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姓大家族在川曾辉煌一时 宋元时期,是汪姓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汪姓人仍主要在安徽、江西、浙江辗转迁徙,只有少数支系迁徙到四川、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 两宋时期,汪姓人继往开来,继续繁衍昌盛,人口达到47万,开始在全国的大姓中崭露头角,成为第32位大姓,在黟(今安徽黟县)、歙(今安徽歙县)、婺源(今江西婺源)等地,人口最多。 四川如今的汪姓人中,家谱上记载了先祖在宋元时期的迁徙情况。宋末元初,汪登一从徽州府休宁县迁徙到湖广黄岗府汪家集高河坎,汪省一迁居到湖广麻城洗脚河蒿枝坝大松树。明洪武4年(1371年),汪兴德入川到简西干封镇(今四川简阳三岔坝月亮沟),后来迁往简阳猪窝沱。后裔汪源经,又迁到简阳石盘铺檬茨沟(今简阳石桥镇汪家沟)。元朝延祐年间,汪大三从黄岗迁到武昌大冶邑界,后世子孙后来入川,迁往蓬溪、射洪等地。 元朝时,汪姓家族在四川的40多年里,维持着较大的势力。元世祖至元15年(1278年),元军攻克重庆后,四川基本平定。汪良臣被授资善大夫,中书左丞,行四川中书省事。第二年,元世祖取消四川行省,任命汪良臣为安西王相。至元17年(1280年),元世祖设立陕西四川行中书省,以汪惟正为左丞,分省四川5年。 在此期间,汪姓家族还有两人在西川统兵。另一个叫汪惟孝的人,9年内,曾先后担任过四川四道宣慰使司中的东、南、西三道宣慰使,后来升为龙虎卫上将军,尚书右丞行四川省事。 此外,还有多达两位数的汪姓人,在四川为元朝廷效力,官居要职,身名显赫。明清时期 湖广填四川汪姓在发展壮大 元末明初,战乱连绵,中原、华东、中南各地人口锐减。朱元璋坐了江山后,决定开展移民运动。汪姓被分迁到四川、湖北、湖南、河南、山东、河北、天津、东北等地。从清康熙年间开始,福建、广东的汪姓人开始陆续迁往台湾,甚至到了海外。 明洪武2年(1369年),原籍微州府休宁县小祥村、住在湖北麻城的汪兴二郎,入川落业在资中甘露寺附近。后裔中,后来又有支系迁往新都、崇州甚至贵州等地。 洪武24年(1391年),原籍安徽安庆府宿松县金子沟柳林村的汪庆泗入川,在南部县摖枪口桥边定居。汪庆泗的后裔繁衍茂盛,主要分为四大房系,主要分布在盐亭多个乡镇,以及三台、射洪、南部、梓潼等地。 清初开始的湖广填四川运动,在前后100多年里,湖广汪姓人大量入川,后裔繁衍生息,至今有30多万人,大致排在四川姓氏的60多名。 明末,原籍江南江宁府江宁县七家湾七家沟的汪海洪弟兄3人结伴入川。大哥住在洪雅,汪海洪定居在邛崃,三弟住在简阳三岔坝的老屋子。汪海洪这一支在邛崃繁衍生息,后裔众多。 清乾隆年间,住在湖北武昌洪二里檀树港(今湖北鄂州市鄂城区新庙镇水月村)的汪源河,到蓬溪石牛庙做生意,后来定居在蓬溪明月场柳湾、屋水沟。汪源河有3个儿子,前两个儿子定居四川,三儿子和母亲在汪源河去世后,回湖北老家居住。 另据一份资料显示,明清两朝,四川汪姓一共出了10个进士,其中明朝6个,清朝4个,涉及地域有南充、洪雅、资阳、渠县、宜宾、西充、内江、犍为、绵阳、南溪等。 洪雅人汪绍伊,是明万历年间的进士。据《嘉定府志·人物志》记载,当时四川的粮食被运往贵州救济,到江津交兑转运。结果督运官员多方刁难,导致大米露天霉烂,老百姓很是苦恼。汪绍伊出差经过江津,看到这种情况,很是愤怒地说:老百姓如此疾苦,难道不是我们为官者的过错吗?督运官员听后,很是羞愧,赶紧修建仓库,老百姓欢天喜地。 清光绪6年(1880年),资阳人汪致炳中进士。汪致炳的老家在今资阳老鹰水库下面的田家坝。他自幼聪明好学,志气豪迈。汪致炳善诗文,尤精政论,对联工巧雅致,擅长欧体书法,手迹颇受世人珍视。后来的资中状元骆成骧尊他为师。汪致炳曾利用为父母丁忧守孝在川5年的时间,募资办学,鼓励资助家乡的学生去京师深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