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张浚是南宋名相、著名抗金将领,是西汉名臣张良、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后裔,世称其“紫岩先生”。张浚曾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枢密使、川陕宣抚处置使等职,曾平苗刘之乱、重用吴玠等人、北伐抗击金兵,功勋显赫,封爵魏国公。张浚著有《中兴备览》《紫岩易传》《易解》等作品,于公元1164年逝世,追赠太师,谥号“忠献”。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张浚生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为西汉留侯张良、唐朝开元时期名相张九龄之弟张九皋之后。四岁时成孤儿,行直视端,不说诳言,熟人知为大器。入太学,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张浚登进士第,调山南府士曹参军。 靖康初年,任太常簿。李纲在金国第一次伐宋晚期和姚平仲合作,与种师道等人之间有争功之嫌。姚平仲劫完颜宗望之营寨而大败,作为主要支持者的李纲被张浚以专权之名弹劾。汴京陷落后,张浚听说宋高宗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驰赴应天府,除枢密院编修官,改虞部郎,擢殿中侍御史。金兵南侵,宋高宗往东南逃跑,后军统制韩世忠部下逼逐谏臣坠水死,张浚奏夺韩世忠观察使,举朝上下始知有国法。迁侍御史。 这时高宗在扬州,张浚进言说:“中原是天下的根本,希望修葺东京、关陕、襄邓以待巡幸。”拂逆宰相的意思,授任集英殿修撰、知兴远府。尚未出发,升任礼部侍郎,高宗召见对他说:“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将要有所作为,正如想一飞冲天而无羽翼,你留下来辅助我吧。”授任御营使司参赞军事。张浚预计金人必来攻,而南宋朝廷晏然自得,殊不防备,所以力劝宰相黄潜善、汪伯彦,但二人皆笑张浚过虑。 联讨叛军 建炎三年(1129年)春,金人侵犯南方,高宗到钱塘,留下朱胜非在吴门抗御,让张浚一同节制军马。后来朱胜非被召回,张浚单独留下来。当时溃兵数万,所至之处剽掠不已,张浚招集平定下来。宋高宗在临安(今浙江杭州)被将领苗傅、刘正彦所废。张浚组织吕颐浩、张俊、韩世忠、刘光世等破苗傅、刘正彦,使高宗复位,被任知枢密院事。 经营川陕 建炎四年(1130年),张浚提出经营川陕的建议,出任川陕宣抚处置使。既抵兴元,金兵已取鄜延,金将娄宿孛堇引大兵渡渭水,攻永兴,宋将都按兵不动,不肯相援。张浚到任,即访问风俗,罢斥奸赃,以搜揽豪杰为先务,诸将惕息听命。 此时谍报金人将攻东南,张浚命诸将整军向敌。不久金人大攻江、淮,张浚即治军入卫支援。到达房州,知金人北归,又回师关陕。这时完颜宗弼犹在淮西,张浚惧其继续骚扰东南,想牵制之,遂决策合五路之师攻打永兴,以调动金兵。果然金急调完颜宗弼、完颜娄室、完颜宗辅等入援,大战于富平。泾原帅刘锜身率将士冲击敌阵,杀获颇众。但环庆经略使赵哲畏敌先逃,宋军大败,张浚退驻兴州,斩杀赵哲。 战后,吴玠聚残兵扼险于凤翔之和尚原、大散关,以断敌来路,张浚上书待罪,高宗手诏慰勉,没有追究。张浚在关陕三年,训练新兵,以刘子羽为上宾,任赵开为都转运使,擢吴玠为大将。刘子羽开善理财,而吴玠每战必胜。西北遗民,归附日众。所以虽然关陕丢失,但全蜀安全,且以形势牵制东南,江、淮亦赖以安。 绍兴元年(1131年),金将没立、乌鲁、折合等攻和尚原,吴玠乘险击之,金人大败。完颜宗弼亲自出马,吴玠及其弟吴璘又大破之。