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三月、公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与元宵节、立夏、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和除夕并称“八节”。清明节的前一天为寒食节,寒食节与清明节始于周代,迄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一个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节日。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各地清明节习俗虽然不尽相同,但基本以扫墓祭祖、踏青郊游、寒食赐火为主题。中国从2008年起将清明节定为法定节假日。 时间:清明节是根据每年的春分点来计算,春分点过十五天便是清明节,一般在农历三月、公历4月5日左右。 主要流行地区: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及台湾,世界华人聚居地区。 主要参与人群: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 【关键词】祭祖、扫墓、踏青、寒食、介之推、插柳 关于清明的起源,传说甚多。一说始于汉高祖寻祖坟。相传汉高祖刘邦取得天下后,想回乡拜望父母的墓。却发现,由于连年战乱,墓地荒芜,已找不到父母的坟了。无奈之下,刘邦祈求上天指引,他从衣袖中取出一张纸撕成小碎片抛向空中,风儿把碎纸片吹到一座坟墓上。那正是刘邦父母的墓。从此,每年这天刘邦都要到父母坟上祭拜。民间百姓也效仿,每年此日祭拜祖先,并在当天用碎石压几张纸片在坟头,表示这坟墓有后人祭扫,这就是后来的清明节。关于清明起源的第二种说法是,清明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清明扫墓流传至民间,历代沿袭为俗。关于清明起源的第三种说法是,大禹治水成功后,百姓用“清明”二字庆贺水患消除,天下太平。 其实,想弄清清明节的来源和内涵,一定要从与清明相连的另一个节日说起——寒食节。 寒食节,顾名思义是指不动烟火只吃冷食。关于寒食节的由来有两个说法。一说纪念介之推。在春秋战国时代,晋国公子重耳政治失意、流亡国外时,有一个名叫介之推的大臣一直贴身跟随。介之推曾在重耳饥饿时,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给重耳充饥。历尽千难万险,重耳终于回国执政,即历史上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对共患难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之推。当晋文公记起这位昔日忠臣时,介之推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位于今山西省介休市)。为了逼介之推出山为官,晋文公竟下令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不见介之推出来。待火灭后,晋文公派人上山找介之推,才发现他与母亲已经被烧死了。为了纪念介之推,晋文公下令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每年的这一天全国上下禁忌烟火,只吃寒食。关于寒食节由来的另一种说法是,寒食节源于古代改季改火的习俗。远古时需要钻木取火,随着季节变化,古人用不同的树木钻火。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每年仲春末,新火未到,就要禁止生火,人们只有吃冷食。之后,才与介之推的传说相融合,形成寒食节。一开始,寒食节长达一个月。后来,出于健康考虑,寒食节逐渐缩短成七天,再缩成三天,最后改为一天,唐代之后便与清明节合二为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