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考古学 > 科技考古 >

长城的建造技术特征与建造信息保护

http://www.newdu.com 2018-01-22 中国文物信息网 沈旸 参加讨论

    建造信息是指文化遗产在建筑材料、建造技术(包括结构、构造和施工工艺)方面体现出的与建造有关的信息。建造信息包含了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的特征,它是历史的,也是地域的,是文化遗产自身价值的一部分,反映了文化遗产在历史、科学,乃至艺术上的成就。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建筑遗产分析、保护和结构修复原则》(2003)中指出:“建筑遗产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表面,而且还体现在其所有构成作为所处时代特有建筑技术的独特产物的完整性。”《关于原真性的奈良文件》(1994)指出:“要基于遗产的价值保护各种形式和各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人们理解这些价值的能力部分地依赖与这些价值有关的信息源的可信性与真实性。”而“原真性的判别会与各种大量信息源中有价值的部分有关联”,这些信息源包括以下几方面:外形和设计;材料和实体;用途和功能;传统,技术和管理体制;位置和背景环境;语言和其他形式的非物质遗产;精神和感觉;其他内外因素。奈良文件中关于真实性的阐述为之后相关法规和宪章奠定了基础,并成为关于文物真实性的共识,文件中的“材料和实体”即与本文所提的建造信息有直接关系。
    如此,建造信息在构成文化遗产自身价值的同时,也是其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失去了这些,对文化遗产的价值判断就会发生差错,其真实性和完整性也会有严重缺失。具体到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我国文物界早已形成对原材料、原结构、原形制和原工艺的重视。
    综上,“建造信息”一词并非空穴来风,它早已为文化遗产领域所提及,并引起一定重视,但在具体的保护领域,尤其是长城保护领域,目前对建造信息的重视尚未落到实处。长城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少有的一种跨越广阔地域的带状实体建筑,是一种线性文化遗产,它在建造方面的最大特征就是因地制宜,随周围环境变化而采用的不同建造技术是长城的独特性所在,也是长城的一个重要文物属性。只有对这些建造特征形成全面和深刻的认识,才能充分把握长城的精髓。
    根据罗哲文先生的概括,中国的长城保护自建国以后经过了五次高潮,分别是:1952年国家文物局对长城维修的重视,1979年国务院对长城保护的重新重视,1984年“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活动的开展,1987年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和2006年《长城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进入21世纪,国家文物局联手国家测绘局开展了大规模的长城资源调查工作,长城的家底逐渐被摸清,长城保护的工作也开始落到实处。近年来,伴随着线性遗产和文化廊道概念的引入,长城研究和保护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有关长城研究和保护的学术成就层出不群。
    但是,纵观目前所取得的成就,学术研究领域多数集中在长城的建置情况和长城周边的环境方面,长城的建造方面虽有局部测绘和记录,但缺乏对其建造技术和特征做进一步的总结和分析;长城保护领域则或着重于长城的宏观保护工作,或着重于长城的现代修缮技术,这些方面于长城保护而言至关重要,但未能重视对长城建造方面的认识,致使长城的形象简单化和脸谱化,探讨的内容趋于大流而无法深入,修缮措施偏于现代而脱离历史,使各段长城在建造方面的地域独特性渐渐埋没,长城的历史信息在真实性和完整性方面没能得到完全展现。
    具体而言,对建造信息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在长城保护中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认为文物自身的建造技术太过陈旧和繁琐,远远落后于现代施工技术,因此,在文物修缮中多采用新材料和新技术来代替传统技术。尽管现代修缮技术的日渐成熟保证了这种修缮方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但文物却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徒有原状外表的现代产物,自身的内部特质丧失殆尽。对此,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建筑遗产分析、保护和结构修复原则》(2003)特意强调:“特别是仅为维持外观而去除内部构件并不符合保护标准。”
    (2)没有对文物的建造特征认识清楚,对一些特殊做法不重视或完全忽略,导致这些做法被现代修缮做法破坏或遮盖,这种做法其实是对文物的另一种破坏。
