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梁桥位于西直门外的高梁河上。建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为全石筑架,南北走向,因跨高梁河而得名“高梁桥”。相传为纪念明代高亮赶水功绩而得名。明清时皇帝太后乘龙舟往返之地,如今是海淀区和西城区的界河。 元朝建大都后,为了解决城市水源和漕运,由水利专家郭守敬(1231-1316)主持修建了引昌平白浮泉水至大都的水利工程,高梁河西接长河,东连北京城护城河及城内积水潭,对当时的农业灌溉、城市生活用水和漕运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高亮赶水曾是美丽传说 从前北京流传着高亮赶水的故事。据传此桥为纪念高亮功绩而建,故高梁桥又称高亮桥。传说刘伯温修建北京城的时候,有龙公作怪,要把北京城里的水收回去,全家扮成卖菜的小贩混进城里。龙公令龙子把城里的甜水收回去;令龙女把苦水收回去,分别装进两个巨大的皮囊里,由龙王推着车出了西直门。 刘伯温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着急,说北京城已经建得差不多了,城里没有水怎么行?正当大家万分焦急时,人群中站出一位年轻工匠叫高亮,他说他能把水追回来!刘伯温告诉他,龙王推的两个水囊,左边是甜水,右边是苦水,要先刺破装甜水水囊,刺破后赶紧往回跑,千万不要回头。高亮拿着红缨枪,径直向西直门外跑去,跑到玉泉山下,果然见到一个老头推着车子在前面走。他认准那就是龙公,于是紧跑一阵,用枪奋力一击,可惜急中出错,扎在了右边装苦水的水囊上,只见苦水哗哗地向高亮冲过来。高亮撒腿往回跑,跑了几里路有些累了,刚一回头,大水就把高亮吞没了。而装甜水的水囊被龙公推进了玉泉山。后来,人们在高亮出事的地方,修了一座桥叫高亮桥,这条河叫高亮河。 高梁桥畔是胜景 明清之时,高梁桥畔筑有船坞、码头。帝王、皇后、太后去西郊寺庙敬香时,在此换乘龙舟经水路往返。高梁河沿岸古刹林立,水清见底,当时都城中王公大臣、男女老幼每至夏季便满坐于两岸绿荫之下,桥头的酒肆、茶馆游客盈门,为京师郊外一大胜景。 高梁桥古时的宽度6米左右,为石桥。早年,高梁桥南北各有一座牌楼,今已无存。新中国成立后,屡经拓宽维修,在保留古桥原址不动的情况下,在古桥之左右,各修筑一座钢筑水泥结构的公路桥,分上下道,桥长14米,宽18米,荷载单行15吨,拖挂60吨。高梁桥是北京市西城区同海淀区的界桥,桥南归西城区展览路办事处管辖,桥北归海淀区北下关办事处管辖。20世纪50年代以前,桥南归西直门关厢,桥北就是乡间了。如今桥南桥北都已是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景象了。 辽将与宋兵激战高梁河 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引证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称:“灅水又东南,高梁之水注焉。水出蓟城西北平地,泉流东注,经燕王陵北,又东经蓟城北,又东南流。魏土地记曰,蓟东十里有高梁之水者也。” 蓟城就是北京城的前身。《水经注》所描述的高梁之水即未经改造以前的高梁河。灅水即潞水,是指高梁河的下游。1700年来高梁河与北京城址的迁移有关,也是几百年间北京城地表供水的唯一来源。辽将耶律沙与宋兵战于高梁河,即此。元、明、清三代南北大运河的上源就是高梁河,因高梁河水,每年400万石的漕粮才有可能从江南一直水运到北京城下,借以巩固北京作为全国统治中心的经济基础。旧日北京城内皇家林苑的点缀、内外护城河的环流以及主要下水道的洗涤,也无不取水于高梁河;即使远在北京尚未成长为全国政治中心以前,高梁河也早已是近郊农田水利的依靠。总之,根据现有文字的记载,自魏晋以来,北京城市的发展,都和高梁河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 高梁河曾屡经整治。其上源,原在今紫竹院公园。但是,最早有一个时期,经过一段人工渠道(车箱渠)的开凿,现在永定河的流水,滚滚来注。后来,又经过另外一段人工渠道(长河或称玉河)的开凿,原来不相连接的昆明湖转而成为它的上源。从紫竹院广源闸至积水潭的一段河道,称高梁河,这段河道的长度约6公里,是今海淀区与西城区的界河。现代人称此河为北滨河。 北京民俗云:天坛看松,玉河看柳。《宸垣识略》载有明代诗人朱茂昞写的一首咏高梁河的诗:高梁河水碧湾环,半入春城半绕山。风柳易斜摇酒幔,岸花不断接禅关。 俗话说:饮水思源。历史上的北京城是大受惠于高梁河的。所以溯其源流,穷其演变,是我们的责任。高梁河是北京市内积水潭、中南海以及紫禁城内金水河的上游,在城市建设中,保证高梁河河水的清洁不受污染,是至关重要的。《长安客话》云:“高梁河离西直门仅半里,桥跨河上,兹水源发西山,汇为西湖,东为小渠入大内,称御河。水急而清,鱼之沉水者,鳞鬣皆见。” 高梁桥不是“高粱桥”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高梁桥周边的高楼大厦林立,河似乎比从前窄了,但桥更宽了,路上的行人和车辆更多、更热闹了。古桥依然存在,石质的水闸尚存。不过也有不尽如人意者,这里有一通石碑,石碑的正面镌刻着三个大字“高粱桥”,背面文字不多,曰:“高粱桥原叫高亮桥,传说高亮赶水曾到此,因此而得名。高粱桥是明清时期城内去西郊的必经之路,是城内与农村的分水岭,过了桥便是一片田间村舍。”这石碑上本应写作“梁”,而写成了“粱”。高梁桥本是跨于高梁河的一座古桥,高梁河是1700年前就有的一条古河,并非此地盛产红高粱。镌刻在石碑上的“高粱桥”,大概是由于相关工作人员粗心造成的,希望引起注意。不要以讹传讹。(王铭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