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张岂之,出生于1927年,江苏南通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史家、教育家,西北大学名誉校长、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哲学史和文化素质教育研究。近日,《张岂之教授论学书信选》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刊行,该书以书信的方式展现了张岂之教授与研究生之间的学术探讨,是他多年来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经验的生动反映。本文选取张岂之教授写给其学生方光华、张茂泽的几封信件,以飨读者。 /致方光华/ 【第一封(方光华,现为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市副市长,时在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学位论文题目为《论佛学对中国本体学说的发展》)】 方光华同志: 我客居北师大,除办学校事外,还读了你写的硕士论文提要《论佛学对中国本体学说的发展》,总的印象是:你读了不少有关方面的书,对有关佛典也有所涉猎,并且作了一些思考。这个题目是很好的,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再思考: 1.究竟什么是中国的本体学说?中国早期本体论的归纳是否贴切?与欧洲希腊比较起来,中国早期本体论究竟有什么特色?在希腊,柏拉图提出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之对立,而认为理念世界是真实的,是本原,这是最完整的欧洲哲学上的本体说。中国早期儒学中的三位代表人物,孔子基本上没有本体学说,荀子亦不足;孟子亦不完整,如果说有个始端,那可称之为“道德本体”说。儒家本体之完整学说见于《中庸》一书。《中庸》所论的本体,乃是道德本体。如果说早期儒学有本体学说的话,名之曰“道德本体论”比较合适,但这需要论证;而论证的环节还相当复杂。你写的第一个题目是不成熟的,需重新改写,而且要深入发掘《中庸》一书的本体观。 2.中国玄学在本体学说上有贡献,它明确提出本体即“玄”,即“道”。它把道家《老子》、儒家《周易》的本体学说发展了,将它们结合起来提高了。玄学本体论区别于早期儒家的本体论,可称之为“自然本体论”。这需要论证。 3.佛学对中国哲学本体学说有很大贡献,这个贡献是逐步深化的。空宗对道家“自然本体论”有所批评,对儒家道德本体论持否定态度。空宗的贡献在于论证了本体的抽象性、包容性,向理论化的本体论迈进了一步。这一点你提纲中写得不够,也不足,缺少分析。 4.法性宗的贡献更大,它不同于“道德本体论”,不同于“自然本体论”,它论证本体的抽象性和包容性,认为最大最高的抽象和包容就是心性。这种本体已具备与《中庸》相接的若干因素(环节),可称之为“心性本体论”。它影响了宋明理学。理学在本体论的论证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理论思维资料。你的提纲对“心性本体论”的基本要点勾勒不足,需加强;对一些佛典的释义,有些未从本体论角度讲,则要校正。 5.法相宗对中国本体学说的贡献在于融合。就是“道德本体”说、“自然本体”说与“心性本体”说之融合,可称之为“融合本体论”。如何融合,在哪些环节上融合;融合所形成的特色等等,你提纲中缺少论证。王夫之本体论实际是“融合本体论”的代表。这一部分你还要继续研究。 6.中国近代本体学说,只写熊十力先生一家可能不够,近代的本体论,有代表性的有这么几家: ①“心性本体论”,梁漱溟、贺麟先生为代表,今台湾也有学者。 ②朱子“理学本体论”,冯友兰“贞元六书”…… ③熊十力先生“本心本体论”(可以这么称)。 ④“理念世界本体论”,陈康先生为代表。陈先生是柏拉图研究专家。 所有这些本体论都有缺点,都有哲学上难以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谈本体,而谈世界的本原、本质,谈世界的变化发展,对社会对自然均强调实践,但很难称之为“实践本体论”。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一个总结。 从你整个提纲来看,你读了不少书,特别是佛学书,这是好的,但逻辑归纳与理论思维有不足,原因是你对西方哲学,对数理逻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还要再下功夫。 我希望你根据我上面所谈的思路,对你的提纲进行修改,逐步写成初稿。你先想一想。提纲稿,我返校时带回。 这封信请你给麻天祥、赵瑞民同志一阅。 祝好 张岂之 1989.12.14 于北师大专家楼一楼 【第二封(方光华当时留所工作,正在对《论佛学对中国本体学说的发展》进行补充完善,该书稿后题名为《中国古代本体思想史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光华: 《佛学与中国本体论思想史稿》,如果改得更好一些,是很有意义的。现在我大体翻阅后的印象是: 1.对西方本体论的说明似乎还不足。西方哲学的本体论有她的特点,需要提炼出来。关于中国的本体论,需要查一下,特别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是否有这样的词或具有相同意义的词?或者中国近现代学者对此有无解释?而且应有对西方本体论与中国本体论异同的比较。我觉得《绪论》对上述问题的讨论还不是很清晰。 2.