这就是吴玠的大散关和尚原之战。张浚论功升检校少保、定国军节度使。 安定江左 绍兴四年(1134年),被召至临安,后谪居福州。 绍兴五年(1135年),出任右相,都督岳飞镇压杨幺起义。 绍兴六年(1136年),部署诸路军马北伐金朝扶植的刘豫政权﹐进取中原。九月﹐刘豫出兵反扑﹐高宗下令两淮守军南撤。张浚为保长江天险﹐星夜驰至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制止宋军撤退﹐击退刘豫军。 引咎辞相 绍兴七年(1137年)三月,刘光世因骄惰怯敌被罢军职,宋高宗拟将刘光世所部划归岳飞,但遭到枢密使秦桧的反对,张浚也表示不同意。遂以刘光世部将王德任左护军都统制、郦琼任副都统制,以兵部尚书、都督府参谋军事吕祉节制。郦琼不服王德居其上,多次申述不被重视。八月,郦琼杀吕祉等,裹胁四万人叛变投向伪齐。九月,张浚因而引咎辞相。 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宋高宗以宋金和议大赦,张浚复官﹐因多次上书反对高宗﹑秦桧与金议和﹐被排挤出朝。二月,出任福州知州,福建路安抚大使。 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金订立绍兴和议;同月,授张浚检校太傅、崇信军节度使、万寿观使闲差,次年封和国公。 绍兴十六年(1146年)七月,张浚上奏备战抗金,秦桧大怒,张浚被罢去检校少傅、节度使、国公官爵,只保留文阶官特进,以提举宫观,绍兴二十年(1150年)又移往永州居住。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十月,秦桧死。十二月,张浚被重新起用,恢复观文殿大学士职衔及和国公爵位,任判洪州(今江西南昌)。此前不久,张浚因母死守丧,于是奉柩归葬西川,到达江陵时,又上奏请高宗备战抗金,引起新任宰相、秦桧党羽万俟卨、汤思退的不满,宋高宗也以“今复论兵,极为生事”。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十月,张浚再次被贬往永州居住。 起复督战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正月,金军南犯已迫在眉睫,宋高宗在不得不作抵抗准备的同时,也放宽了对张浚居住地点的限制。同年十月,在宋金战争已经开始的情况下,又起用张浚任判潭州,十一月又改为判建康府,当他十二月下旬到任时,“采石之战”已结束,金帝完颜亮已被部下杀死,两淮金军也开始退兵。但宋金战争仍在进行中,宋高宗却认为终归于和,所以并不重用张浚。直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才任命张浚专一措置两淮事务兼两淮及沿江军马,全面负责江淮防务。六月,高宗即退位,孝宗即位。 宋孝宗即位后,复为枢密使。隆兴元年(1163年),封为魏国公,都督江淮军马渡淮北伐,收复宿州(今安徽宿州市)等地,后因部下将领不和,兵败符离(今安徽宿州市)。主和派势力随即抬头,秦桧党羽汤思退,于七月间被任为右相兼枢密使,议和活动也在进行中。十二月,汤思退升任左相兼枢密使,张浚也升任右相兼枢密使,仍兼江淮东西路。 退闲病逝 隆兴二年(1164年)三月,张浚还奉诏视师淮上,积极部署抗金措施。四月,被召回朝,随后江淮都督府也被罢,在太上皇宋高宗干预下,左相汤思退更加紧进行降金乞和活动,张浚感到抗金无望,即求致仕,遂被罢相,授少师、保信军节度使、出判福州(今属福建)。张浚辞新命,恳求致仕,改授醴泉观使闲差。 同年八月,张浚病逝,葬宁乡。孝宗追赠他为太保,后加赠太师。 乾道五年(1169年),获赐谥号“忠献”。 