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英国济贫法的发展局限性 英国济贫法为何会退出历史舞台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未知 佚名 参加讨论

      英国《济贫法》之所以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这份法律本身的局限性,它的退出是历史的必然。除此之外,还包括其他原因,比如它遭到无产阶级和广大劳苦人民的强烈反对,它把社会应承担的救济责任让位于社会对穷人的压制等等。本文将为读者详细解析英国《济贫法》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济贫法》的根本性缺陷
    《济贫法》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以救贫为主,而不是防贫,是一种较为消极的救济措施。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社会问题更加复杂,贫困原因更加多样化、社会化,因此,这种消极的济贫制度不可能从根本上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在无法克服自身缺陷的情况下,《济贫法》最终退出历史舞台是其历史使命的终结使然。
    遭到无产阶级和广大劳苦人民的强烈反对
    曾有人认为《济贫法》具有使劳动阶级处境恶化的趋势,因此得出若不制定这项法令,贫民的境况也许会改善得更快一些的结论。因为,人们所深恶痛绝的就是要不为疾病或不幸所困扰就得忍受济贫院内的悲惨生活,即年老体弱、孤儿等因无法维持生活而被强制塞进毫无舒适可言而又秽浊不堪的充满邪恶的济贫院。
    还有一些政治经济学家们认为,《济贫法》的推行过程中产生了不少坏影响,比如对结婚提供了不自然的刺激,造成人口增加,从而压缩了劳动工资,使得贫民的生活更加困苦。巴顿就曾把随着人口增加而劳动报酬下降的原因归结于《济贫法》在某种程度上对鼓励结婚提供的不自然刺激。另外,巴顿还指出,“用以将工资压低到只够维持劳动者及他妻子的生活再通过慈善的形式提供食物以养活他的孩子。”所以,这种慈善救济方式在某种意义上是增加了富人的收益,却剥夺了穷人生活中美好的东西。
    把社会应承担的救济责任让位于社会对穷人的压制
    《济贫法》制定的理论依据是,贫困是由个人懒惰造成的,个人应通过努力摆脱贫困,而不是由社会经济体制负责。所以《济贫法》虽实行了少量的救济行为,但根本上却是统治者实行的惩戒性的“矫治术”。亚当·斯密曾对此进行过间接的批判,他认为,国家有保护每一个成员免于遭受社会不公正和压迫行为的伤害的职责,然而《济贫法》最后施行的效果是,在某种程度上不仅没有改变穷人的状况,同时也恶化了富者的状况。
    缺乏统一管理和监督机构,致使济贫工作相当混乱
    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各地方官员都不愿意负担过多的穷人,因此想方设法把不符合《住所法》规定或期满的穷人驱逐出境,造成地方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另外,在缺乏统一监督管理的情况下,滥用、挪用济贫费用的现象较为严重,最终致使济贫工作难以开展。
    存在济贫开支很大、限制劳动力流动、部分地区社会问题恶化的状况
    由于圈地运动造成的流民和穷人较多,每年的济贫开支在不断地增加,致使国家的财政负担较重,引起纳税人的普遍不满。另外,英国政府为限制穷人活动而补充颁布实施的《住所法》,规定穷人只能在出生地获得救济,这就限制了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不仅造成农业工人普遍贫困,同时也不利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开展。
    受到“斯皮纳姆兰制”的冲击
    《济贫法》最先受到的冲击就是在18世纪下半叶,英国部分地区实行的“斯皮纳姆兰制”。《济贫法》与后面出现的“斯皮纳姆兰制”都以“博爱”、“仁慈”为标榜,它们各自的救济内容和保障措施都带有社会保障制度的痕迹,但与现代制度是有巨大差距的。比如,“斯宾汉姆兰德制”虽然采取了比《济贫法》的强迫劳动更为高明的手段――恩惠,这种家庭津贴法提倡“公平收入”的口号,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平等、互助互济的思想。但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它忽视了劳动强度和劳工创造价值的做法,是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的,因此也遭到了资产阶级的一致反对,这就注定了它失败的命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