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中国史 > 访谈 >

如何写史学论文?(3)(20060303)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智识学术网 newdu 参加讨论

    再看一条稍微长一点的札记:
    “明祖行事多仿汉高”
    明祖以布衣起事,与汉高同,故幕下士多以汉高事陈说于前,明祖亦遂有一汉高在胸中,而行事多仿之。初起兵时,问李善长平天下之策,善长曰:“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五年遂成帝业。公濠产,距沛不远,法汉高所为,天下不足定也。”(李善长传)孔克仁传也谓帝尝以汉高自期,谓克仁曰:“秦政暴虐,汉高以宽大驭群雄,遂有天下,今群雄蜂起,皆不知修明法度,此其所以无成也。”是帝一起事即以汉高为法。今观其初定都金陵,方四出征伐,而已建都城,宫阙极壮丽,即萧何造未央宫之例也。(何治宫殿极壮丽,帝怒,以为天下新定,何重劳吾民。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以就宫室。”帝悦,乃徙居之。)徙江南富人十四万户于中都,即汉初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以实关中之例也。(娄敬请徙齐、楚诸大族以实关中,汉高从之,徙者十余万户)。分封子弟于各省以建屏藩,即汉初分王子弟,以弟交王楚,从弟贾王荆,从子濞王吴,子肥王齐,如意王赵,文帝王代之例也。诏天下富民年八十以上赐爵里士,九十以上赐爵社士,即汉初赐民爵士大夫以上之例也。甚至胡、兰之狱,诛戮功臣,亦仿葅醢韩、彭之例,此则学之而过甚者也。
    (《廾二史札记》卷32.P:737)
    这篇札记不到500字,它根本不是一般的史料摘抄,完全是他地读明史时的心得,是经过思考、比较而写出来的,先是找出了明祖与汉高都是“布衣起事”的相同点,然后通过李善长、姚克仁两人的话,说明谋士劝明祖学汉高,明祖也自觉效法汉高,接着又举了造宫阙、徙富人、封子弟、赐富民、诛功臣5件事说明朱元璋在学习汉高祖,并且得出结论:“明祖行事多仿汉高”。这都说明赵翼在读书时确实是经过认真思考的,看到了事物(明祖与汉高)之间的联系。
    赵翼的《廾二史札记》就是这样日积月累而成的,这些札记对我们今天研究二十二史都是很有启发的。
    由于这些札记都还是初步的研究成果,有的也不够深入,今人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就某个问题进一步研究,冠以“读史札记”之名,实际上就是一篇篇幅小一点的论文,如吴晗的《读史札记》其实就是论文汇编。至今《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也常载“读史札记”,试举《中国史研究》1987年第一期为例,这一期刊载了9篇读史札记,题目是:
    ①唐代秀才科停废考;②金花银、轻赍与金花籽粒;③两汉妻妾名谓略考;④贡荔枝小考;⑤元朝上都的粮食来源;⑥明代“盗矿”之风颇盛;⑦戚继光《愚之稿》释意;⑧明清江南虎踪;⑨《明史·鲁鉴传》订误。
    这些札记基本上就是针对一个小问题,或考证,或辩误,或发微,或综合某种现象,或纠正某种定论,一般来说篇幅较小,它不要求高深的理论,不要求深厚的基础知识,非常适合我们写作。
    当然,也有一些“读史札记”就是一篇学术论文,一般在三四千字左右,《历史研究》刊载的“读史札记”就是如此,如《历史研究》2002年第一期刊载两篇“读史札记”。
    ①尹湾汉简《元延二年日记》所载汉代气象资料
    ②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在华之最新传播。
    ——吴宓题英文本《斯宾格勒之文化论》手迹读后
    考证。这也是应用型史学论文的文体之一,即是用考证的方法写出来的论文,即针对某个具体问题,辩别其真伪,提示其真像的文章。
    考证的对象多种多样,历史人物的生卒年月、籍贯、行年,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某项制度的行废,某个历史问题的真相,都可作为考证的对象,凡是纠正历史上的错误成说,澄清某个问题的历史迷雾,都是考证性论文。
    考证的文章篇幅可大可小,小者几百字,如上述《贡荔枝小考》则主要考证贡荔枝始于汉代,而不时唐代,荔枝不仅来自广东,也来自四川、福建,又考出除了贡鲜荔外,还有贡荔枝制品等。大者有几万字,十几万字,如顾诚的《李岩考》(《历史研究》19 年第 期)、《沈万三及其家族事迹考》(《历史研究》99年第一期)均一二万字。著名史学家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则有八万字,“此书是陈垣先生前期的代表作,这部著作全文不过八万字,但它奠定了陈垣先生作为国际学者的地位,也是现代中国元史研究的开拓性著作之一”。(陈智超语)
    考证性文章主要是凭材料说话,这就需要平时多读书(原始资料,第一手资料)扩大知识面,其次要学习一些考证的方法,要善于找出疑点,根据线索去挖掘材料。考证的方法以后专门介绍。
    由于考证性文章长短不拘,故短者可作一条“谈史札记”,稍长的可作一篇论文发表,再长的可作一专著出版。
    评论(述评、综述)。评论有多种,有对一篇史学论文的评论,有对一本史学著作的评论,也有对某个问题或某个方面(断代、专题)的研究状况的评论,如《中国史研究动态》每期都有大量评论,都有对上一年度中国历史学界对某一方面问题研究状况的评论,如“2001年明史研究述评”、“2001年史学史研究述评”,(经济史、先秦史……思想史、……)“20年徽学研究述评”等专题研究述评。
    《历史研究》从上世纪末就开辟专栏对20世纪中国历史学研究领域的研究状况分专题和断代进行综合评述,专栏题目为“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如“二十世纪的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二十世纪的中国宗族研究”、“二十世纪的隋唐代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述评对研究者来说非常重要,它起到了一个缩微胶片的作用,能让同行研究者在较短时间内迅速了解这方面的研究状况和存在问题,以便确定自己今后的主攻方向和目标。更可避免重复劳动,所以每一位研究者都不能不看述评。
