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英国再度发生了金融危机,这场危机对英国的经济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整个英国社会为之震动。实际上,英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并非偶然,因为我们如果对英国历史稍有了解就会发现,英国金融危机从19世纪20年代以来都时有发生,整个19世纪,直到1866年英国经济才有了好转。 在从19世纪20年代到19世纪过去大半部分的时间里,英国发生了一连串的金融危机:1825年、1836-1837年、1847年、1857年和1866年。其间还发生了一些虽然称不上金融危机但常常也被我认为是金融危机的事件,如(1873年)、1878年、1891年、(1907年)、1914年和1931年(括号内的年份表示在世界其他地方发生但英国没有发生的危机)。但从1866年开始,英国迎来了一个长达100年的金融稳定时期,其间没有发生任何金融危机,此后,金融危机卷土重来,但势头比较温和,如1973-1974年、1982-1983年、1991-1992年,然后又在2008年发生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 在1825年危机前的几年里,当时人们可能已经认识到一个大部分危机都有的显著特点:银根宽松,信贷充盈。1825年这场危机的起因是“全英银行不节俭的金融行为”,它们犯下了过度发行银行券的错误。英格兰银行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把自己的再贴现率降低到4%,并把汇票的有效期从65天延长到了95天,1825年年初,英格兰银行发现问题并设法通过拒绝接受汇票再贴现来加以纠正,但恐慌已经开始蔓延。 19世纪30年代,至少在银根宽松方面出现了一些相似情况。1830年,英格兰银行批准证券经纪人开立再贴现账户,因为此举被认为有利于改善货币市场的运行。1834年,英格兰银行收到了东印度公司的特大存款,但除了不计后果地把它们用于新的再贴现业务外没有找到使用这些资金的适当用途,在金(King)看来,英格兰银行应该为这次危机负责,因为它不但允许而且还促成了银根宽松,而银根宽松助长了品级值得怀疑的票据的泛滥。 19世纪40年代中期,铁路成为投资新宠并迅速发展,但没有想新项目招股说明书宣传的那么快。在这期间,英格兰银行收到《1844年银行特许法案》获得通过的鼓励,推出了一项大胆的贷款计划,觉得自己有义务提供有竞争力的再贴现业务,于是立即把再贴现率降低到2.5%。但是,银根继续宽松,铁路热形成,一下子出现很多新的铁路建设项目,其中许多完全是虚假项目,一些公司的股票价格在10个月里上涨了10倍。在铁路繁荣过后,股价大跌,人们的狂热劲头扩散到其他风险事业。对农业歉收的担心蔓延开来之后,恐惧进一步增加,英格兰银行意识到自己的黄金储备面临威胁后才开始提高再贴现利率,并强制规定越来越苛刻的再贴现条件,直到票据不能再贴现或者说不能用遗留证券融资为止。随后,交易陷入瘫痪。 19世纪5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投机狂热起源于那个年代的黄金发现。1853年,英格兰银行的再贴现利率上涨到了3.5%,但投机因受到开发加利福尼亚的刺激而势头不减。市场利率下降,英格兰银行鲁莽跟进,照例收紧银根。随后,美国西部传来了利空消息,尤其是8月底俄亥俄寿险信托公司因无力偿还700万美元的债务而宣布破产的消息,随后就发生了大规模的银行倒闭事件,恐慌波及了格拉斯哥和利物浦。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再度减少,不得不提高利率,恐慌随即接踵而至。 19世纪60年代见证了维多利亚王朝中期繁荣的鼎盛时期。1866年年初,财政大臣格莱斯顿绝对看好经济,5月,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处于良好状态。但是,5月10日,欧沃伦-格尼公司因参与不良资产经营活动、过度投资风险企业不堪重负而宣布破产,恐慌立刻笼罩了整个英国,并且是1825年以来最严重的恐慌。1866年5月11日,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减少到了空前低的水平,再贴现利率上涨到了10%,并且有3个月维持这个水平不变,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银行宣布破产。白芝浩批评英格兰银行“放贷犹豫不决、很不情愿,而且还疑虑重重。实际上,用这种迟疑不决的方式大量发放短期贷款就是在得不到任何好处的情况下拿钱造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