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振中因资历老,能打硬仗,广东部队的各级将领都敬他三分。他与军长叶肇的关系更是亲如兄弟,因了这层特殊的关系,他的这个师在人员和武器装备的配置上,略优于其他部队。 伊东第一○一师团碰上了华振中第一六○师,他的好运道也就到头了。 东孤岭久攻不下,被逼无奈的伊东中将只得孤注一掷,打出了最后一张王牌。 伊东第一○一师团第一○一联队是该师团战斗力最强的一张王牌,联队长饭冢国五郎以凶狠、狡诈、作战勇猛、灵活著称,华中派遣军司令官畑俊六为此多次褒奖饭冢,并亲自赐予他“猛将”的称号。 饭冢国五郎,日本群马县人。1909年5月27日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二十一期步兵科;同年12月26日,被授予下士官军衔。1937年8月2日,晋升为步兵大佐;同年10月4日,任伊东第一○一师团第一○一联队联队长。 有道是“人怕出名猪怕壮”,饭冢国五郎一上阵,便有号称“笔部队”的日军战地记者相随。 笔者在这里顺便介绍一下日军的“笔部队”: “笔部队”是日军战地记者团的简称,它是日本大本营专门为侵华战争宣传需要而设立的。“笔部队”门类齐全,包括文字记者、摄影记者、新闻纪录片摄制组记者(因那时电视还没有发明出来)。“笔部队”如影随形地跟着部队一起行动,真实记录“大日本皇军”在中国土地上“浴血奋战的壮举”,以激励这些武士们奋不顾身地为天皇卖命,从而煽动更多的日本国民参军参战。 饭冢国五郎是日军的一员“猛将”,自然就受到“笔部队”的记者们的争相追捧。当时,日本《读卖新闻》记者须滕就带了一个由小悮行男、山中、樋口等四人组成的战地特讯组,扛着电影摄影机,寸步不离地跟着饭冢。饭冢一举一动的战地行踪,都摄入了须滕的镜头。 饭冢的形象确实上镜,很有点“猛将”的派头。饭冢不凡的外貌让战地特讯组的记者们喜出望外。 因为在烈日下连日苦战,饭冢晒得通身黝黑,眼睛里布满血丝,他浓密的络腮胡已连日不刮,蓬松虬曲地挂满脸上,显得相貌狰狞,活脱脱一个“猛张飞”形象。因为天气酷热,饭冢打着赤膊,露出上身发达的胸肌和双臂,头上又戴着一顶钢盔,样子显得异常的凶猛。 用今天的话说,饭冢的这副模样,确实很有视觉冲击力。敏锐的职业眼光告诉须滕,他们一行这次的运气特好,碰上了一条大鱼,一部具有轰动效应的重量级新闻纪录片,即将在他们的手中出炉。 为了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须滕在激战前对饭冢进行了战地采访。 饭冢面对镜头,一点也不露怯,这种场面他见得多了。饭冢今天的心情很好,他的正面是正开着机“吱吱”转动着的摄影机,他身后的背景是硝烟弥漫的东孤岭战场,面对须滕的提问,他侃侃而谈。 须滕问:“如果战争结束了,你打算干什么?” 饭冢回答说:“我爱好钓鱼,战争结束后,如果我还活着,我就安安静静地钓鱼度日。” 采访中,饭冢还告诉了须滕一件事: 他的第一○一联队前任联队长加纳治雄,去年在淞沪会战中战死,那次战斗打得极其残酷,当时第一○一师团损失惨重,整个师团伤亡9000人,占师团当时总人数的80%。那一仗,他的大多数部下都战死了,尽管那是个被称为“光荣战死”的年代,但国内仍有人非常憎恨加纳,一到夜晚,加纳在东京的家里,常有人往他的房间里扔石子。我不想让我的家人像加纳那样受到牵连,不得安宁。 饭冢还算是个实在人,面对着镜头,他没有唱高调,也没有说一些在这种场合应该说的豪言壮语,倒更像是有些诉苦的成分。 后来我在有关日方资料上看到,里面提到饭冢时,说他这个人实际为人不错,对朋友义气,在军校读书时还助人为乐,喜欢思索,还能写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