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研究动态(2017年第1期)

http://www.newdu.com 2018-02-01 中国社会科学网 孔敬 参加讨论

     
    本期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研究动态主要涉及了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和发展策略,以及民族体育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内容。
    在旅游开发方面,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张位中、贵州财经大学工商学院胡北明在《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的IP认知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17年第4期)一文中,对资本方、资源方和旅游者对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IP的认知分别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基于三方认知的民族地区旅游IP模式。IP是英文单词的缩写,通常指代InternetProtocol(互联网协议)和IntellectualProperty(知识产权)两种含义。此处的IP为IntellectualProperty(知识产权)的概念。作者认为,旅游IP并非简单基于投资者的商业模式,也非简单基于政府和居民的知识产权,而是重构消费者、投资者和资源端之间平衡的一种模式,是将三者做更深层利益绑定与连接的纽带。旅游IP至少包含后端IP、中端IP和前端IP三个层面。所谓后端IP,是由资源方传承和创造的IP,也即民族文化遗产、体育赛事、节庆活动和民间创造等,它是IP创新源泉;中端IP即由资本方创新的IP,也即利用新技术、新理念等形成的新项目、活动或模式;前端IP即最终形成并被消费者认知的IP,它是IP的最终呈现形态。民族地区旅游IP的独特性包括传承性、原真性、创新性和引领性,民族地区旅游IP的构成更为复杂,任何一端的缺失都会导致旅游IP失真和偏离。这就是民族地区旅游IP的研究意义。本研究采用访谈与问卷结合的方法,于2016年针对雷山县政府部门和贵旅集团管理层进行深度访谈;选取西江苗寨、郎德上寨和乌东苗寨的居民和旅游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此调查基础上对企业、政府、居民和游客调研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概念认知上,只有政府和游客的认知具有一致性,都较为认可旅游IP代表“品牌形象”;在符号认知上,政府与居民的认知具有一致性,都认可旅游IP的符号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价值认知上,政府与居民的认知具有一致性,都认可旅游IP“保护当地传统文化”的价值;在具体事项认知上,政府与企业的认知具有一致性。除此之外,其他认知都存在较大的偏差。从分析结果来看,后端、中端和前端IP主体在旅游IP认知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和信息不对称,究其原因,核心症结在于各方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对接渠道。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企业+智库”为核心的开发模式,以企业为主体整合专业智库,分别对接政府、居民和旅游消费者。该模式中智库是各方信息交汇的核心枢纽,需要有能够与政府、企业、居民和旅游者对接的各种不同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在旅游发展策略方面,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孙琼在《面向草原旅游的蒙汉民族交错地带旅游发展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17年第4期)一文中,阐述了由于草原旅游对大众特殊的吸引力,蒙汉民族地区交错地带往往和其他草原地区一样大力发展草原旅游,但是由于蒙汉交错造成的文化融合、风俗改变及自然景观调整等因素,蒙汉民族交错地带传统意义上的草原旅游发展存在一些不利条件。结合旅游本质,依据当前草原旅游发展状况,本文提出了面向草原旅游的蒙汉民族交错地带旅游发展的策略创新,包括:(一)借势文化融合特色。文化融合是蒙汉民族交错地区的突出特点,这一特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草原文化的纯正性,不利于游客对纯粹草原文化的感知。因此对于蒙汉民族交错地区的草原旅游发展而言,需要转变思路,借势当地文化融合而形成的独特文化特色发展旅游业,通过文化定位重心的转移使当地草原旅游发展获得不一样的文化支撑,形成新的文化内涵,从而使当地草原旅游发展从文化纯粹问题的纠结中跳出来。(二)突出蒙汉文化比较体验。两种不同的文化体验是蒙汉民族交错地区的文化现状,也是当地草原旅游差异化开发的突破点,当地可以通过两种文化的比较体验设计不一样的草原旅游产品,使之和其他草原旅游区别开来。(三)注重草原特色景观保留。各种措施促使蒙汉民族交错地区草原景观的更好保护和保留,将为当地草原旅游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四)区别草原旅游产品开发。草原旅游是以草原生态系统为根本,以草原文化为支撑形成的旅游体系,不同地区的草原发育情况不同,以及草原文化的差异性等特点,草原旅游发展也形成了不同内涵。由此可见,虽然草原旅游的基本体系是一致的,但是各地的旅游产品开发并无定式,各地可以根据当地条件,根据不同的主体思想,设计不同的旅游产品。