张浚与岳飞 张浚很受赵构的重用,成为南宋初年一度“总中外之任”的显赫人物,吴玠、刘锜、杨沂中、虞允文、杨万里等名臣良将都得益于张浚的提拔重用,对于岳飞,张浚也非常欣赏器重,称赞说当时的将帅唯有岳飞、韩世忠可以托付大事。 不过张浚其人颇有些志大才疏,还喜欢害人,“一生无功可纪,而罪不胜书”,这话说虽有点过,但也真切反映了张浚的诸多失职、失策。 一是在受命全权指挥著名的宋金富平大战时,张浚指挥失当,遭致惨败,将宋军骨干——西军的老底赔个精光;同时,由于名将曲端与他不和,张浚即诬告曲端谋逆,在狱中以酷刑害死曲端。正是因为这件事,张浚引咎辞职。 二是引荐提拔了秦桧,张浚引荐秦桧,目的在于排挤名相赵鼎,这个举动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对南宋的政局毕竟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 三是宋孝宗上台后进行隆兴北伐,再度启用张浚,已是太上皇的赵构提醒说“毋信张浚虚名,将来必误大计,他专把国家名器财物做人情!”赵构这话出于阻止宋孝宗北伐,但也道出了对张浚的客观评价,毕竟张浚在赵构手下干了多年,赵构对他还是了解的。 四是一手酿成淮西兵变,令大好的抗金形势严重受挫。 如果说张俊忌恨岳飞是出于同行是冤家,那么张浚对岳飞看不顺眼,则是出于赵宋王朝对武将那种刻骨铭心的猜忌。南宋初年,武将的政治地位急剧上升,这显然与宋朝崇文抑武的祖宗家法格格不入。于是,升任宰相张浚开始谋划消弱武将兵权,他首先拿中兴四将之一的刘光世开刀,由此酿成了著名的淮西兵变。 刘光世虽也名列中兴四将,但其人比张俊还差劲,是个有名的逃跑将军。不过他的5万多部众,多为陕西劲卒,麾下两个主要将领王德、郦琼都剽悍善战。1137年,刘光世首先被罢黜,而宋高宗原已答应将刘光世所部划归岳飞,扩充其兵力以恢复中原。但此议遭到时任枢密使的秦桧的反对,张俊出于嫉妒岳飞也极力反对,而时任宰相的张浚出于防范武将势力做大的目的,也坚决反对将刘光世所部划归岳飞统辖。为此,张浚与岳飞发生了激烈争吵。 此前,张浚与岳飞毫无矛盾,这次激烈争吵令这两位主战派的骨干人物产生了很深的芥蒂。张浚对岳飞的意见置若罔闻,将刘光世所部收归自己兼任的都督府直接管辖,并以刘光世部将王德任左护军都统制、郦琼任副都统制,以兵部尚书、都督府参谋军事吕祉节制。此后的事态发展完全不出岳飞预料,郦琼不服王德居其上,多次申述不被重视。同年八月,郦琼杀吕祉等,裹胁4 万人叛变投向伪齐。九月,张浚以处置不当而罢相,宋高宗赵构气急败坏地说“张浚措置三年,竭民力,耗国用,何尝得尺寸之地,而坏事多矣”,将张浚贬居永州(今属湖南)。 淮西兵变带来的恶果并不仅仅在于4万多精兵投降敌国及江淮防线的严重削弱,更严重的后果则在于南宋朝堂主战派力量的失势。由于张浚的失策,主战派被排挤出中枢,秦桧等主和派逐步开始把持了朝堂大政方针。 对于岳飞而言,此次与张浚闹情绪离开军队去守孝,客观上给宋高宗赵构留下了极坏的印象。后来岳飞虽然上表认错,暂时得到了赵构的谅解,但赵构也杀机重重地对岳飞说:“卿前日奏陈轻率,朕实不怒卿,若怒卿则必有行遣。太祖所谓‘犯吾法者,惟有剑耳’”。当然,岳飞在此次事件中的做法也并不高明,与当权者搞闹情绪、撂挑子之类的举动无异于招惹更大的猜忌。总之,淮西兵变令抗金大好形势严重受挫,降金求和势力甚嚣尘上,遏制武将的论调再度成为国策,从而埋下岳飞最后惨遭毒手的种子。 张浚北伐 海陵南侵之后,高宗重新启用了废黜近二十年的主战派代表张浚。 隆兴元年四月,孝宗为防止反对派干预,径自绕过三省与枢密院,直接向张浚和诸将下达了北伐的诏令。隆兴北伐正式开始。 张浚在接到北伐诏令之后,调兵八万,号称二十万,一路由李显忠率领取灵璧,一路由邵宏渊指挥攻取虹县(今安徽泗县)。 攻克宿州令孝宗大受鼓舞,但前线两将矛盾却趋于激化。孝宗升李显忠为淮南、京东、河北招抚使,邵宏渊为副使,但他耻居李下,向张俊表示拒绝接受李显忠的节制。