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中国史 > 访谈 >

如何写史学论文?(2)(20060303)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智识学术网 newdu 参加讨论

    ③ 创新性:
    创新性被视为学术论文的特点之一,这是由科学发展的需要决定的。
    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如果科学研究只作继承,没有创造,那么人类文明就不会前进。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发现、不断发明也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精神,这个民族就要衰亡。同样,一篇论文如果没有创新之处,它就毫无价值。
    学术论文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填补空白的新发现、新发明、新理论。人类的科研活动,主要是发现活动和发明活动。发现是认识世界的科学成就。把原来存在却未被人们认识的事物揭示出来,就是发现。如居里夫人发现镭,考古学家发现恐龙化石等。科学发现为人类的知识宝库增添财富,使科学得到发展。发明是改造世界的科技成就,运用知识发明出对人类有用的新成果,成为直接的生产力,如蒸汽机、电子计算机等等。新理论是一种自成系统的学说,它对人类的实践具有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如马克思的《资本论》,李四光的“新华夏构造体系”、邓小平理论等。
    B. 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完善、创新。创新离不开科学继承。有不少研究成果,是在继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继承基础上的发展,也是一种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如日本彩电,继承了三分欧洲技术、七分美国技术,在综合国际300多项高新技术基础上,创造了更先进的日本技术。电子计算机也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继承、创新,不断发展,至今仍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更新换代。邓小平理论也是在继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创造性地发展了社会主义理论。
    C. 在众说纷纭中提出独立见解。开展科学研究过程中,学术争鸣是不能避免的,参加学术争鸣切忌人云亦云,应对别人提出的观点和根据给以认真的思辨,并积极参与争鸣,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和立论根据。对活跃思维,产生科学创见做出一点贡献,也是一种创造性。
    D. 推翻前人定论。由于人们在探究物质世界客观规律过程中,总是不能一下子穷尽其本质,任何学派的理论、学说,都不是尽善尽美的正确。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和研究者本人的知识结构,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他们研究而得出来的结论,即使当时被认为是正确的,但随着历史发展,科学进步,研究手段的更新等,很可能会发现这些定论存在着问题。所以,对待前人的定论,我们提倡继承,但不迷信,若发现其错误,就需要用科学的勇气去批判它、推翻它。科学史上这类例子太多了,这也是一种创新。
    E. 对已有资料作出创造性综合。之所以这也是一种创新,就在于作者在综合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引导人们去解决问题。
    当今世界,信息丰富,文字浩瀚,能对资料作分门别类的索引,已经备受欢迎,为科学研究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而整理性论文,不仅提供了比索引更详细的资料,更可贵的是整理者在阅读大量的同类信息过程中,以他特有的专业眼光和专业思维,做出筛选归纳,其信息高度浓缩。整理者把散置在各篇文章中的学术精华较为系统地综合成既清晰又条理的问题,明人眼目,这就是创造性综合。这种综合,与文摘有明显区别。这种综合需要专业特长,需要学术鉴赏水平,需用综合归纳能力,更需要发现具有学术价值问题的敏锐力。
    我们应积极追求学术论文的创造性,为科学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应自觉抵制“人云亦云”或毫无新意的论文,也应自觉抵制为晋升职称而“急功近利”、“鹦鹉学舌”地去写那些重复别人说过的,改头换面的文章。将论文写作当作晋升职称的“敲门砖”,这是学术的悲哀。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一篇学术论文的创造性是有限的。惊人发现、伟大发明、填补空白,这些创造绝非轻而易举,也不可能每篇学术论文都有这种创造性,但只要有自己的一得之见,在现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增添一点新的东西,提供一点人所不知的资料,丰富了别人的论点,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学术做出了贡献,就可看做是一种创造。
    ④ 理论性
    学术论文与科普读物、实践报告、科技情报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具有理论性的特征。所谓理论性就是指论文作者思维的理论性、论文结论的理论性和论文表达的论证性。
