的房屋只能够同时满足两三千人的居住。这也就是说,工地上同时工作的人数不会超过3000人。如果埃及人真的在21年时间里曾先后征调过10万名工匠,那足以证明埃及的国力何等强盛,因为当时全世界的人口才不过2000万。 对金字塔建造之谜的第一个疑问是,埃及人在4500年前如何为如此庞大的建筑确定水平线? 金字塔的底部必须完全水平,否则石块的压力不平均,会造成滑动。埃及人在没有现代水平仪的时代,居然想出了一个极简单的方法来确定水平线。考古学家们发现,埃及人在打地基时会在地基上挖出很多格子状的水沟,然后把水灌进去,自然就形成一个水平面。埃及人只要把高出水平面的部分削去,就得到一大块水平的地基,即使是5.29万平米的地基也一样。 其次,最令人疑惑的是,埃及人在没有现代起重设备的情况下,如何搬动数十吨重的石灰岩石块,直到144米高的金字塔顶? 埃及人不懂滑轮的原理,一切都必须靠原始的人力。但是巨大的石块有几十吨重,所以人们一直在猜测:一种说法认为,埃及人在建造金字塔之前首先建造了很长的斜坡,石块均由斜坡通过推拉运送到相应的高度。(同样的方法也被埃及的工匠们用于大型石碑的树立,参见本刊2006年第6期,“众王之王拉美西斯”)另一种说法认为,斜坡是像盘山道一样绕塔身而上的。从实际情况来看,金字塔的建筑过程应该集合了人们所能想到的多种施工方式。根据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丹尼尔•波尔茨的设想,埃及人可能首先利用长而直的斜坡把石块送到40米左右的高度,然后再通过塔身上短而小的斜坡盘旋而上。 来自法国建筑师的假说 2007年3月,法国建筑师亨利•乌丹和皮埃尔•乌丹父子通过3D技术在计算机上模拟了金字塔的建造过程。他们由此得出一个新的观点:斜坡就在金字塔内部。 乌丹父子所假设的建造过程是这样的: 1)第1-14年:工作的开始阶段。主要的工程包括,在吉萨平原天然地势的基础上修建通往金字塔主体的巨大斜坡,以及修建金字塔外部的阶梯。斜坡长达400米,并且有两条。金字塔最初43米所需的石材都通过这两条斜坡拉上去。工人们可以交替加高两条斜坡,以免延误施工进度。 2)第14-15年:修建“国王的房间”。这里属于金字塔内部的核心,工程到这里遇到最大的困难在于需要处理重达63吨的石块。因此,埃及人设计了特别的装置“平衡锤”来搬运这些石块。人们曾经在金字塔内部发现过大型的甬道,但是一直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乌丹父子的假设对此做出了解释:埃及人通过这条甬道,利用木质滚轴和巨大的石质配重来吊装这些大型石块。石块到位后,它们就被用来建造墓室的5面墙。这个阶段完成后,金字塔的高度就达到了60米。 埃及人尚不懂得通过滑轮改变力的方向。因此他们在建造金字塔的核心部分,国王的房间时,采用一套被称为“平衡锤”的装置拉送数十吨重的巨石。巨石和平衡锤分置于两端,由绳索连接。工人们将平衡锤从一侧的斜坡放下,另一侧斜坡的巨石在力的作用下就沿着灌有油脂的沟渠被拉。同时,在几十名工人的协力下,巨石被送到墓室所在的制定位置。 (1) 国王的房间 (2) 平衡锤被沿斜坡放下 (3) 巨大的石块在另一侧被拉起 (4) 工人们也同时发力,并尽量保证石块的位置不要偏 (5) 石块最终被送到施工所需的位置 上:工人们在装卸巨大的平衡锤。 中:高43米,最先被建造的部分。 下:一架原始的起重机装置架设在金字塔内的通道走廊上,它是吊起平衡锤和巨大石料的设备。 3)第15-21年:同时修建盘旋而上的斜坡以及金字塔剩下的主体部分。为了在拐角处转向,工人们会在斜坡拐角处留一个“口子”,用于安装起重设备,例如杠杆。5个工人只需要1分钟就可以把几吨重的石块吊起来,转向90°,然后继续沿着下一段斜坡拉上去。在这些缺口位置预留一些石块,待到主体工程完成后,工人们再用这些石块把缺口堵上。 乌丹父子的假说受到一些学者的支持,但也不乏反对的声音。乌丹父子要证明自己的假说,只有拆开金字塔的一部分,发现假说中提到的斜坡和缺口等的痕迹。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这一假说至今还要等待更多的证据来验证。 胡夫金字塔刚刚建造完成:内部的斜坡以及内外的通道随后将完全封闭。 木槽,由木头建造的两道“斜面”能帮助工人将大石块放置到指定位置。 斜坡修建的关键在于“转向”。在金字塔的一些转角处,施工过程中工人们预先留下缺口,并在这里架起起重装置。通过杠杆,4个工人就可以吊起一块几吨重的石头,另外一名工人则负责调转石块的方向至90°。更多的石块就是这样一直沿坡向上,转头,再沿坡向上,最终一直到达金字塔顶的。 谁确定了金字塔的外形 在早期的王朝,埃及国王的墓葬并不是金字塔。第一至第二王朝时代,埃及的国力尚孱弱,虽然境内有丰富的石材,然而工匠们的经验还只限于制作精美的盘、罐一类的小型石器,自由地运用石材建造大型建筑仍然只是梦想。