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文物科技保护合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已20多年了。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在德方的技术支持和帮助下,我们攻克了很多文物保护难题,保护了一大批重要文物,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培养了一大批文物保护人才,受益良多。可以说过去的20多年,既是中德双方通力合作,又是我国积极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文物保护技术的20多年。 为了及时总结合作成果,不断提高文物科技保护水平,我们先后举办过两次以秦俑及相关彩绘文物保护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2013年9月在西安举办的中德合作“秦俑及彩绘文物保护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是第三次以秦俑及相关彩绘文物保护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由陕西省文物局、德国教研部主办,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慕尼黑工业大学、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共同承办。本次研讨会不仅是近几年(2010~2013年)中德文物科技保护合作成果的汇报和讨论,更是对过去二十多年间中德文物科技保护合作成果的集中展示和总结。与会专家们充分汇报和讨论了各自取得的成果,并深入探讨了存在的问题。会后专门召开了一个关于进一步合作的讨论会,各合作单位代表畅所欲言,积极讨论了下一步的合作方式、合作主题,提出了一些非常有建设性的建议。 参加本次研讨会的德国专家二十多位,中方专家五十余位。共有34位专家做了大会发言。他们就近年来中德文物科技保护合作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汇报。本论文集收录了其中的26篇论文,内容涉及陶质彩绘文物、水陆庵雕像、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保护,唐墓金银器、纺织品的保护研究以及石窟保护等,集中展示了两国学者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古代彩绘文物的科学研究方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容波副研究员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和掌握了陕西彩绘文物保存现状、病害种类及损失状况,初步构建了陕西省陶质彩绘文物保护数据库;夏寅副研究员等采用光学显微镜、拉曼光谱和扫描电镜进行分析和研究,论述其颜料的应用和彩绘工艺的特点。在陶俑的粘接工艺方面,来自慕尼黑工业大学的修复师琳达·查哈姆和秦陵博物院的李斌等测试了不同胶粘剂的性能,甄选出适用于古代陶俑粘接的胶粘剂。另外,秦陵博物院的兰德省以T23G9∶9号高级军吏俑为例,介绍了秦俑边发掘、边保护、边修复、边展示的科学保护修复新模式。 在石窟保护方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周伟强筛选出合适的加固材料,解决了金川湾东壁危岩体向外倾倒、补砌墙体复原性修复以及东壁刻经文字防风化加固保护问题。成都考古院杨盛等人对四川安岳石窟圆觉洞10号龛进行病害调查与防治对策的研究,研究了圆觉洞石刻区的风化病害形成机理。马蒂亚斯·科赫浅述了石材保护及修复新的检测方法——抗钻强度测试,除此之外该方法也适用于实验室和现场石质文物加固剂效果的检测。 另一方面,汉斯·莱森与埃丝特·莱森介绍了柬埔寨吴哥窟浮雕的损坏情况和德国飞天保护工程中的保护措施,对于我们进行彩绘文物保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和借鉴。苏珊娜·克拉拉·葛瑞夫所做的墓葬出土佛教银器上的纺织品报告,简述了近年来美因兹罗马—日耳曼博物馆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及其他单位合作项目的主要工作,对唐法门寺和李倕墓的最新发现予以了重点介绍。 杨秋颖研究员对陕西和山西地区的多处殿堂彩塑进行了工艺分析和保护研究,展示了多年的研究成果;慕尼黑工业大学朱迪斯·瑞根斯博格于2001~2002年、2007~2013年持续在水陆庵进行现场考查工作,在水陆庵雕像的制作工艺、病害及其保护研究方面做出了实际工作。 在壁画保护研究方面,以中德合作的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为例,马琳燕与米里娅姆·莎汉就壁画的保存现状、制作工艺以及材料的研究、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进程进行了报告。在唐代金银器、冠饰研究方面,德国明斯特大学的安妮特·基泽得出唐代墓葬出土金银器的来源,并研究了这类金银器的构成、类型、成分以及它们在墓中的确切摆放位置;索尼娅·菲利普对唐李倕公主墓做了相应论述,主要对李倕墓与一般墓葬的显著差别予以讨论,并对墓主的社会地位进行了分析。 在纺织品研究方面,里贾纳·克纳勒做了《法门寺出土纺织品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报告,对法门寺出土纺织品进行了保护和纺织工艺的进一步科学研究;坲勒瑞安·斯哲贝利对李倕墓银器及法门寺地宫出土纺织品进行了科学分析,该研究结果使得对制作工艺和单一作坊的生产规划有了更多了解,并介绍了唐代纺织品原料来源的可行性研究。西安交通大学的王娜、和玲研究了中国大漆及桐油Py-GC/MS特征指纹峰的确定及无机颜料对检测的影响,建立的测试方法被成功用于秦兵马俑、汉阳陵及重庆大足石刻彩绘中所用大漆黏合剂的检测。 本次会议的另一大亮点是有更多的人文科学方面的研究者参与进来。在对水陆庵遗址的研究过程中,海德堡大学的刘铭介绍了水陆庵建造的历史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指出悟真寺的兴建历史,并把水陆庵“诸圣水陆殿”、至少是主佛坛内佛像的塑造时间提早了近20年;郑顺心从史料角度分析了唐代丝织品的历史渊源,扩展和完善了我们关于丝织品的认识。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研究院的宋馨,研究了法门寺出土的丝质服饰,确定了这些衣服为当时的妇女日常服,研究表明,皇室和平民之间的服装差异体现为质料的选择与织品装饰的特殊性,这证明了“间裙”在唐中期消失的观点是错误的。 此次研讨会的召开,促进了两国学者在彩绘文物、石质文物、金属文物和丝织品研究及保护等领域深入、广泛的交流,使与会者充分分享了各自取得的成果与经验,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本文由孙莉、蔡鸿博摘编自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慕尼黑工业大学、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编《秦俑及彩绘文物保护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之前言。内容略有删节、调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