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马克垚:培养研究生的经验与教训

http://www.newdu.com 2018-02-27 世界古代史研究微信公众 newdu 参加讨论

    《历史教学》杂志要我写一篇文章,谈谈培养研究生的经验,这叫命题作文,但我感到实在写不好这个题目,心中不免惶恐。我教的是世界中古史,在我国是一个小学科。直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搞外字号学科的,包括外国经济、外国政治、外国历史、外国法律,甚至外国文学的,都因为长期闭关锁国,缺乏图书资料,去外国学习、和外国学者交流的机会很少,所以十分落后,和外国的差距较大。我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外国历史的,记得毕业后一进世界历史教研室,杨人楩先生就对我们说,在中国,你最多能搞点中西关系史。他老人家的话我一直铭记在心。不过当时是自己不能选择专业,只能硬着头皮搞下去。自己本身就是半瓶子醋,没有多少水平,后来奉命培养研究生,更感到力不从心。我教研室(世界古代史教研室,包括上古史和中古史)同仁起初招收硕士生时,相约每三年招收一次,这一班毕业后再招新的,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科冷僻,毕业后工作不易对口,另外也感到自己教学生的能力不强,自己尚且昏昏,何能使人昭昭。后来教学、科研都要计算工作量,我一次也只招一个学生。这样准备时间比较多一些,还可以对付。
    无论如何,自己也招收过一些研究生,他们也都合格毕业了。但检讨下来,我的培养经验不多,教训不少,经验与教训有时也不易区分,说出来请大家参考。
    我认为,要做研究生(这里就说博士研究生吧)的老师,不但要有学术方面的准备,更要有思想准备。思想准备可分两点,第一是要破除九斤老太思想,第二是要破除崇洋媚外思想。先说第一点。
    中国有两个传统,一个是尊敬老师,尊师重道,另一个是尊老敬老,这两个传统我认为是很好的。但事物总有两面性,它也有副作用,其显著的副作用之一就是使人感到老人、老师都比年轻人有学问,比年轻人强,“姜是老的辣”,“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在我国史学界,就是形成了大师不可逾越的思想,我们当学生时代的大师是三老,郭老(郭沫若)、范老(范文澜)、翦老(翦伯赞),他们的著作、主张,可以说都是对的。后来三老不行了,出现了王国维、陈寅恪、胡适诸老,这些老的气势,比前面的三老可大多了。许多人可以说对之顶礼膜拜,特别是陈寅恪,纷纷争着以当过其弟子为荣,他有弟子,还有再传弟子,三传弟子,闹得不亦乐乎。我认为,这些“老”都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做出过贡献,或者可以说是很大的贡献,但都有个时代的限度。在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他们是领先者,是先知先觉者;他们也都有其过人之处,或记忆力惊人,或理解力出众,但不能将之说得神乎其神。“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领亿万年的才人是没有的,领数百年的才人也十分难能可贵。
    关于崇洋媚外思想,在我们搞外国史的人这里也很突出。外国的大师就更多了,什么韦伯、皮朗、瓦勒斯坦、布罗代尔、麦克尼尔,可以说数不胜数。这些人也是值得尊敬的,他们确实也大都是开创一代新风,在世界史坛上发生重大影响、形成某种学派的人物。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但是也不能认为他们就是不能逾越的,只能学习,不能质疑,不能批评的。他们的学说有其优长,也有其不足之处。还有一个怪异之处的,是我国对西方汉学家的态度。现在的汉学家以美国的居多,他们的书被大量翻译过来,介绍者也都说他们是如何如何了不起,甚至一些二三流的汉学家也被吹的很高。但是介绍者多,对话者少,我国的中国史学者并不,或者很少和他们进行讨论。外国的汉学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其研究成果可能会提出一些供我们参考的观点,当然也不能以为他们有多么多么伟大。可是翻译过这么多的书,我们应该读一下、评论一下吧。也许我孤陋寡闻,见到的不多。使我奇怪的是,彭慕兰写了《大分流》,对中国历史上的资本主义发展提出了问题,和他讨论的是同为汉学家的黄宗智(当然他是华人),他们的讨论文章登在我国的《历史研究》上,我国的史学家却似乎没有怎么参加。
    由于社会崇老敬老,有些人自己当了老师以后,会不自觉地受到影响,觉得自己也就了不起,或者因为岁数长了几岁,也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就飘飘然起来,自以为也是大师了,起码也是“准大师”,当然比学生强,而且一代一代都不如我,不但现在学生不如我,将来他们也不能超过。我想,就拿博士生说,原则上他定然不如老师,应该向老师学习,但是不但他将来很可能超过你,就是现在也许在某一点上就比你强。他集中精力,三年、四年写一篇论文,他读的书,思考的问题,可能你这个老师也还没有读过、思考过。在这一点上他就比你强。应该知道,如果我们的学生都不如老师,那一代一代地发展下去,我们的学术势必倒退,如何还能进步呢。
