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主要风俗有寒食赐火、扫墓、踏青郊游,以及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插柳、斗鸡、拔河等。随着岁月更替、社会变迁,有一些习俗已被淘汰,有一些流传至今,并被赋予了新的内容。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通常在这一天,家族成员会早早起床,相约踏青,来到郊外坟场,为先人坟墓培上新土,并将携带的酒、食、果品供祭于坟前,焚化香蜡纸钱,鸣放鞭炮,进行拜祭。有的还会折几枝嫩绿的枝条插在坟上,叩头行礼,再返回家中。 在台湾,由于地处热带,所以清明节有定在二月初二的,也有定在三月初三的,习俗与闽南相似。民众的扫墓,分为一般祭扫和修整祖墓两大类。一般祭扫,仪式简单且祭祀的东西不多。修整祖墓的祭礼就相当隆重了。供祭品包括各种蔬菜、水果、糕饼等。扫墓时,需在坟墓的四周献置“墓纸”(用五色纸剪成长方形),纸上压了小石头,另放一沓在墓碑上。培墓(修整祖墓)时,全家人要围着坟墓吃红蛋,将蛋壳撒在墓地上,以示生生不息。祭祖完毕还得祭拜土地公公,表达慰劳和感恩图报之意。如果这一年里家有喜事,扫墓时还要整修坟墓,并在墓前点燃红色油灯然后带回家中,以此招来喜气和吉祥。这些年,随着台湾骨灰塔增多,祭扫仪式也化繁为简。人们更习惯于把骨灰放入骨灰塔中,每到清明进行简单拜祭。 清明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既是节日又是节气。清明节,天气回暖,草长莺飞。于是,人们在完成祭祀活动后,还热衷于进行些户外活动,如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斗鸡子等。荡秋千是中国传统体育和游戏项目。秋千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讳而改名。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加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有趣有益,特别适合于女性和儿童,《红楼梦》中贾宝玉即有“秋千架上春衫薄”的名句。蹴鞠即踢球,球用皮革缝成,内用毛塞紧,踢的花样很多,类似踢毽子。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百姓所喜爱的活动。风筝又称纸鸢、纸鹞。相传始于晚唐五代,一个叫李邺的文人在纸鸢上拴了竹笛,微风吹动,嗡嗡有声如筝,遂名“风筝”。在有些地区,人们把风筝放上蓝天,然后剪断牵线,任其随风飞走,以此寓意祛病祈福。放风筝在如今已发展为一种竞技项目,山东潍坊风筝节最有名。 2009年清明节到来之际,人们怀着对革命烈士无比崇敬的心情,前往十二桥烈士陵园(位于四川成都)扫墓。 清明节正是柳树生长的时节,戴柳、插柳已成为清明节的一大象征。这个习俗的由来有三种流传很广的说法。第一种说法是为纪念宋代大词人柳永。柳永才华横溢但仕途不顺,最终在襄阳因贫困而亡。生前与他有所往来的歌妓,念其才华,集资将他安葬。每逢清明节,歌妓们还要到他坟前插柳枝纪念,之后就有了清明插柳的习俗。第二种说法是防病虫。清明节前后气温渐升,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希望通过插柳戴柳,避免虫疫。第三种说法是辟邪驱鬼。柳树俗有“鬼怖木”之称,所以,人们相信清明这天戴柳、插柳能祛邪气。 古时寒食节的传统佳食也保留在清明食俗中。这个季节有种野菜叫清明菜(一种蒿),纤维绵细,一口咬下去会有拔丝的现象,和面做成食物,保鲜时间较长,据说中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队伍就曾带着这种熟食行军。清明前后泉州人、厦门人吃的润饼(春饼),上海人吃的青团等等,做法大致相近。四川各地做清明饼,是将清明菜和面粉、辣椒等混合烤制而成,色香味极佳。贵州安顺屯堡一带做清明菜粑,是将清明菜和面粉混合,做成面皮,再包上春菜拌肉馅,或苏麻籽拌红糖、酸辣子炒肉臊等,用土砂锅在火上煎烤而成。各地清明节食物还有蛋糕、夹心饼、清明粽、清明粑、清明果等等。有的地区流行清明节吃鸡蛋的习俗,认为吃了鸡蛋,当年就会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