而张浚则迁就了邵宏渊的要求。之后李显忠与邵宏渊在宿州府库赏赐的问题上产生纠纷,当时南宋军队都是吃饱拿足的骄兵悍将,一经挑唆,人心立刻浮动。 孝宗令张浚巡视两淮,全力备战,准备与金军决一雌雄。汤思退及其同党却攻击张浚“名曰守备,守未必备,名曰治兵,兵未必精”。孝宗最终于四月召张浚入朝罢相。四个月后,张浚死在离京途中。至此孝宗完全倒向了主和派一方。隆兴二年岁末,宋金达成和议,史称“隆兴和议”。 张浚和张俊 张浚:四川绵竹人,张俊:甘肃天水人;张浚是文臣、宰相、抗金统帅,封和国公、魏国公,谥国家最高荣誉忠献;张俊是武将,中兴四将之首,封清河郡王、循王;张浚是抗金领袖、主战派代表,张俊是抗金主要将领,前期主战,后期附和秦桧主和;张浚在明清时配享太庙,宋朝时没有配享太庙,因此才有杨万里争张浚当配享庙祀事,指斥洪迈“指鹿为马”,惹恼了孝宗,张俊在孝宗是配享高宗庙 张浚与张俊都南宋前期著名抗金英雄;张浚做过知枢密院事、张俊做过枢密使;张浚曾举荐过秦桧,但很快就发现秦桧人品不正,成为反对秦桧的头号人物,而张俊后来附和秦桧,参与杀害岳飞活动。很多人因张浚与张俊不分,造成恶劣后果,如抗日战争时期,有愤青将张浚题写的城南书院牌匾误为张俊所写,将城南书院牌匾烧了。 人物评价 正面 赵构:①有才而能办事者固不少,若孜孜为国,无如浚。②朕得浚,何愧王导。③朕与卿父,义则君臣,情同骨肉。 赵昚:①久闻公名,今朝延所恃惟公。②朕倚公如长城,不容浮言摇夺。 赵鼎:浚有补天浴日之功,陛下有砺山带河之誓,君臣相信,古今无二。 完颜宗翰:自吾入中国,未尝有敢撄吾锋者,独张枢密与我抗。我在,犹不能取蜀;我死,尔曹宜绝意,但务自保而已。 朱熹:①公自幼即有济时之志,在京城中,亲见二帝“北狩”,皇族系虏,生民涂炭,誓不与虏俱存。委质艰难之际,事有危疑,它人畏避退缩,公则慨然以身任之。不以死生动其心。南渡以来,士大夫往往唱为和说,其贤者则不过为保守江南之计。夷狄制命,率兽逼人,莫知其为大变。公独毅然以虏未灭为己责。必欲正人心,雪仇耻,复守宇,振遗黎,颠沛百罹,志逾金石。晚复际遇,主义益坚,虽天啬其功,使公困于谗慝之口,不得卒就其志,然而表著人心,扶持人纪,使天下之人,晓然复知,中国之所以异于夷狄,人类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而得其秉彝之正。则其功烈之盛,亦岂可胜言哉?②忠贯日月,孝通神明,盛德源于生,奥学妙于心通。勋存王室,泽被生民,威镇四夷,名垂永世。③魏公才短。然中兴以来,要为者只李张二公。 杨万里:①其论谏本仁义似陆贽;其荐进人才似邓禹;其奋不顾身、敢任大事似寇准;其志在灭贼、死而后已似诸葛亮。②社稷大功五:建复辟之勋,一也。发储嗣之议,二也。诛范琼以正朝纲,三也。用吴玠以保全蜀,四也。却刘麟以定江左,五也。③三圣无多学,千年仅一翁。 浚身兼文武全才,心传圣贤之绝学;出将入相,捐躯许国,忠义勋名,中兴第一。④异时名相如赵鼎、张浚,名将如岳飞、韩世忠,此金人所惮也。 文天祥:卓哉魏公,相国惟忠,名标青史,垂裕无穷。 反面 赵构:张浚用兵,不独朕知之,天下皆知之,如富平之败,淮西之师,其效可见矣。今复用兵,极为生事。 朱胜非:颐浩练事而暴,浚喜事而疏。 朱熹:张魏公才极短,虽大义极分明,而全不晓事。扶得东边,倒了西边;知得这里,忘了那里。 沈德符:南宋宰相张浚,万口吠声,以为圣贤。朱晦翁晚年深自悔咎,轻信其子张栻家稿,遽草行状,以致天下不信。 王夫之:张浚、赵鼎力主战者,而首施两端,前却无定,抑不敢昌言和议之非。 爱新觉罗·弘历:张浚富平之败,心虽可原,然失律之罚不可逭也。 陈康祺:宋张魏公一生恢复,空言未酬,后世论者,多称其忠义,而掩其丧师辱国之咎,所谓“为有南轩下笔难”也。 王鸣盛:无功可言而罪不胜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