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歐亞古國的郵政(20030829)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历史月刊 靖遠 参加讨论
雨、雪、酷熱、暗夜都不能阻擾信差飛快完成其所負任務……
    ﹙第1期﹚
    世界上最早出現的郵票是「英國黑便士」和「兩便士藍」,這兩種均以維多利亞女王美麗雕像為圖案的郵票,於一八四O年五月六日問世。此後陸續發行的郵票雖有形狀大小之不同,但今日習見之郵票式樣,和最早出現者類似,均為寬約一吋,而長度略多於寬度的紙片,背面塗上膠水。附有背膠的郵票使得郵寄費用降低,速度加快,因此郵件數量激增。但在郵票發明以前,世人很早就開始以書寫文字來溝通訊息。人類一懂得寫字,就有郵件產生。
    人類彼此溝通的方式很多,例如手勢、烽火、擊鼓、自高處呼喊、木棒刻上V形凹痕、結繩等等便是。某些傳達完整訊息的象徵物品已可引申出另一層意義,如橄欖枝表示對於和平的企望,就是眾人皆知的例子。也有一些專門牢記訊息的信差。但上述幾種方式都不如文字那樣正確,並保持隱秘。數千年前,相隔兩地的人就已開始使用書寫的信件作為最佳的溝通力式。
    約在五千年以前,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人所用的繪圖紀事,可能就是書寫文字的鼻袓。蘇美人在泥沙或岩洞壁上繪上簡單圖形,藉以傳達訊息或思想,從這種圖象產生了一種字母。另外由此種圖象發展出楔形記號,最後也演變成一種字母。到了公元前三千五百年左右,埃及人獨力發展出象形文字。
    藉著字母和象形文字,可以把訊息寫在黏土泥版上,然後交由使者徒步或騎馬送出。然而上古史家告訴我們,囗頭傳遞並未絕跡,數千年來仍有信差憑藉記憶傳遞消息。
    大多數的訊息,不論其為口頭傳遞或寫於黏土泥版上,走出君王發收;不過現存的古代泥版,也有部分為商人的商務記載,顯示當時已能交換商業訊息。現代的土耳其中部,古時稱作卡帕多西亞(Cappadocia)的地方,曾經發現為數甚夥的商務記載泥版。
    古代中東地區的寫信人在某一方面又超出當時的時代甚多,因為他們已經使用了信封。卡帕多西亞的寫信人把一塊像舊式裝豆子布袋大小的泥版烘焙之後,為了怕信差或其他未經許可的人偷窺內容,遂把泥版藏人一個黏土做的容器內,再用尖細的木材、金屬或骨刺在容器上寫明住址,重新放入火爐中烘焙。收信人收到信後,用硬物輕敲容器,待外殼破裂,就可閱讀信件內容。
    公元前第六、第五世紀,強盛的波斯帝國已有最早而完善的郵遞制度。波斯人建立了良好的驛路系統,主要由信差為帝王快馬傳送訊息。希臘史家希羅多德(Herodotus)嘗周遊列國,他在記述希臘和波斯問的戰爭,描寫到公元前四八0年沙拉米斯(Salamis)戰役,波斯遭希臘擊敗,波斯王澤克西斯(Xerxes)如何將此一噩耗傳回京城:
    澤克西斯……派遣信差將他戰敗消息帶回波斯……世上絕無任何生物行的比這些波斯信差還要快。波斯人發明了完整的計畫,這就是計畫中的方法。道路沿線備有人員馬匹,人數與旅程所需天數相等,每日均有一人一騎,這些信差必須不論雪雨、酷熱或暗夜,均要快馬加鞭完成任務。首位信差將訊息交子第二位,第二位再交子第三位,整條路線均親手傳遞,就像希臘人為紀念火與金工之神(Vulcan)所舉行的火炬賽跑一樣,波斯人就叫這種快馬傳信為Angarum。
    成千上萬的美國人會對這段敘述文字的其中一行感覺很熟悉,因為紐約巿郵政總局曾將這一行文字略加修改,刻放大門上方O一九一O年至一九一三年,位於三十一街和三十三街之間第八大道上的郵政總局大廈尚在施工期間,建築師威廉.肯道爾(William M. Kendall)想到該找一句適當的句子放在門的上方,他找到希羅多德的這段敘述,但並不滿意喬治.羅林生(George Rawlingson)譯文的韻律。由於他的父親是位古典語文老師,他遂把這段文字改為:「雨、雪、酷熱、暗夜都不能阻擾信差飛快完成其所負任務。」郵政總局門上就採用這段文字。許多導遊書籍也都指出,這可能是美國公共建築物上最長的題字。
    波斯帝國所誤之驛站,每兩處相隔距離約為一匹馬一日之行程,驛站中有休憩設施,以及專供君王信差騎用之健馬,希羅多德稱其為「極佳的旅館」。