那时候国王和贵族的墓葬还使用砖石及木材,外形长方,平顶,面积也并不大。阿拉伯人将这种墓葬以其形状命名为“板凳 (mastaba)”。 直到第三王朝开始,一位名叫左塞(Djoser)的国王开创了历史先河,用石材来建造自己的坟墓。埃及自此迎来了金字塔时代。左塞的坟墓在今日开罗西方的塞加拉地区,是一个长方形,六级阶梯式的建筑物。这是一次新的尝试,左塞并不以先王们长方形的墓葬为满足,在建造过程中几次修改了最初的设计,最后增加为六层,每层的大小递减。这种设计今天被称为“阶梯式金字塔”。左塞不仅改造了大墓的外形,更为其后的国王们提供了一个陵庙区基本构造的范本。自左塞之后,所有的金字塔陵庙区都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个是墓本身,一个是用来向帝王献祭的寝庙,以及为祭司们准备的住房和储藏室。 在其后的半个世纪里,金字塔的建造技术逐渐趋向完美。在塞加拉南方的代赫舒尔,有一座属于斯奈夫鲁王(Snefru)的金字塔。这座金字塔的外观已经呈现三角锥形。奇怪的是,这座金字塔的斜边在半腰处出现了折角。专家推测这可能是在建造过程中迫不得已修改了设计,因为原设计的角度可能过大了,人们发现那样会导致石材无法负荷自身的重量,于是只好在建造至一半时将角度改小。这多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金字塔的外形演变过程中,人们是如何逐渐为金字塔找到一个经典的角度的。 金字塔的发展随埃及国力的突飞猛进而达到顶峰。在斯奈夫鲁王之后,胡夫建于吉萨的金字塔是名副其实的庞然大物,可谓空前绝后的巨构。胡夫大金字塔底部230米见方,高144米,由230万块石块建成,每块石块重约两吨半,最重达15吨。而且,胡夫金字塔的四边正对地理上的四极,误差不超过5°30′。而金字塔四角呈现几乎完全的正方形,堪称工程上相当完美的艺术品。至此之后,再也没有任何金字塔的体积比胡夫金字塔还大。 三角锥造型意味着什么 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对金字塔的特殊造型拥有浓厚的兴趣。它是这么的特殊,以至于让人们断定,金字塔一定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 自第一王朝开始,埃及国王的大墓由长方形演变为阶梯式,最后变为三角锥式的金字塔,很显然是沿着一条合理的发展路径,即不断扩大、增高。这有赖于埃及建筑技术的蓬勃发展,也体现了埃及国力的增强。当然最主要的是,金字塔表达了人们对国王作为神明在人间统治者身份的崇敬。 另外,金字塔的形状还具有一定的宗教和象征意义。有些学者认为,金字塔的形状和埃及人对太阳神的崇拜有关系。根据埃及的神话传说,在“太阳城”希利俄波利斯(Heliopolis)的太阳神庙中供奉着一块尖形的石碑,埃及人称之为“奔奔”(benben)。据称这就是金字塔的原型,但是目前这一说法还不能得到绝对的证明。还有一些人认为,阶梯式金字塔的形状预示着它将成为国王死后升天的台阶,因为在埃及文中,三角锥形与台阶一词同义。更有一些学认为,金字塔的形状很像是太阳由乌云中破洞而出射向地面的形状。从这一角度说,金字塔可能具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它象征着太阳神对国王的照顾,另一方面,它可能抽象地表现了国王升天时的情景。 也许还有另一个证据,能够证明金字塔和太阳崇拜之间的关联,那就是考古学家曾经发现,在金字塔旁边埋葬有一些木船。根据资料推测,这些船可能是为死后的国王准备的。国王在天上时,这些船将作为他和太阳神雷共同的乘辇。 为何选择尼罗河西岸 无一例外的,所有埃及的王都将陵墓的地址选定在尼罗河西岸。因为埃及葬礼的习俗以为,国王活着的时候住在尼罗河的东岸,死的时候要到西岸去。埃及学专家蒲慕州曾在《法老的国度》一书中对国王葬礼的象征意义进行过分析:“棺柩在西岸下船后要在岸边祭庙举行祭典,再经由走廊将棺柩送入金字塔的墓室。其象征意义,代表人死后前往西方世界。金字塔与大部分的墓葬都在尼罗河西岸,也显示了埃及的传统,以为人死后要到西方去。” 金字塔使用混凝土? 埃及人从哪里找来大约230万块如此巨大的石块来建造金字塔呢? 法国地质学家约瑟夫•大卫多维斯(Joseph Davidovits)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过一种假设,认为埃及人可能利用特殊的“混合技术”,将各种钙质岩石碎片和贝壳类物质混合在一起,通过液体的腐蚀,使各种不同的矿物质成分最终组合在一起。这很像是我们今天制作混凝土的方式。 另有三位地质学家对胡夫金字塔的碎片进行了精细的检测。在电子显微镜下,他们发现这些岩石的成分特点和再造石料(混凝土)十分相似。(赵大伟 来源:新知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