    长城保护中之所以出现建造信息的缺失,究其根源,是因为长城研究领域对建造方面的不重视和不深入,反映到长城保护中,就造成了对长城的价值判断、修缮措施和展示方式趋于照搬、雷同和简单化,长城的地域独特性并未突显出来,而目前普遍存在的对长城旨在恢复外观的修缮导向和措施也直接导致修缮后的长城越发丧失了其原本的建造信息。事实上,当对长城进行深入调查时,就会发现长城的材料、结构和构造是长城独特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城丰富性的重要体现。
    如以明长城大同镇段为考察对象,对其墙体材料和构造方面的特征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后,不仅发现了许多之前被忽略的特殊做法,并且透过对这些做法的总结,可以深刻体会到长城蕴含的建造信息之丰富。总体来看,明长城大同镇段的建造技术有以下几点特征:军事地位的差异导致建造技术高低有别;建造者的施工水平与建造技术的适宜性;重视程度影响建造技术的选取;建造技术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建造技术随时间发展的改进。概括而言,明长城大同镇段的建造技术是一种因时因地因人的适宜性技术,它不能代表明代建造技术的最高水平,但它是基于客观条件的较好或最好的选择。
    上述内容并不能涵盖明长城大同镇段的全部建造技术特征,但足以说明,长城体现出的建造信息是多么得丰富斑斓,即使如明长城大同镇段这般的夯土构筑物,也依然展现了劳动人民独特和生动的创造力。认识到这一点,才可能在长城保护工作中对长城的建造信息加以重视并应用到保护中去。
    长城保护中的建造信息保护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长城的建造技术成就应是长城自身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在长城修缮中对建造信息的重视;三是建造信息应作为长城文物信息的一部分而加以展示。
    (1)建造信息之于长城文物价值的重要性
    长城是国家对外防御的军事构筑物,也是历史上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长城自身蕴含的材料、结构和构造做法等建造信息是长城文物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城的建造信息主要反映了长城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而其在整体形象和细部做法上也同时体现了长城浓郁的艺术价值。只有把长城还原为一抔土、一块砖、一个条石的具体的建造,才能深切的感受到长城来自历史的真实性。诚然,如上文所述,长城的建造技术随着主客观因素的不同,在技术成就上有高低之别,如明长城大同镇段,绝大多数为夯土版筑,没有包砖,不能代表明代的最高建造技术和成就,但它们是古人基于主客观条件的最好或较好的选择,夯土体展现的夯层构造做法、厚薄夯层做法以及铺设植物枝条做法等等,都是之前不太被注意和认识到的,再如夯土体的帮筑做法和为了与外包砖石墙体搭接而采用的做法等。这些历史上活生生的做法,展示了长城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修补痕迹和特征,只有深入到这一层面,长城才可以被清晰得还原为具体的建造,长城的文物价值才能被充分的挖掘出来。
    (2)基于建造特征的文物修缮
    修缮材料:以明长城大同镇段为例,根据上述内容,现存长城以夯土遗存占绝大多数,该段长城在夯筑时大部分为就地取土,且并没有添加石灰等加强材料,因此,在对它们进行修缮时,如果确认长城所用夯土和周围土质一致,可以直接取用周围的生土作为原材料进行局部的修补,同时又与历史上该段长城的取材原则相一致。长城由于其长度和规模均是其他文物所不可比拟的,加上所处地形和交通因素,代价和成本高昂,尤其是砖石长城,而明长城大同镇段所用材料的地方性和适宜性使得它可以避免这方面的问题,大大降低修缮成本。
    修缮技术:现代文物修缮技术已经有了大力发展,许多新的技术措施得到使用,也取得了诸多成就,但是应该注意到历史上的构造做法和技术措施也是长城本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这些做法中的大多数仍然值得在今天的保护中进行利用和借鉴,如上文提到的夯层构造做法、铺设植物枝条做法和外部构造做法等,这些措施是古人实践中的创造,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应当在修缮时加以重视和利用。
    (3)对长城建造信息的展示
    认识到了长城建造信息的独特性和重要性,那么在长城的展示中就应该有意识的突出长城建造方面的特征。例如,借助于长城现存的破损部位,如坍塌后形成的断面等,在不影响长城结构稳固的前提下,进行长城建造信息的重点展示;其次,在进行长城维修和修缮的时候,有意识的对能反映长城重要建造特征的部位进行特殊处理,使重要的建造部位,如上述明长城大同镇段夯土体与外包砖石墙体的搭接处的特殊措施外露,让参观者能从中看到更多的建造信息,从而加深对长城的认识。 (中国紫禁城学会供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