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邓春在《民族地区特色旅游经济发展策略研究——以陵水黎族自治县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17年第4期)一文中,分析了陵水黎族自治县发展特色旅游业的优势,包括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后发优势。提出了陵水黎族自治县特色旅游业的发展策略:(一)深挖民俗文化潜力,鉴于陵水的民俗文化缺乏推广,建议培育和成立陵水旅游文化产业集团,负责全县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和相关文化产品的开发,从更为专业的角度引领陵水文化事业的发展。(二)做大做强“珍珠海岸”品牌,为凸显陵水珍珠海岸品牌特质,应以旅游业为切入点,不断提升珍珠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度,开发针对珍珠的养生保健、观光探秘等主题项目,构筑完整的产业链。(三)借力先行试验区优惠政策和大三亚旅游圈的便利,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将在10年内成为中国最大的文化产业聚集区和世界一流的休闲度假胜地,拥有优美环境、国际品牌、开放政策、基础设施等诸多优势,黎安试验区应以国家和海南对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的优惠政策和相关规划为依据,深入探索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以会议会展、文化产业、游艇旅游等为主体,以中国最大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为目标,实现生态文化旅游协调发展和区域带动。规划建设的黎安国际会议会展基地还可借力大三亚旅游圈,实现区域联动发展。(四)科学规划,提升竞争力,应对陵水现有的优质旅游资源重新规划,使其发挥更大效用,提升陵水旅游的竞争力。应健全统一协调管理机制,实现区域综合价值的最大化。(五)强化政府对旅游业的主导与扶持,为使陵水旅游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政府应起主导和扶持作用,给予旅游业在组织、规划、政策、土地、资金和人才方面的强有力支持。
    在民族体育文化旅游方面,四川大学陈子超在《民族体育文化旅游形象的定位与思考》(《贵州民族研究》,2017年第4期)一文中,阐述了我国少数民族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尤其是体育文化旅游资源,而且这些资源是少数民族特有的。这些体育资源又有体育运动的属性,是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资源、人文资源、区位资源、自然资源、运动项目资源等优势的体现,是一种很有开发潜力的资源形式。开发民族地区的体育旅游,是当前少数民族体育与旅游的重要融合点。作者针对当前少数民族旅游形象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为出发点,对少数民族体育旅游项目形象进行分析,探讨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形象设计,提出基于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形象的设计,其应秉承创新思维,注重对形象内涵的深入发掘,一方面展现出较高的审美旨趣与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要注重同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实现有效的契合。这些形象的设计不仅有着民族的自身特征,并与设计者的个人感知相联系。设计者对民族的认同感和认知程度决定着设计的形象所表达的感知内涵,从形象设计所应把握的设计要素看,应体现出该民族独特的文化历史,同时藉此实现对特定民族文化场域的创设,因此在设计中,应注重开放体验式参与项目,注重对产品周边文化内涵的发掘,藉由发散思维开阔思路,还可以通过借助名人的感召力实现对体育旅游的整体拉动,提升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形象的市场影响力。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三峡大学体育学院谌凯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的投资问题研究》一文中,针对当前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旅游的开发投资存在着一些问题,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的投资问题进行研究。例如对传统体育投资少,投资方式单一,融资渠道单一,政府财政和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缺乏对外商和民间资本的引入,投资决策较为盲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当前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旅游开发的投资模式建议,包括: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制定各类支持传统体育开发投资的财税政策;投资决策应响应市场;走可持续发展的投资之路;投资有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项目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