    聖經舊約的作者所提到的「郵遞」,通常就是說波斯人的這種制度。公元前七世紀左右,耶利米書的作者預言耶路撒冷將會為巴比倫人所毀(後來果於公元前五八七年發生)時寫道:「驛卒信差一個接一個趕去通報,稟告巴比倫王耶路撒冷城即將淪陷。」(第五十一章第三十一節)。心情惡劣的約伯(Job)寫著:「現在我的日子飛逝快逾驛卒,轉眼無蹤。」(第九章第二十五節)
    我們當然不能說人們每天都與郵遞制度發生關係。商業會用得著(如卡帕多西亞的商業信函),皇室也用得著。由於只有少數人識字,一般人還是得靠出門的朋友囗頭傳信紿遠方的親友。
    希臘城邦之間,至少在短暫的和平時期,有信差穿梭道路之上,他們通常是徒步送信。波斯戰爭期間出了一位極著名的希臘長跑英雄。根據希羅多塔斯記載(書六,頁一O五至一0六),公元前四九O年的馬拉松戰役發生前,有位名叫菲狄匹德斯(Phidippides)的跑者受命前往斯巴達請求援兵,而兩地相距一百五十英里,跑完全程通常需要四天,但菲狄匹德斯只花兩天就跑到。後來希臘人在馬拉松以寡擊眾打敗波斯人,菲狄匹德斯又從馬拉松跑至二十六英里外的雅典城中心廣場,並向巿民大叫:「勝利了!」然後倒地身亡。今日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馬拉松長跑距離為二十六英里又三百八十五碼,就是為了紀念罪狄匹德斯。
    埃及文明在許多方面可說是一種更先進的文明,自然也發展出信差服務。公元前二千年時,埃及就有為君主和商人服務約有效信差制度。尼羅河沿岸的主要居住地,有道路通往內陸居住地和軍事據點。遊牧的希克索人(Hyksos)於一六七五年左右征服埃及時,引進了馬匹,信差也就逐漸成為騎士。
    黏土到羊皮紙
    訊息和信函最初寫在黏土泥版上,然後寫在紙草紙上,之後寫在羊皮紙(獸皮)上,最後因中國人發明了紙。就寫在紙上。一種特具各種功能的尼羅河植物,在書寫發展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紙草對古埃及人來說具有多重用途:根可當作燃料,木橢可食用,莖很柔軟,可以纏繞成細線,編織草鞋、小舟、風帆、籃子等等。但對人類交流的歷史來說,紙草最重要的貢獻是製成紙張,其製作方法是把紙草併列整齊。上面以同樣方式放置紙草,不過互成直角,再用樹汁和尼羅河水混合之液體將之黏合後,予以緊壓。這種紙張彼此首尾相接,做成卷軸,叫做紙草紙。這項發明不知成於何時,出自何人,但對人類書寫的歷史影響甚大,因為它比泥版更適合於寫字。在紙草紙上可以寫出整本的書。
    羊皮紙(Parchment)名稱,據說源自小亞細亞的古城Pergamum,就是現在土耳其西部的柏加馬(Bergama)。公元前的幾個世紀,該城為一文化中心,其統治者建了一座圖書館,藏書皆為羊皮紙書寫而成。羊皮紙的製作方法,是把羊皮成牛皮浸潤磨光,直到表面柔軟可以吸收墨水。羊皮紙上紙草紙要耐久,另外它還有一個優點,紙草紙必須做成卷軸形狀。而羊皮紙可以縫製成冊;若要縫製紙草紙,勢必破壞纖維,裂成碎片。
    據說中國人在公元一O五年發明了紙。造紙時,將蔬菜纖維變成漿液,注入模具中。模具中的纖維經過搖動後,可彼此交叉增強力量,就變成為布;再反覆擠壓出水,紙就做成了。這個過程中的基本技術現在仍在使用。
    紙並未很快地普遍當作書寫工具,西班牙可能是第一個使用紙的歐洲國家,一般人相信摩爾人(Moors)在第十二世紀引進了紙。從十三到十五世紀,歐洲其它地方開始建立造紙廠,不過速度相當慢。以英國來說,直到一四九五年才有了第一座造紙廠。往後幾個世紀,羊皮紙依然盛行,現在有時候還會使用到它。
    羅馬大道
    古代世界中分布最廣效率最高的道路和信差系統,是在羅馬帝國時期建立的。這套道路和郵遞系統叫做「公共驛遞」。但是讀者可別誤會這個名詞和現代的公共郵局一樣,為大眾服務;其實不然,這套系統主要是由政府經營,而為政府專用。不過,羅馬人處理郵件的數量之大,的確令人歎為觀止。歷史學家吉朋(Edward Gibbon)就曾指出:
    密如蛛網的交通路線……計有四干零八十羅馬哩長……城市之間有百線道路相連,自然地形或私人產業均不能阻礙道路。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柤隔五、六里就設有驛站,每一驛站經常備有四十匹健馬,因此若在羅馬帝國境內的道路上日行百里,並非困難之事。帶有君王諭旨的信差可以使用驛遞系統:不過,這套系統最初雖然是為公家服務,有時候,商人或一般人也可加以利用。
