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中西文明交融与兴衰国际学术会议”简述(20050408)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范毓周 戴显群 中国史研究动态 参加讨论

    2004年11月12日至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联合在武夷山举办了“中西文明交融与兴衰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共收到5l篇学术论文或论文提纲。3天来,50多位来自海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代表分别就东西文明的交融与兴衰进行了多方面和多层次的探讨与分析,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这次会议是为纪念福建师范大学中西交通史专家陈增辉教授诞辰100周年举办的。会议开幕式上,福师大副校长汪征鲁、与会专家代表蔡鸿生、葛剑雄、胡戟、吴伯娅和福师大社会历史学院院长林金水分别就会议主题和陈增辉教授对中西交通史的贡献作了精彩发言。
    与会代表比较集中地讨论了东西方文明交融和交流的有关问题。王忠欣的《中西宗教文化交流与对话的意义与途径》、孟雪梅的《佛经文献与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章义和的《关于梁武帝与佛教的几个问题》和林悟殊的《摩尼教文明与闽文化交融试说》分别探讨了东西方宗教文化交流的有关问题。詹子庆的《浅谈北方“草原之路”的开辟》、王晖的《论西汉之前中印文化交流》、胡戟的《隋唐文明与中外交流》、田渝的《16—17世纪葡萄牙与暹罗的关系》、牛润珍的《王征与丁若镛——16至18世纪中韩两位实学家对西洋奇器的研究与制造》、周振鹤的《四书的西译》和吴伯娅的《从清官档案看清代的西学东渐》分别论述了各个时期的中外交流活动。汤开建、彭蕙的《16—19世纪澳门“黑人”来源考述》和李庆新的《17一19世纪会安的中国人》则从两个侧面讨论了近代以前中外的人口流动和早期移民问题。林中泽的《晚明来华耶稣会士对天主教财富观的阐发和应用》、杨齐福《西方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科举制度改革》、陈林的《论明清时期基督教对中国家庭关系的冲击》、章文钦的《澳门与雍乾时期的福建天主教》则比较集中地讨论了明清时期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对于近代以来直至当代中外交往与交流活动及其影响进行系统讨论的则有:梁碧莹的《早期美国人在广州的报业活动》、李少兵的《1927—1937年的北京娱乐文化:官方、民间参与和新时尚的形成》、Liu YiLin的《The East in the West:Reflections on the Chinese American Experience》、杨贤的《登上关系正常化的第一个台阶——试论美国驻中国联络处的建立》等多篇论文。戴显群的《唐宋时期我国第一贸易大港地位的转换》、卢建一的《明清时期东南水师对岛屿的经略——以闽台海域为中心的考察》、赖正维的《古代福建造船航海技术对海外传播述略》和傅朗的《福建与郑和下西洋的船只》则从多角度探讨了福建地区在航海发展和中外交流史上的特殊地位与积极作用。
    不少学者还就中西文明的比较研究与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如范毓周、王志轩的《前轴心时代的中国与希腊——早期中西文明比较论纲》,温伟耀的《中西中古文明对大自然客体性的跨越:程伊川的“观物察己”与圣方济的“静观自然”》,王晋新的《一元与多元、一维与多维、单向与多向——重新审视16、17世纪世界文明的发展大势》和萧功秦的《从中西文明发展路径比较看中国近代化的挫折》等多篇论文。
    另外一些学者则就古代中国学者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欧洲人对中国的看法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例如徐光台的《明末中西文明遭遇下熊明遇(1579一1649)对世界与人类原始及其年代的看法》、蔡鸿生的《全祖望〈二西诗〉的历史眼界》和王振忠的《商编路程·语言沟通·文化交流——鸦片战争前后的徽商活动与徽州人对西方世界的认识》讨论了明清时期中国学者和徽商对西方的认识与看法。韩琦的《从德梅朗和巴多明的通信看17、18世纪法国科学家眼中的中国科学》和张国刚的《欧洲的中国观: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则系统地探讨了西方学者对中国的认识与看法。
    另外一些学者则从全球化背景的角度探讨了当代政治、文化与移民心态的发展与变化,这方面的论文有孙兰英的《试析新自由主义政治文化社会化特点及其影响》、曾玲的《全球化趋势下的当代海外华人宗乡社团的认同形态与跨国网络》和葛剑雄的《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应该并行不悖》等多篇论文。
    关于中国文明自身的兴衰与发展问题,同样是许多学者关注的重要内容。不少学者从多角度讨论了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信仰、宗教、人口、制度和经济政策的发展变化及其影响。这方面的论文主要有:徐心希《试论商周神权政治的构建与整合》、胡沧泽的《汉唐监察制度的变革》、赵澜的《从唐代丧服改制看唐代妇女的家庭和宗族关系》、刘锡涛的《江西宋代人才地理研究》、程民生的《论宋以来北方人口素质下降及懒惰问题》、李昌宪的《宋代西北地区的羁縻部族制》、武玉环的《辽金时期的萨满教》和周玉英的《论清前期平抑钱价政策》等。另外一些学者则讨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有关观念及其影响,例如侯旭东《中国古代人“名”的使用及其意义——尊卑、统属与责任》,傅文、陈寿灿的《儒家德治的思想内涵、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和何忠礼的《略论儒家文化中的“孝”——兼论〈二十四孝〉的利弊》主要讨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名”和“孝”的观念发展及其意义。叶青的《论五四时期新知识分子思想的趋同性与联合阵线》则着重讨论了五四时期中国新知识分子的趋同倾向。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对于中国文化中的历史典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如梁韦弦的《楚竹书孔子论〈诗〉与〈诗经〉研究有关的几个问题》和杨天宇的《郑玄校〈周礼〉从今书不从故书释例》等。
    从上述各位专家学者所讨论的问题和学术新见看,这次会议受到了海内外学术界的普遍重视,会议的主要议题得到了认真讨论和深入探索,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次会议对于推动中西文明的融合、兴衰和比较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可以深信,经过这次会议的召开,中西文明交融、兴衰与比较研究将会在海内外兴起一个新的研究高潮。
    编辑:李锦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