    A. 思维的理论性。即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思考,不是停留在零散的感性上,而是运用概念、判断、分析、归纳、推理等思辨的方法,深刻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经过高度概括和升华,使之成为理论。
    进行理论思维,把感性认识变成理性认识,实现认识上的飞跃,不是轻而易举可以做到的,这需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有的人因时间紧迫,或因畏惧艰难,在理论思维上怯步,以致把学术论文写成罗列现象,就事论事,从而使学术论文失去理论色彩,其价值也就大为逊色了。
    B. 结论的理论性。学术论文的结论,不是心血来潮的激动之词,也不是天马行空般的幻想,也不是零散琐碎的感性偶得。学术论文的结论是建筑在充分的事实归纳上,通过理性思维,高度概括其本质和规律,使之升华为理论,理性思维水平越高,结论的理论价值就越高。
    C. 表达的论证性。学术论文除了思维的理论性和结论的理论性外,它还必须对结论展开逻辑的、精密的论证,以达到无懈可击、不容置疑的说服力。
    在弄清什么是学术论文之后,我们对史学论文就好理解了。
    1、 什么是史学论文
    顾名思义,史学论文就是史学研究的学术论文。史学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种,是指对于历史学的某个专门问题,经过深入研究,所完成的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具有独立见解的史学文章。其文体,一般采取论述形式,长短不拘,短则一二千字,长则数万言,甚至数十万言(如博士论文多为二十几万言)。
    史学论文既能反映我们对历史学领域某个专门问题的研究成果,又能反映作者历史学的研究水平,可以这样说,一篇史学论文是作者德、识、才、学的综合反映。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曾指出,史家要有才、学、识三长。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提出史家应有四长:德、识、才、学,非常正确。这是对史学家或史学工作者的最高要求。史学工作者的德、识、才、学如何表现,它是通过论文(论著)表现出来。
    先看史德。所谓史德,就是心术,或者说学术道德。它要求做到:研究历史,一定要从事实出发,实事求是,秉笔直书;对历史人物,不隐恶、不溢美,不看风使舵;在撰写时不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不歪曲甚至伪造史料。这都是史德的基本要求。有没有达到这些基本要求,从一篇史学论文中就可反映出来。
    次看史识。所谓史识,就是对历史的见识、见解,或者如梁启超所说的“历史家的观察力”。通过对历史的研究,你能有所发现,这就说明你的见识高。一篇史学论文,反映了作者对这个历史问题的看法,这就是史识。史识高不高,眼界开阔不开阔,论文是最好的反映。
    再看史学。所谓史学,就是学问,你的学问精不精,知识面宽不宽,围绕这个问题上下左右的知识你掌握不掌握,通过一篇论文也完全可以反映出来。
    最后看史才。所谓史才,就是研究历史的才华,语言表述的才华,通俗说就是写论文的技术,主要是指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的文采,文字是否优美、流畅,这都是史才,一篇论文完全能反映作者的史才。
    所以,论文写作是一种综合训练,它可全面反映作者的德、识、才、学。
    那么,一篇优秀的史学论文应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呢?
    香港著名史学家严耕望有一句话对此讲得很明白,即一篇优秀论文要做到“充实而有光辉”。这是《孟子》中的一句话:“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严先生认为,这句话可分为两个层次,基本上要工作做得“充实”,但最高标准则要兼具“光辉”。也就是说论文有两个标准,基本标准和最高标准。基本标准是充实,最高标准是充实而兼具“光辉”。
    所谓“充实”,最主要的是材料丰富、论断平允、踏踏实实、不发空论,这样的论著,才能算得是内容充实的有价值的论著。如有必要,须曲折辩论,达到论证的目标,但步步谨严,如做数学,无一步虚浮,这就比较更难,也更见作者功力。在充实的论著中又有其较高地位。凡是内容充实的论著,不论其问题大小,主要在一‘精’字,虽然是小问题,而做得很精审,仍旧是内容充实的论著,有其颠扑不破的价值。不过精审充实仍只是有价值论著的基本条件,不具备此种条件,根本不能跻入著作之林。至于欲其论著达到更高境界,则当在‘充实’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显示其有“光辉”。
    何谓“光辉”?严先生说:“光辉比较难以具体说明,不过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去认识:第一要有见解有识力,工作成果要显出有魄力,能见人所不能见,言人所不能言,或言人所不敢言;而同时须兼顾最基本的条件——精审充实。这样的论著自可当‘光辉’之誉。而此种光辉境界,不一定在大论题上才能显现;若论题甚小,规模也很小,但工作精审,在精审之中能透出作者之有超凡识力,此亦光辉之一面。……但充实的工作做完之后,也要能站在材料的坚强基础上,凌空的笼照全局的说几句话,此亦为显现光辉面之一法。第二要工作规模恢宏、组织严密,且有创获。学术工作要规模恢宏,或组织严密,或有创获都不难,但要兼而有之,则极不易;当然这里面还要包括一个基本条件——内容充实,这就更不易。兼此四者,自亦可当“光辉”之誉。总之,“光辉”总偏向于恢宏与通识,但与通论不同。写通论性论文,固当以恢宏为最基本条件,若不具备此一基本条件,就将毫无学术价值;但恢宏通识却不限于通论性文字。一部大规模的专门性论著,一篇短小精干的专门性论文,皆可透显作者是否有恢宏的意境,通豁的识力,以臻于‘光辉’的境界。”(《治史经验谈》载《治史三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版P:61-62)
