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寺里的群泉 开元寺里除了甘露泉以外,还有4个泉。元代山东肃政廉访使察罕菩华来访开元寺,把泉东侧贞观年间摩崖佛像下另一山泉,题为“长生泉”。泉水自山隙间渗出,经年不涸,叮咚有声,最终汇为方池,是当年僧人们的重要水源,它的作用在于,“傍有石池泓漾,为僧人洗钵处”。 明人樊献科在《游大佛山记》里介绍长生泉说:“东行十数步,有石窟如井,深百尺许。初窥之,黝窈沉沉,已乃冉冉有光,极底见泉穴,荡漾如滔涌,盖泉石激地洞中,微与日影争闪烁云。”赵晓林先生在《故纸中的老济南》一书中,记载了济南市立第一实验小学学生于1932年所写的关于开元寺诸泉的几篇作文,这些文章用儿童的眼光为我们描述了长生泉的流年旧影:“看见有个铜佛像,并且像的下面有个池子,里面的水非常清澈。” 除此以外,清代济南名士王钟霖在他的《济南七十二名泉考》中介绍说,寺东山崖下有道士泉,又名咋呼泉,“夏泉如瀑,冬月每竭,其发颇急”。翻开典籍,明人晏璧将道士泉认定在了锦绣川青铜山南的大佛寺村。今考察大佛寺村,却无人知晓道士泉,只知有莲花泉。原来前人将开元寺俗称为“大佛寺”,故王钟霖所说的道士泉也是有根据的,两个道士泉同名但位置不同。 寺中还有窦姑泉,王钟霖称“余刻逍遥游三大字于泉上石壁”,并说此字与自己在泰山、蓟县盘山以及山海关角山上的“逍遥游”石刻相同。如今石刻仍在,但题刻下方泉水已经被乱石壅塞不可辨识。 另外,在佛慧山阳有一处长约十米的崖壁,窟穴众多。这里又有一处泉水名漏水泉,在山崖中渗出,潺潺而流,常年不涸,泉源下汇成东西两个小池,东方西圆,别有情趣。假如雨季,则沿山峪漫流,最终汇集为亩许的漫圆形泉池。如今晨练的人们多在此汲水后,回家泡茶饮用。由众多的泉水可见,僧人选择在这里建造佛寺,是必然的选择。 兴国寺中的龙泉 据史料记载,千佛山上的兴国禅寺“唐贞观建”,“成化四年重修”,已历千载。但是,寺内的山崖之上,却保存着许多隋代的造像,时间要早于唐代。如今可知时间的造像题记有11种,其中最早的是隋开皇七年刘景茂造像记,最晚的是开皇二十年吴敬造像记,这些造像共计9窟,有100多尊。 造像的主龛为极乐洞,洞与西侧龙泉洞相通。龙泉洞内有泉曰“龙泉”,因山风吹来声震如龙吼而得名。泉池深达3米,积于洞内深池,是旧时僧人们的水源。明刘敕《咏兴国寺》说:“云绕山僧室,苔侵石佛头。洞中多法水,为客洗烦愁。”清刘大绅《咏龙泉洞》说:“千尺高岩万树林,时时洞口老龙吟。不知几夜清秋雨,并作寒泉一水深。”民国著名学者王献唐先生曾作《跋孙文定公南游记》一文,描述了开皇造像和龙泉,他说:“周揽一过,坐千佛崖下少憩。洞泉飞响,时溅衣襟。剔视开皇石刻,已残蚀不可辨识。”其中的“洞泉飞响,时溅衣襟”不仅是心情的描摹,也是当时泉水旺盛的真实写照。 关于千佛山诸泉的成因,齐鲁大学地质系主任司克德(James.S.Scott)教授考察研究佛慧山之后,于1935年撰写了《济南附近的地史》一文。文中分析了千佛山和开元寺附近的地质特点:“济南的岩盘南部,侵入周围的山,成为一个侵入岩层,在开元寺可以看到,”继而指出了千佛山诸泉的成因:“因雨水从上面的山渗到地里,不能经过火成岩,故流出为泉。”这与老城内的泉水成因是有区别的。 如今,开元寺正待修葺整饬,长生泉被人为棚盖,漏水泉因为周围无序的开山已经岌岌可危,敛泉、道士泉和窦姑泉则时断时续,只有甘露泉和龙泉依旧万古长流。而开元寺石壁上所篆刻的“爱泉如命”四个大字,则代表了人们对泉水真挚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诉说着千佛山周围古寺清泉千年以来的沧桑历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