    述评的撰写要求:①作者要对所评对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不能有任何遗漏。②要能够指出所评对象的优点、特点、不足之处以及对今后发展的建议。因此,对作者的要求很高,非专家不行。
    述评写作训练要选那些范围比较小、时间跨度短的专题研究述评,例如《十年来徽商研究述评》、《十年来陈独秀研究述评》、《二十年来皖南事变研究述评》等等。
    述评、评介、综述都属于整理性研究论文,这自有它的价值。还有一种是创造性评论,这种评论不仅是述介所评对象,而且还就某些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从而深化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这就更进一步了。如
    ①《试评六卷本〈中国移民史〉——兼谈学术批评的规范问题》 包伟民
    《历史研究》2001年第3期(7页)
    ②《区域研究取向的探索——评杨念群著〈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程美宝 《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12页)
    ③《重绘近代思想、社会与学术地图——评罗志田著〈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 葛兆光 《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12页)
    传记。我国历史上具有写作人物传记的悠久传统,生逢西汉鼎盛时期的杰出史学家司马迁是当之无愧的写作人物传记的开山祖。他撰写的《史记》中的“本记”、“列传”,篇篇皆为人物传记,并且把每个人描写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从此以后,历代官方或私人修纂的纪传体史书,无不仿效《史记》的体裁,把“本纪”、“列传”作为主要内容。进入近代以后,由于中国社会的转型,传记写作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有别于传统列传的现代传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1978年以后,人物传记的写作状况又有的新的发展,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一年能出版几百种人物传记。至于人物传记的论文则更多。
    文革以前(1949-1966),我国大陆地区共出版500多种人物传记,从学术价值而言,专家们一致认为,吴晗的《朱元璋传》(三联书店1965年版)和朱东润《张居正大传》(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学术价值最高,也成了我们现在人物传记写作的必读书。
    最近十几年,我国历史学界的人物传记写作非常繁荣,几乎所有重要历史人物尤其各代帝王、政治家,都有传记出版,有的人物还有几种传记,如唐太宗传就有三种,孙中山传记有30多种,岳飞传记有50多种,周恩来传记有60多种,这一方面反映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所作出的伟大贡献,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作者和读者对他们的崇敬之情。
    传记的题材也多种多样,有叙述传主一生事迹的全传,如《康熙大帝全传》(孟昭信著 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张之洞大传》(马东玉著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有对传主夹叙夹议的评传,如《苏曼殊评传》(李蔚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陈独秀评传》(李洪钧著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0年版)。有把同一类型人物编写为一书的合传和连环传,如《廉吏传》、《鲁迅、胡适、郭沫若连环比较评传》(朱文华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还有叙述传主与某一事业或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地区相联系的片段传记,如《傅作义将军与北平和谈》(王宗仁、史广冉著 华艺出版社1991年版),《丁玲在北大荒》(郑笑枫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等,至于带有小说形式的人物传记就更多了,此不赘。
    一部优秀的人物传记的成功,往往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为了写好人物传记,许多作者在理论准备、资料搜集、文字修饰等方面都作了巨大努力,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浇灌出一部又一部佳作。一部优秀的传记,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非常突出:
    一是观点新颖。观点如同灵魂,任何一部人物传记都必须有鲜明尤其是新颖的观点,没有观点,特别是没有新鲜观点的人物传记,无异于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绝对不会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二是史实准确。优秀的人物传记一般都建立在大量史料基础之上,而在大量的史料中,不可避免地泥沙混杂,真伪相掺,撰写人物传记必须对这些史料进行鉴别,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例如在岳飞一生的战绩中,有无朱仙镇一役是多少年来史学界所困扰的一个问题,邓广铭先生在《岳飞传》(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中对此作了详尽考证,他说:“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王自中所撰《郢州忠烈行祠记》,对岳飞的事功备极推崇,其所叙岳飞的战绩就没有朱仙镇一役”,然而岳珂编写的《鄂王行实编年》却在岳飞的奏提战报所述诸战役之外,又无中生有地添出朱仙镇的这次大捷,完全是岳珂为了提高他的先祖的威望而虚构出来的(P:443-444),因此,邓广铭在写《岳飞传》时就没有采用这条材料。