    我不敢说自己培养研究生的思想准备十分充分,当老师的态度十分端正,不过我可以说,在培养学生时,在和年轻人讨论问题时,我是努力批判九斤老太思想的。
    我培养研究生时,首先要给他们上课,主要是两门课,一门是我自己研究的、熟悉的领域,“西欧封建经济研究”,这个课程内容比较宽泛,包括西欧封建时代的各种政治、经济结构,以及其发展变化等,这希望能对学生起一些引导作用。另外一门课是西欧中古史的史料学与史学史,这是学生进入研究领域的基础。史料学的介绍包括中古早期、中期和晚期的史料,只能举其荧荧大者;史学史课程我认为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者必须掌握你所研究领域内,前人做过什么工作,他们有什么样的看法、结论,这些看法和结论是如何得来的,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和有什么不足之处。外国史学流派纷呈,相互辩难、争论者众多,要让学生知道这些流派之所以产生的背景和原因,要和当时的整个社会思潮变化结合起来考虑。学生掌握了这些相关知识,就知道自己的研究应该从何处入手,不会重复别人的工作,也不会被别人的成果牵着鼻子走。但这门课很难讲授,许多史料我见都没有见过,也读不懂,只能根据别人写的史料学,综合取其有用者加以利用。史学史同样困难很大,各种史学流派观点错综复杂,它们如何形成与演变有时实难弄清楚,自己也没有将各种重要流派著作都阅读一过的能力,所以依然是从人家的史学史著作入手,选择自己需要的,从正反两面综合分析,得出一些看法,教给学生。这样的课程讲授可以说不怎么合格,但我可以充分自信地说,我没有以崇洋媚外的观点讲授这门课,而是教给学生对大师们要有一个批判的态度,不要叫他们吓倒。
    除了我自己上的课外,我也鼓励学生听一些其他老师的课,特别是中国史老师的专门课和外系老师的课。不过回想起来,我这方面的引导做得不够。我自己深知,学历史学,不能局限于历史,还必须有法律、经济、政治、社会诸学科的基本知识修养。这样才能有宽广的学术视野,对本学科的内容有深入了解,知道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哪里,也知道如何综合运用各门社会科学之相互关系,使我们的历史学研究深入发展。
    西欧由于历史的原因,其中古时期发达的学科是法学,历史学中诸制度史的论述,如政治、经济等,无不渗透有法学的基本概念。法学讲究定义明确,概念准确,在法庭上和别人辩难失败,就会输了官司。所以西欧史中法学的影响很大,没有法学基本知识,有时很难正确了解书中的内容。经济学更是研究历史应该有一定基础的辅助学科,不了解经济基础,其他诸上层建筑也不容易了解。西方经济学学派众多,古典经济学还比较容易一些,后来的如什么制度经济学、边际主义经济学等,需要有很多数学知识,文科学生学习就更不容易。我上大学时,是全盘苏化,教学计划完全以当时苏联的样板安排。各系的课程排得很满,基本没有时间学习一点其他系的课程,所以缺乏其他社会科学知识。后来进入封建社会史研究的领域时,感到需要这些方面的知识而努力补课,可是补课也不容易。法学的名词、概念弄懂就不易。经济学则我连初等数学都快忘记了,高等数学也学不会,所以这方面的补课也没有补上多少。
    我在课堂上,倒是让学生知道研究历史懂得其他社会科学,如法学、经济学等的重要,也简单地介绍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可是没有让同学更自觉地向其他相关系的老师学习,到那里听课、进修,或者规定应该有一定学分等,这是自己做得不够的地方。
    社会本来是一个整体,将其分门别类进行研究,有其好处,但也带来一些问题,那就是难免机械地割裂其内容,不能辩证地看问题。而且学科越发展,就越发现和其他学科有关系,例如历史学中有经济学的内容,原来历史学只注意其政治方面,经济的内容偶然出现,也不引起大注意。经济学发展了,历史中的经济内容就需要深入研究,历史学就和经济学结合紧密,所以现在大力提倡跨学科研究。需要注意的是,从文科说,我认为,跨学科不是说你将两个学科放在一起,成立一个什么跨学科中心、研究所之类,就算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了。人缺乏跨学科的知识,这个学科还是跨不过去的,并不能产生跨学科的研究成果。这就是我前面说的,要让学生掌握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必要性之所在。
    我还有一个做得不够之处,就是没有带学生一起读一些经典史料。我知道中国史的先生们有一门课,就是和学生一起读史料,如取《史记》中某些篇,让他们仔细阅读、分析,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抠,这样有助于学生的分析批判能力。由此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也很想做这方面的尝试。但是我自知此乃力所不逮,就放弃了。比如,有名的萨利克法典,是法兰克的基本史料。苏联学者对之做过十分专门的研究,从它的版本考证起,内容则一个字、词,都有那么多的不同解释,必须了解这些不同解释之由来,然后与之商榷,再做出自己的解释。我只查到这一法典的部分英译,还有全部的俄译,如何可能从二手研究原始史料呢。
