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寄死窑”的文化谜团:弃老习俗与传说(1)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中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对民间传说的进一步发掘与保护,在我国非遗保护工作中占有重要位置。弃老传说已成为形态鲜活、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教育价值的中国民间口头文学经典之一,称得上是一个宏大的民间传说圈。在1000多年的广泛传承中,有力地推进着从弃老向敬老这一重大社会习俗的转变,完全应该进入中国非遗保护国家名录之中,受到如同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四大传说同样的珍爱与保护。特别是在中国和许多国家正跨入老龄社会的今天,这一颂扬老人智慧、倡导孝养老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更显现出它的价值!
    “寄死窑”的文化谜团
    关于中国古代由“弃老”向“敬老”习俗之变迁,我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撰写过3篇文章进行追踪探索。我将在湖北十堰市采录的民间传说《斗鼠记》和日本流行的《弃老山》故事进行了比较。《斗鼠记》叙说古代鄂西北一带的麇国曾有将花甲老人送进“寄死窑”的陋俗,后因一孝子隐藏的老父在国难当头之际以丰富智慧同敌国斗鼠取胜,由此国王领悟到“老人是个宝”,从此社会风俗便由“弃老”转变成“敬老”了。当时我还来不及对
    当地这一习俗本身的实际状况进行深入研讨,只是将《斗鼠记》和日本的同型故事《弃老山》进行比较之后,初步断定它们均源于印度佛经中的《弃老国缘》。
    此后我赴鄂西北进行民间学学考察,意外得知当地就有弃老传说中的寄死窑遗迹完整存留至今。2001年5月20日,我在湖北省武当山官山镇西河村的一处半山腰处,对当地居民叫做“寄死窑”的两个弃老洞进行了一番实地察看,后写成《走进“寄死窑”》一文。跨入新世纪后,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浪中,对弃老传说及相关遗迹的关注,仍是文化热点之一。但这个巨大的文化谜团至今还远远没有解开:现今在各地最为流行的是关于弃老的种种传说故事,这些口头传说究竟是历史事项的忆述,还是印度佛经故事的民族异文?怎样判定相关弃老洞遗迹如“寄死窑”之类的历史真实性?怎样看待含传说、遗迹在内的这项重要文化遗产的文化史价值?
    弃老的传说
    先从有关弃老的传说故事讲起。从《斗鼠记》的采录评说开始,在中国各地区发现的同类型传说文本已达70余例,它们是:湖北地区有《斗鼠记》、《八斤猫》、《不杀老人》、《人过花甲》、《家有老是个宝》、《千斤鼠》、《人过六十下地窖》;陕西有《老而有用》、《家有一老,黄金活宝》、《送老人“上山”的传说》;河北有《六十还仓》、《金毛鼠》、《活埋老人风俗是如何改变的》;苗族有《吃死人的风俗是怎样改变的》、《子更易俗》;土家族有《儿子要抬老子到庙里去》……总计已达70余篇,遍及中国东南西北的各个民族居住地区。
    这些口头传说的共同梗概为:
    1.古时曾流行不养六十花甲老人,令其在“寄死窑”等弃老洞内自毙的习俗。
    2.一户人家的儿子偷养老父,此时恰逢敌国提出种种难题相威胁,正是这位隐藏老人由他儿子出面以丰富智慧化解难题,使王国转危为安。
    3.国王由此认识到智慧老人是个宝,从此下令将弃老习俗转变为孝养老人。
    各地口头流传的文本大同小异,虽枝叶有别,而情节主干却十分一致。因此故事学家将它们归属于同一类型,美籍华裔学者丁乃通按国际通用的AT分类法编撰的《中探秘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将这一故事列为AT981型“隐藏老人智救王国”。台湾口传文学学会会长金荣华教授新编《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沿用这一分类法,将它的名称改订为“被弃老人智救王国”。
    2005年到2006年夏季,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徐永安副教授在武当山官山镇、郧县邓湾至老渡口、郧县安城3个距离在150公里以上的集中分布区,选择其中保存较为完整的寄死窑遗址的形制进行勘察,并采访当地老人获得如下结果:寄死窑遗址在汉水中游的河岸、山地普遍存在,这些遗址系明显人工开凿,非自然生成。一些地点还存在多口寄死窑密集分布的情况,比如官山镇官亭河岸边四口,郧县老渡口附近的垂直河岸上,高低错落分布着十几口,郧县安城一座名字就叫寄死窑的岸边小山上竟有十几处遗址。有关寄死窑传说流传普遍,遗址与传说对应关系十分明确。徐永安通过对弃老洞遗址的考察和对当地老年人的访问,还揭示出“60岁老人自死”是一种依从于内在民俗信仰而选择的崇高行为,从而寄死窑也成为一个“神圣的空间”。由此显现出民俗的普遍性特征具有的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巨大控制力量。
    厦门华侨大学黄绍坚博士的弃老习俗调查,除鄂西北的“寄死窑”之外还有山东胶乐半岛的“模子坟”、山西晋中市昔阳县的“生藏墓”等。早在1936年,中国著名地民族学家马长寿先生就曾发表《中国花甲生藏的起源与再现》一文就此作过论考。
    由此可以证明,在中原文明的核心地区也存在过这一弃老习俗。诸多事实告诉我们:彼时的弃老俗,一定有它存在的充分的、合理的理由,而不仅仅是原始民族或人性恶的一种
    注脚。事实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敬老传统,都不可能天然生成,它须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最终完成从弃老到敬老的质的飞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