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王寧:釋《楚帛書·甲篇》的“降奠三天”與“捊奠四極”

http://www.newdu.com 2018-01-30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 佚名 参加讨论

    釋《楚帛書·甲篇》的“降奠三天”與“捊奠四極”
    王寧
    棗莊廣播電視臺
    《楚帛書·甲篇》第6行云:
    “炎帝乃命祝融以四神降奠三天絲思奠四亟”。[1]
    此節文字,目前諸家大多是在“降”下斷句,其它處斷句也各有不同,筆者感覺“降”下斷句很可能有問題,很可能當為:
    “炎帝乃命祝融以四神,降(隆)奠三天,絲(茲)思(使)(摽)奠四亟(極)。”
    下面略作解釋。
    祝融以四神,此句過去得不到合理的解釋,安大簡被介紹出來之後,則可得解。《古書虛字集釋》云:“‘以’猶‘之’也。一同口語之‘的’。”[2]“祝融以四神”即“祝融之四神”,根據安大簡,老童生了四子:重、黎、吳、回四子,其中黎為祝融;[3]而根據《史記·楚世家》,“祝融”是火官名,重黎、吳回都曾為帝嚳的祝融,則“祝融以(之)四神”的意思就是作為祝融的四個神,應當就是楚人傳說中的重、黎、吳、回四人,是楚地的另一種傳說。這“祝融之四神”與上文的四木之神非一事,不能混為一談。
    降奠三天,按此字原形作“”,嚴一萍先生釋“降”,[4]是也,然此處當讀為“隆”,“降”、“隆”二字古書里每見通用之例;[5]出土文獻中也有“降”用為“癃”的例子,[6]所以“降”可通“隆”。《玉篇》:“隆,中央高也。”古代稱天勢曰“穹隆”,就是中央高起之意,後言“隆起”者是,此處當用為動詞,升高意。
    奠,定也。
    三天,諸家的解釋不一,下文還有“九天”之說,根據《呂氏春秋·有始》、《淮南子·天文》等書的記載,古人把天根據八方和中央分為九個區域,稱為“九野”,也稱“九天”,那麼“三天”則可能是指天有三重,或以為有“九重”(《楚辭·天問》:“圜則九重”),大概最早“三”、“九”都是表示多數,表示天有很多重(層),很高很厚的意思,未必就是實數的“三”或“九”,這裡就是指天。“隆奠三天”,就是把天隆高而定之。
    “天”後一字原為殘字,實為“絲”字,當讀“茲”,[7]《古書虛字集釋》:“‘茲’猶‘亦’也”,[8]文中言“絲(茲)思(使)”者,猶言“亦使”也。
    “”字,諸家說頗多,曩有“敷”、“捊”、“抱”、“保”、“縛”等釋讀,[9]近張崇禮先生釋讀為“拂”。[10]按:此字當是訓“擊也”之“捊”的本字,《集韻·平聲二·十虞》:“捊,擊也”,古字從“攴”,會擊打義。在《甲篇》中當讀為“摽”,《詩·摽有梅》:“摽有梅”,毛傳:“摽,落也”;《爾雅·釋詁》:“下、降、墜、摽、蘦,落也”,“摽”與“下”、“降”、“墜”等字義同,均下落義。《孟子·梁惠王上》:“塗有餓莩而不知發”,趙注:“餓死者曰莩。《詩》曰:‘莩有梅。’莩,零落也。”《孟子音義》曰:“莩,平表切,義同殍字。丁云:《韓詩》也。《詩》作摽,與莩同。”即《毛詩》作“摽”,《韓詩》作“莩”,也通“殍”,那麼“捊”亦從“孚”聲,自亦可讀為“摽”。
    同時也可知道,訓“擊”的“捊”很可能就是“摽”的假借字,“摽”也有“擊”義,《說文》、《廣雅·釋詁三》并云:“摽,擊也。”這個字亦從“攴”作,《廣韻·下平聲·胞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