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吕大钧出身官宦书香世家,被誉为“吕氏四贤”之一,北宋关中学派的代表人物。吕大钧师从张载,进士出身,担任过三原知县、后供知县、秦州司里参军等职。吕大钧自幼聪慧,文采斐然,曾写下“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赋”,著有《四书注》、《诚德集》等作品,他首创的《吕氏乡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村规民约。 人物生平 吕大钧(1029-1080),字和叔,吕大忠二弟,京兆蓝田(今西安市蓝田县)人,吕大钧出身名门士族和书香门第之家,他从小就胆识过人,文才兼备。学者称为京兆先生。嘉右进士。历知三原、巴西、侯官肥。元丰中,宋攻西夏,为鹿延转运司从事。从张载学,能守师说并付诸实践。与大防及弟大临等在乡订立《吕氏乡约》(亦作《蓝田乡约》),规定“同约者,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 卒于任上。 北宋嘉佑二年(1059年)中进士,被授予秦州(今甘肃天水)司里参军,后任延州(今陕西延安)监折博务、三原知县、后供(今福建福州)知县等职。 当被荐知泾阳时,父吕赍病逝,他赶回奔丧。三年丧期满后,吕大钧自以为学识尚浅,于是他边辞官回到蓝田,开始传授张载学说,以“教化人才,变化风俗”为己任。 经过吕大钧多年努力,“关中风俗为之一变”。后来许多大臣都推举吕大钧为王宫教宫,吕大钧不负重望,特写了《天下一家中国一人论》献上,文中描绘了建立“外无异人,旁无四邻,无寇贼可御,无闾里可亲”的共和大家庭的构思。被即任以凤翔寻监船务官和制改宣议郎等职。 元丰年间(1078-1080),时值宋朝用兵西夏,吕大钧是富廷(今陕西富县至延安一带)转运司副使。一次,种谔率兵己出塞外,可军需还没有接上,转运使李稷恐受军法,打算回安定(今陕北王家堡一带)取粮草,就派吕大钧向种谔请示,种谔得知后,怒道:“吾受命将兵,安知粮道,万一不继,召稷来,与一剑耳。”吕大钧替李稷求情,种谔听了吕大钧的解释,表示解释,表示理解,但嘴上却说:“君欲以此报稷,先稷受祸矣!”吕大钧不禁不怒,反讥笑说:“你以为这些话就能吓倒我吗?我奉命前来向你请示,你把我杀了,我毫无怨言,惟恐你会因此而受过。”种谔见吕大钧刚直不阿,只好同意吕大钧的意见,这才允许李稷免受处置。 时间不长,吕大钧在任上病逝,时年五十二岁。 吕大钧的代表作 著作有《四书注》、《诚德集》等。 丁忧期间,为教化乡人,在同胞兄弟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编写了《吕氏乡约》、《乡义》等。 《天下一家中国一人论》 吕大钧墓地 北宋金石学家吕大临与兄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并称“蓝田吕氏四贤”。1月13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蕴在中国社科院“2009年中国考古新发现”考古学论坛上详细汇报了陕西蓝田县“中国考古学鼻祖”吕大临家族墓地的发掘情况。 墓地东、西、北部均有围沟环绕,形成长321、宽273米南部敞开的南北向长方形墓园。墓葬群位于墓园正中偏北,墓地中轴延长线正南500米处为吕氏家庙“吕氏庄阁云寺”故址。墓葬排列脉络清晰,中轴线上自南向北纵向贯鱼式为长子长孙系列,横向则按辈分分排布置。墓地使用时间为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至徽宗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共计埋葬五代吕氏族人。 吕氏四兄弟中吕大忠、吕大钧墓葬已确知。 人物评价 吕大钧自幼胆识过人,为张载弟子,曾书“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赋”。他一生为朴实厚道。他和张载为同科进士,得知张载学识渊博,便第一个拜张载为师,随之带动关中学者趋向张载求学,一时横渠闻名于世,形成“关学之盛,不下洛学,就是远落在后,很少有人能将张载所授的融会贯通,唯有吕大钧不畏人言,躬行儒家”仁爱“礼教,以先生法度为准绳,并能将所学知识用到日常生活中。其父吕赍的丧事,吕大钧等活动中。坚决抛弃陈规陋习。 《宋元学案·吕范诸儒学案》载:“吕大钧,字和叔,于横渠为同年友,心悦而好之,遂执弟子礼,于是学者靡然知所趋向。横渠之教,以礼为先。先生条为乡约,关中风俗,为之一变。” 吕大钧死后,范育给他写了墓志铭,称吕大钧“是诚德君子”,说吕大钧一生性格醇厚正直,刚强勇敢,言行一致。能以孔子求学必有远大理想来激励自己,以孟子积德行善为榜样,以颜子克求仁义来自勉,力图由诚学的精神达到明白事理,且为此目标奋斗不止。他不因别人都停止不前而陷入困惑之中,也不因为少数人的看法而顺从。他不随着时势的变化而动摇自己的观点,而为能够“继承孔孟之绝学,阐物儒家礼治”这个宗旨而奋斗不息,力求使自己成为鸿儒。连吕大钧之妻种氏也效仿他为其父办理丧事的作法,不用乡风野俗,而是严格依照儒家礼制将其安葬。其子吕义山也深得父传,后来也成了大学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