    在大力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我们对史学论文的要求最重要的也就是创新,具体来说是四新:选题新、史料新、观点新、方法新。
    选题新:即一般不要选那些别人做过,而自己没有新见解的题目,否则就是炒冷饭。要勇于开拓新领域,研究新问题。比如说,历史研究,向来人们只注重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人物、事件、制度等方面的研究,对人类历史上疫病史的研究在很长时期里没有引起史学家的注意,即使有,也只是医史学界从技术史角度对古今病名对照、疫病内涵与流变以及疫病治疗等疫病本身内容的探讨。但是有位作者就认为,疫病,特别是瘟疫,并非只是个人的生理现象,而是关系到方方面面的社会问题。这就意味着,有关瘟疫的社会反应,是疾病医疗社会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所以,南开大学一名年青的讲师余新忠就写了一篇论文《清代江南疫病救疗事业探析——论清代国家与社会对瘟疫的反应》,发表在《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上,这篇论文选题就很新。
    材料新:一篇论文最好能发掘一些新材料,这也是一种贡献。
    观点新:这是最重要的,观点反映你的认识水平,你的见识,没有新观点的论文就没有什么学术价值。
    方法新:用新的方法进行研究,自然会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论文的新,这也是最高标准,全部做到四新是非常困难的,但至少应有一新、二新,如果四新全无,那这篇论文就毫无价值。
    2、 史学论文的类型及文体
    史学论文的表现形式并非只是一个面孔、一种形式,它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的。
    如果从文体上区分,广义地说,史学论文可分专题论文、札记、考证、评论(综述)、传纪、随笔等。
    专题论文,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论文,最能反映一个人德、识、才、学的,最能锻炼我们研究能力、写作能力的就是这一种。从字数上要求,一般应在5000字以上,乃至几万字、十几万字,通常在5000-1000字之间,各大历史刊物及大学学报上发表的史学论文基本上属于专题研究论文。专题研究论文,根据论文的内容和用途,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型:即基础性研究论文和应用性研究论文。
    所谓基础性研究论文,是指以解决史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主要任务的论文,这种论文多是对历史规律、历史本质的探讨。比如,中国古史分期问题、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东方专制主义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历史上的爱国主义问题、中华民族凝聚力问题、如何认识和引进现代科学方法问题等等,这种类型论文的特点是:自由度大,涉及面宽,影响大,探索性强,研究周期也较长,难度较大,但一旦取得成功,则影响广泛。撰写基础性研究论文,主要使用宏观方法。
    所谓应用性研究论文,是指以解决历史学领域中的具体问题和具体方法为任务的论文,这种论文多是以局部问题、具体问题为研究内容,如历史中的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文化方面、军事方面、社会方面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无疑有助于揭示历史的规律和本质,但论文本身不是直接探讨历史规律和本质问题。比如,关于某一个历史遗址的社会性质和断代问题,关于夏都阳城的遗址问题,关于商鞅变法的历史评价问题,关于中外文化交流、倭寇、外国传教士、天朝田亩制度、皖南事变等问题,这种类型的论文特点是:问题具体明确,定向性强,成功把握较大,但影响范围有限,难以取得惊人成就,当然这不是绝对的。
    札记,也称劄记,这种形式很灵活,最初是指校勘、考证性文字。宋人谓之考,如魏了翁有《古今考》;或称考异,如朱熹有《韩文考异》,清乾嘉诸儒,翻刻古书,一字之异,胪列诸本,考其原委得失,往往著成《札记》附于本书之后,也有题“勘误考异”等名称的。以“札记”作为书名始于清阎若璩之《潜邱札记》。
    札记,后来也指把读书心得、体会或闻见所得随时记录下来,累积成篇之称,最著名的札记就是清赵翼的《廾二史札记》,现代有吴晗的《读史札记》。札记由于是记读书心得,只要有一得之见,都可随手记下。这种文体比较灵活,札记短者只有数十字,如《廾二史札记》:
    “守节绝域”条:“元史,月里麻思使宋,被囚于长沙飞虎寨,三十六年而死。石天麟使于海都,亦被留二十八年乃归。俱见各本传。”(43个字)
    这就是一条札记,是作者在读“元史”的过程中发现了这种情况,随手记下的,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①作者不是单纯地摘抄,单纯地摘抄材料还是孤立的,作者把同类材料加以概括抄在一起,就有联系了。②作者冠以“守节绝域”的题目,这就更进一步,反映了作者对这一现象的认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