    這些道路主要用於運送軍隊,但是,快馬信差也可奔馳在道路之上。沿路每一羅馬里(約一六二○碼)立有一塊石頭,標示距離。最早修築的羅馬帝國道路之中有一條是紀念性質的亞庇安大道(Appian Way),是克勞狄阿斯(Appius Claudius the Censor)在公元前三一二年下令建造的。
    回教國王
    羅馬帝國之後,在交通線方面有重要成就的是阿拉伯人。公元第七和第八世紀,正值穆罕默德文化如日中天之時,近東和北非地區也有四通八達的路線,其型態和早先的波斯帝國所建類似。
    第八世紀有位偉大的回教國王曼瑟(Abu Jafar Mansur)曾經寫道:「朕之寶座立於四根支柱上,朕之治國有四位能臣輔佐:完美無缺的法官、幹勁十足的警察總監、誠信無欺的財務大臣,以及盡忠職守的郵傳大臣,郵傳大臣能供給朕各地的消息。」
    公元第九世紀,從阿拉伯首都巴格達向四境伸展六條大路,設有九百三十處驛站。郵遞人員也是情報人員,負責蒐集情報傳送至中央。
    中國與日本
    中國的驛站制度很早就有了。公元前一千年的西周時代,就有政府經管的驛傳系統。
    據說漢朝(公元前二O二年至公元二二O年)的開國君主,原本是一位小小的亭長。有關中古時代中國的驛站制度,西方世界從馬可波羅生花妙筆的描述中認識最多。馬可波羅於公元一二七五年至一二九二年居住中國,是時中國統治者為忽必烈。馬可波羅記道:
    你們必定知道大都(北京)是通向各省道路的中樞,每一條路通到一省……整個系統設計精良。大汗派出的信差不論走哪一條路,只要行經二十五哩,就有一處驛站:每座驛站的設備富麗堂皇……豪華的床鋪上覆蓋錦被,彷彿款待高官使節。如果皇帝來此,亦覺賓至如歸。驛站內至少有四百匹馬。所有主要道路上每隔二十五哩或三十哩就有一處這樣的驛站……信差奔馳道上……即使前不著村,後不落店,仍會找到……同樣寬敞的驛站與同樣的馬匹供……這當然是世上之人所能享有最高的特權與最大的資源。整個組織之偉大與花費,非筆墨所能形容。
    馬可波羅又記道,徒步信差「身上繫著掛有許多響鈴的皮帶,因此在奔馳時很遠的距離都可以聽到。他們總是快速奔跑,但絕不超過三英里。三英里外下一站的信差聽到響鈴的聲音逐漸接近時,就已經在等待了。」馬可波羅然後指證歷歷說:「大汗憑藉這種徒步信差,僅需一天一夜就可獲得原本需要十天時間才能送達的消息。」徒步信差也會在夜間協助騎馬信差,他們得提著燈籠跑在馬前照路。
    古代近東和歐洲地區的驛站是為皇室信差所設,一般人不能利用。到了十五世紀,中國產生了私人信函的郵遞制度。當時為了避免官吏因循苟且,從那時起實施一種「迴避」制度,即官吏不得在本籍省分任官。這些派赴外省的官吏,為了要和家人通信,就得靠私人郵遞組織送信。這種型式的服務一直持續到近代。
    中國到了十九世紀末才建造了鐵路,是時中國的交通線也日漸喪失功能。而中國最早的郵票於一八七八年問世,當時也不是由政府發行,而是由一位居住中國甚久的英國人赫德(Sir Robert Hart),他所負責的海關撥駟達局﹙Imperia Maritime Customs Post﹚發行。赫德受命建立新式郵政,並以他在海關所訓練的人員充作郵政人員。
    而在中國境內由外國政府控制的郵局一直持續到一九二O年代。由於中國政府曾和日本、蘇俄、英國、法國、義大利、德國、美國等國簽訂各種條約。這些國家在中國的通商口岸設有郵局,受各該國領事監管,為本國僑民或其他人處理寄回國內的信件,他們通常使用本國駐在中國機構所加印的本國郵票。
    日本在一八六O年代對西方開放以前,基本的郵遞路線至少已存在了一千兩百年。日本和美國與歐洲國家接觸後不久,一位英國使臣指出,就交通線而言,日本比文明世界要落後三百年。郵遞系統完全不顧百姓的需要,專為政府傳信而服務。信差所攜帶的密封信函放在一個劈開的竹筒內,掛在身前,並和中國信差一樣,身繫一個小響鈴,同別人通告他的來臨。但在一八六八年之後不久,一位美籍顧問拜揚(S.M.Bryan)依照美國郵政制度,為日本建立了郵政制度,此後日本郵政大獲改善,一八七一年發行了日本有史以來第一套郵票。
    今天,日本的郵政制度,就全世界來說,也是首屈一指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