    研究外国古代史,必须学习外国的古代语言、文字,如埃及学应该学习象形文字,亚述学应该学习楔形文字,西欧中古史则应该读懂拉丁文。我让学生向有关学者(校外或系外)学习拉丁文,但时间不多,他们也只能入门,知其皮毛,再靠自己努力加强、深入。学习外国历史,外语之重要,是应该十分强调的,但当时限于条件,强调得不够。现在我们教研室的外语教学条件可好多了,专门开设古希腊语、拉丁语的教师,就有好几个,可以开出不同程度的这些语言课。有关教师带着学生读原始经典史料,已经成为正式的课程。这样就十分利于培养学生的古代外语水平。我教研室彭小瑜教授,还联合其他系、所,设立了“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专业,从本科生开始,让学生加强外语学习,然后让他们直接攻读研究生,以利于中国的外国史人才培养。
    培养研究生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培养他的问题意识。教学要启发式,不要注入式,这已经是老生常谈了。我自己在上课中,或者与学生的讨论中,还能够注意向他们提出问题,而不要老是自己回答问题。给本科生上课时,我的口头禅是“这个问题搞不清楚”,将许多史学上的问题或者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摆给学生,让他们思考。所以多年后老学生返校时,还和我开玩笑,说起当年的“搞不清楚”先生。我自己写的一篇论文,《资本主义起源理论问题的检讨》,有人说全部都是问题,是对各种理论问题的分析与批评。我经常说起提出问题的重要性,要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说提出正确的问题,就是问题解决的一大半。如果根本没有问题,或者老是提出不正确的问题,那就必须找出其发生的原因,帮助学生纠正。中国古代学者说过,“一物不知,以为深耻”,精神是可嘉的。但是哪里有无所不知的人呢。必须认识到任何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不要老是想充当问题回答者,而是要充当问题提出者。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第一步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宽厚的学术环境,让他们自己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研究生应该自己给自己找寻研究的题目,我不给学生出题目,只给他们参考书目,让他们读一些书,自己定下题目,再和我商量。学生要主动学习,不要被动学习,让学生顺着自己的兴趣、志愿发展。有一个学生,他想写的论文我认为有难度,但他愿意尝试,就让他顺着自己的思路尝试一下,后来他确实感到此路不通,于是再做调整,看似费了些时间,但我认为却使学生摸索出自己的治学经验,很有好处。还有一个学生,要写一个妇女问题的论文,我对妇女史可以说没有任何知识,说我指导不了,但学生愿意坚持,我就同意她做这个题目。我的指导只能从一般方法上去做。但学生很有毅力,仍然能够完成论文,质量也不错。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一个办法就是让学生以比较的方法观察、思考问题。我没有专门研究过什么“比较史学”,只是以朴素的、直观的方法运用比较的方法。因为对于外国史,我们固然是“他者”,有情况不了解的缺点,但是更有从“他者”的角度看问题的优点。我们思考的问题,外国学者可能想不到。这也就是和汉学家看中国问题,其角度和我们不一样,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同样的道理。比较当然可以是直接的,例如我写过《罗马与汉代奴隶制比较研究》一文,指出双方的奴隶制各有特点,但也有其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对破除欧洲特殊论还是有一定说服力的;但也可以做隐性的比较,我的学生写的论文,大都是直接写西欧的,但是我希望他们能够以中国的情况为参照系,思考为什么他们是这样,而中国不是这样,问题于是就出来了。我的比较方法,被别人称之为求同法,因为我依然相信,历史的发展千差万别,各国家、民族的发展各具特点,但其基本规律,应该有其统一性。就是东方主义者主张东方要学习西方,才能达到西方的水平和状况,那同样是主张东、西方有其统一性的。“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二者永远不同”的看法,现在大概没有人再坚持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有个因材施教的问题。人的禀赋不同,才能各异,学习的方法也不尽相同。记得我在上大学时,学期末必有考试,考试时必然要记住老师教过的内容,我们那时盛行背笔记的工作。我是将笔记看得很快,必须看个七八遍才能记住。我的一个同学却说,只要给他足够的时间,让他能看一遍笔记,就绝对可以考得很好。简单的一个记忆力,两人就有如此大的不同,其他涉及理解、逻辑能力等,那各人的差别可能就更大了。所以教师应该注意考查学生学习能力的短长,发挥他的优点,帮助他克服缺点,就能使他较快地成长。我的两个学生,一个是外语很好,所以读过大量的书,史料十分丰富,但是历史学思维比较差,写出的文章有点平铺直叙,缺乏深度;另外一个是读书比较少,但很善于思考,可以提出许多问题,并且根据简单的史料就做出结论,不过因为根据不够,也有论点难以成立的毛病。对前面的学生,应该启发他学会思考,训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后面的学生,则要他勤奋读书,不要匆忙做结论。两人都纠正了自己的缺点,特别是前面的学生加强了自己的理论思考能力,逻辑归纳能力,在本学科的研究中做出许多成绩。
