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2月初至次年4月初,应苏联对外文化协会之邀,茅盾、孔德沚夫妇在苏联考察游历,从而对该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有了切实的认识。 归国后,茅盾自觉充当了“文艺界的苏联问题专家”,应上海各学校机构与文化团体的约请,发表一系列关于苏联的公开演讲。1948年4月,茅盾在开明书店出版散文集《苏联见闻录》,作为中苏文协文艺丛书之一。该书所收文章是茅盾赴苏后一路所作,写完后陆续寄国内《时代日报》发表的。他晚年回忆:“这是我在离开上海之前对时代日报和叶以群许下的承诺——将访苏的沿途见闻,用日记和游记的形式随时写下来寄回国内,并且连题目都已确定,叫《苏联见闻录》。” 《苏联见闻录》印行时,根据党组织安排,茅盾已在香港从事进步文化活动。此时,茅盾觉得有必要向国内民众与读者全面介绍苏联的情形,遂开始撰写《杂谈苏联》,作为《苏联见闻录》的补充。1949年4月,《杂谈苏联》由上海致用书店推出初版本。对于该书创作缘起与过程,茅盾亦有回忆: 为了迎接新中国,我在四八年上半年除了继续写完《苏联见闻录》,又着手写《杂谈苏联》。我想:蒋介石政权20多年来的反苏联宣传,在一般人的脑海中蒙上了一层对苏联的阴影,总觉得苏联张着一张“铁幕”,其真相不可得知;即使是进步人士,有的也流露出不理解和神秘感…… 要全面介绍苏联,我的《苏联见闻录》就不够了。《苏联见闻录》只着重于文化艺术方面的介绍,其他方面,我虽然也零星地记了一点,也带回了一些材料,但距“全面”,相差尚远。幸而我得到一本英文版的1947年《苏维埃年历》,再参考了其他的苏联出版的英文书报,才使我大着胆子,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写了《杂谈苏联》。《杂谈苏联》共分四编58节。分别介绍了苏联政体、经济、文化教育和人民生活。这些文章,绝大部分未在报刊上发表,直接由致用书店在上海出版了单行本。 茅盾研究专家钟桂松认为:“这里,茅盾所记的是事实。当时《杂谈苏联》的大部分文章是直接结集出版的,但也有小部分是先发表的。”既然旨在向广大读者“全面介绍苏联”,为何不在香港报刊先行发表,反而大半年后才将书稿交付远在上海的书店出版?作为新文学的名作家,以茅盾的文坛影响力,其作品不乏发表渠道。更何况,1948年9月至12月,茅盾还曾主编香港《文汇报·文艺周刊》,何以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不利用呢? 最近,笔者查阅1948年香港《华侨日报》时,发现《杂谈苏联》曾在该报连载,终于解开了这一疑惑。 1948年6月9日、10日,《华侨日报》连续刊发启事,对连载茅盾《杂谈苏联》系列文章作了预告: 本报由本月十一日起,陆续刊载文学家茅盾先生近作《杂谈苏联》一文。茅盾先生去岁应邀赴苏联考察,归国后,曾出版《苏联见闻录》一书,对第二次大战以后苏联国内一般实情,作翔确之叙述,给予一般研究社会主义的苏联实情者以不少助力。兹篇乃茅盾先生继《苏联见闻录》后,论述苏联之文字,并特别循应本报请求,单独在本报发表。先此预告,敬希爱护本报读者注意,并向茅盾先生致其谢忱。 自6月11日起,该报刊登《杂谈苏联》,首篇是《保健事业(杂谈苏联之一)》,其后依次为《个人营业的医生及医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各取所值”与私有财产》《“房荒”问题的解决》《斯大林格勒的复兴》《RSFSR》《苏联的电影事业》《曾得斯大林奖的名导演》《莫斯科——过去,现在与未来》《莫斯科的大戏院,小戏院和艺术戏院》《乌克兰共和国》(按:均省略副标题)等,最后为《自由与平等(杂谈苏联之四十九)》。8月24日载毕,其中6月27日、30日和7月5日未登。基本每天一个话题,少数篇目因较长而分两或三次登完。 确定《杂谈苏联》曾在《华侨日报》刊载,至少有两方面意义。 第一,以茅盾为代表的左翼文人曾在战后的香港努力积极地开拓宣传据点。在中共领导下,左翼文人创办进步报刊、书店、出版社与教育机构等,以宣传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当时香港几家大报政治背景不尽相同,《香港时报》是国民党喉舌,《华商报》为共产党控制,《光明报》是民盟机关刊物,《文汇报》为民革所办,《大公报》《星岛日报》《华侨日报》不左不右。《华侨日报》以小市民、工商界为主要受众,“没有明显的政治立场,主要以香港的利益为出发点”。1947年编纂的《香港年鉴》数据显示,1946年该报销量达38000份,居全港之首,可见该报在当时的影响力。为争夺宣传阵地,拓展舆论渠道,扩大统一战线,左翼文化界注重对于《华侨日报》等当地媒介的渗透。即使如预告启事所言,是《华侨日报》主动向茅盾约稿,《杂谈苏联》能在《华侨日报》连载达两个多月,仍可视作左翼文人成功渗透的结果。 第二,《华侨日报》所载《杂谈苏联》当是该书初刊版。《杂谈苏联》结集成书时,“共分四编五十八节”,单篇的排列与在报纸上初刊时的顺序已经不同,不少单篇的题目还作了修改。在梳理茅盾著作的版本情况时,这些改动与变化均需注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