    三是评论公允。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是复杂的,就其功过来说,有功大于过,有过大于功,也有功过参半,作为一个对历史负责的传记作家,对人物应作公允的评论,否定一切或者肯定一切都有失公允。
    林则徐是鸦片战争时期杰出的民族英雄,当时他作为钦差大臣在广东严查鸦片走私,焚烧缴获的鸦片,与英国侵略军进行顽强抵抗,其功勋彪炳千秋。另外,他在江苏巡抚任上和流放新疆期间,还注重兴修水利,开垦农田,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建树颇多。杨国桢在《林则徐传》(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中充分阐述了林则徐的这些政绩外,也毫不掩饰地指出他青年时代为福建巡抚张师诚的随从,间接参与了镇压蔡牵起义的活动;在晚年署理陕甘总督任上,又直接策划镇压了甘肃、青海一带藏族农奴和贫苦牧民反对清朝统治的起义,这就使人们全面认识到林则徐的功和过。
    又如李鸿章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在近代中国对外交涉中以丧权辱国而著称于世。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烟台条约》,与法国签订《中法越南条约》,与俄国签订《中俄条约》,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等等,都是他一手操办的卖国外交。然而,他在戊戌维新中却同情康有为,对维新派弃旧图新的措施表示赞赏,在慈禧发动的政变时还设法关照“新党”。所有这些,苑书义在《李鸿章传》(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中都有详尽公允的评述。
    四是文笔生动。一部人物传记要吸引读者,必须在艺术性上下功夫,力求文笔优美、生动、引人入胜,许多传记在这方面很欠缺,干巴巴的像个瘦削的老人,人们不愿看他。但也有些传记写得非常优美,叫人爱不释手。如田居俭的《李后主新传》(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8月版)19.4万字,真是哙炙人口的佳作,单看其目录,即可见一斑:
    引 言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第一章 三千里地山河
    ——远离战乱漩涡的一块净土
    第二章 花月正春风
    ——才华横溢的青少年时代
    第三章 留连光景惜朱颜
    ——瑕瑜互见的伉俪情爱
    第四章 天教心愿与身违
    ——懦怯庸弱的末代君主
    第五章 鸦啼影乱天将暮
    ——穷途末路的帝王生活
    第六章 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国破家亡后的最后三年
    尾 声 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更可贵的是这部传记不仅文笔生动、优美,而且完全可以作为一部信史来读,“千百年来,只要提到李煜,人们心目中便会出现一位才华横溢的开山词宗。然而,见诸正史的李煜,却是一个平庸懦弱的末代君主,这种喜剧与悲剧的矛盾组合,曾使人迷惑、惋惜。清人袁枚在《随园诗话补遗》中援引郭麐的《南唐杂咏》,其中一联便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郭氏之所以扼腕,其因乃在于对李煜的全貌缺乏了解。迄今为止,类似的情况依然存在。”(《李后主新传·跋》)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向读者提供一部完整的、系统的、准确的李煜传记,作者利用正史、类书、方志、笔记、年谱、诗话、词话等丰富资料,审慎稽核,精心探研,以哺育李煜成长的南唐兴亡为经,以李煜的家世、生平、诗词、轶闻为纬,交织再现这个集诗家与君主、天才与庸才、成功与失败于一身的人物全貌,做到事有依据,语有来历,成为一部信史。写人物传记,这部书要读五遍以上。
    当然,写人物传记,不能一开始就写这大部头的,应该多练习写单篇文章式的人物传记,由于篇幅短,容易把握,这种传记,既可概括写其一生,也可突出写其一生中最精彩的片段。写这种人物传记,可参阅《文史知识》每一期的“人物春秋”专栏,这一专栏里传记非常适合大学生写,也确实有些传记是本科生或研究生写的。
    随笔。这种文体是五四运动以来颇为流行的一种文体,其特点是:不拘形式,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每个学术领域的研究者都可以采用随笔这种文体。我这里主要说的是史学随笔。
    史学随笔是史学工作者以自己的睿智观照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和事,点评社会的兴衰得失,扶正被歪曲的历史人物。随笔的篇幅都不长,但却以轻松的笔墨传播着严谨的学识,表达了对时代、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思考,对人们富有启迪意义。近年来,活跃于史坛的史学家们在研究专题之余,也注意写一些随笔类的短文,他们以强烈的参与意识,严谨的治学作风,或对现实问题作出历史的思考,或表达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种种看法。这些文章拈重若轻,娓娓道来,细细评述,贴近现实生活,耐人寻味。尤其在今天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工作繁忙的情况下,短小精悍的史学随笔更能赢得读者的青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