    现在流行的说法,是中国学生不善于思考,只会死记硬背,所以我们培养不出大家;欧美的学校,主要是指美国的学校,学生学的如何活,都善于独立思考,培养出了好些人才,得过多少诺贝尔奖等等。现在我们的教育,学习美国蔚然成风,一提就是斯坦福如何,哈佛如何如何,唯洋人标准是从。我没有研究过教育,更没有在国外长期学习过,但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可以提点不同意见。欧美的高等学校有长处,我们应该吸取,不过不要忘记,必须适合中国的国情,生搬硬套一定行不通。现在是什么小班课、导师制、自由转系;对教师则有什么tenure-track(非升即走),更有某某名校教师提职称,必须外国同行投票通过。我还没有听说美国的教师,退而言之,美国的汉学家提职称,要中国同行投票的事。难道这是国际化吗?
    我们当学生的时代,确实有顺口溜,“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互相对笔记,怕记错),考试背笔记,考完丢笔记”。那时教学手段落后,许多课缺乏教科书、参考书,只能老师讲、学生听。但那时也绝不是完全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现在教学手段已大为改观,教师上课各有妙招,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一般说来,他们都会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的方法,介绍他们以学科前沿知识,让学生研读原始史料,学会从史料中发现问题,并且以中国情况为参照系,考虑问题。所以培养的学生独立研究能力都很强,怎么说不如人家呢。
    说中国没有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许多人已经说过不要迷信诺贝尔,何况我们现在也有了诺贝尔奖得主。大家知道,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研究出的牛胰岛素,也是应该得诺贝尔奖的,不过因为政治原因没有得。说我们大学培养不出大师,也不对。我认为,起码我们自己培养出两个大师,一个就是陈景润,一个就是王选。他们没有留过洋,没有师从过什么外国的诺贝尔奖得主。再进一步说,我认为,大学是培养不出大师的,只能培养中师,甚至小师。成为大师有许多条件,是要大学毕业后自己努力争取、奋斗得来的。有的大师不需要大学培养,爱因斯坦,没有人说他毕业的大学如何,他却是大师,大约无人敢反对。人的才智很是不同,确实有人自学就能成为大师,有的培养半天也成不了大师。我不是“天才教育论”者,我只是说不要迷信外国。不宜妄自尊大,也不宜妄自菲薄。愿与观点相同诸君共勉。
    培养学生还有一个应该注意的地方,就是注意发挥集体的力量。你是导师,当然你应该主要负责培养学生,可是一个人的知识总是不如几个人的多,所以发挥集体教学力量也是重要的。例如我教学生时教研室有开题论证的环节,学生将自己的论文题目、主要内容、史料情况等,向教研室同仁做报告,大家与之共同讨论,这样不仅导师帮助学生考虑,许多老师一起帮助他考虑,论文可以进一步写好。这是一个很好的环节。其他的环节还有中期考试,预答辩等,都应该好好利用,使之发挥作用。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培养研究生的体验。拉杂谈来,不成系统。使我欣慰的是,我这个导师不怎么样,既不是严师,更不是名师,但我的学生却十分优秀,他们早已超过我。他们大部分仍然从事中古史的教学、研究工作,现在大都掌握两三门现代外语,一两门古代语言,能深入史料,分析研究,写出文章,出席各种相关国际会议,与外国同行相互讨论、辩论。他们完全达到和国外同行相对等的水平,在国际史坛上崭露头角。当然还应该争取超过他们,提出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建立我们自己的学派,这是我们下一步的奋斗目标。我所以写此短文的目的,也就是将这一情况介绍给大家,用实际例子批驳九斤老太思想。
    作者简介:马克垚,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封建社会发展比较研究、中西封建社会发展比较研究。
    本文转载自《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7年第9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