中国早期本体论的阐述,缺少一个东西,就是“社会”。中国哲学是这样,不是那样,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中国古代思维路径是如此,不是如彼?在“社会”上是否会有一些新说?中国早期本体论是否与巫术有些关系? 3.秦汉文化思潮及其本体论架构,问题似乎比较多。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本体论,没有说明其思想渊源。无论怎么说,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论和原始社会的巫术可能有关。五行说与巫术也有关系。关于董仲舒的论述过于一般。秦汉本体论学说的理论特点与社会作用的讨论深度也不够。 4.第三章:玄、佛学与秦汉本体论的解体。这一章在分别叙述玄学、佛学的某些内容的时候,如何集中到“本体论”上,最好作些联结、加工,不忘主题。 5.第四章很重要。这一章同样有一个不足,就是从思想史角度来叙述,还是没有紧扣到本体论上来。佛教各个宗派本体论的异同,似乎缺少说明。 6.佛学与儒学的本体论如何融合?也缺少说明。是否忽略了一些重要的思想家? 7.宋明理学从佛学的本体论中吸取了什么?似缺少明确的分析说明。 8.船山哲学,是儒、道、佛的全面总结,在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上都有严密的理论体系。 9.近代只写熊十力先生,不够,冯友兰先生对本体论有他自己的贡献。还有金岳霖先生。《熊十力全集》刚出版,可参看武汉大学郭齐勇他们编的。 总之,全稿宜紧紧围绕本体论来写,有些地方需进行理论概括,叙述到一定时候必须概括。 客人太多,就写到这里。 张岂之 2001.9.5 【第三封(方光华时在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学位论文题目为《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论》)】 光华: 关于近代学术史(史学卷)及你的博士论文事,昨天信中已谈过。 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百余年间中国近代学术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学术精神的反思与学术主体意识的确立、学术革命口号的提出与新史学的初步建设,以及三种典型学术体系的形成这样三个阶段,你从这个角度去写,是可以的。 另外,论文基本框架分史学哲学论、史学方法论、史学成果论三个部分,也是可行的。请按谈的内容去丰富、补充。 学术史不同于思想史,亦不同于文化史。我的浅见是:一部学术史,需包含学术思想与学术成果的价值判断这两个主要的方面,缺一不可。学术史绝对不是政治史,虽然一定时期的政治对于那个时代的学术产生影响,但是政治毕竟不同于学术,二者不能划等号。而且学术史不能淹没于政治史之中。但是在学术史中又需要从客观上说明政治对于学术的影响。学术思想包含对于学术的看法,学术的地位与作用,学术的方法论等等。从观点到方法形成一个整体,才能称得上学术思想,或学术理论;在史学范围内,称之为“历史哲学”亦未尝不可。除此,尚需有学术成果,而且要对这些成果进行分析解剖,阐明它们在学术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博士论文需突出写好一章,即马克思主义史学与近代史学的联系与创新。如果能在“联系”(继承性)上作出令人信服的论证,则是一大劳绩。因为若干年来人们只是强调马克思主义史学与近代史学的“本质区别”,仿佛马克思主义史学是凭空产生的。“联系”需要加以论证,需要作出“证据十足”的说明。最后还需指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把近代史学中若干优秀的方面丢弃的现象,也是有的。但这是不对的。 张岂之 1992.9.4 【第四封】 光华: 关于论文的第三编《史学成果论:近代关于中外历史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我又看了一遍,用铅笔作了记号。总的印象是:这一编还要作些修改。 1.关于先秦史、秦汉史……的研究,提了不少书名,材料是丰富的。但是,这些著作的出现,在学术史上占有什么地位,有什么意义,有些地方写得还不是很清楚,也就是说,分析尚有不足,有点“书目提要”的味道。从“书目提要”走向“史学学术史”,需要加强分析,特别是理论分析。没有“理论分析”,就书说书,那只是“提要”。这方面是否还要再作些修改、提高? 2.有些有时代意义的作品(史学论著),不可能不受时代的影响,而“写作缘起”如何著述,如何论述?这个问题似乎需要再想一想。 3.有些书目在不同的地方不止一次地提到,如魏源的《海国图志》等。如何避免重复?需要考虑。 4.叙述上似乎平铺直叙较多,缺少重点。例如第443页关于学术史著作,提到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正好叙述他对于“学术史”的看法,似乎缺少,短短一段即告结束,就转到太炎《訄书》上去了。而《訄书》的划时代意义尚未点出来。为何作《訄书》?太炎先生自己有说明。这不完全是学术著作,这和太炎的反清革命思想有关。 总之,在“学术史”书稿中如何处理“成果”,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对于主要“成果”的论述要“全”,不要有遗漏,这基本上做到了。除“全”之外,还要有重点,对重点加强分析,这一点似乎没有完全做到。“全”与“重”结合得好,就可以避免“书目提要”之缺陷。 张岂之 1993.2.18 /致张茂泽/ 【第一封(张茂泽,现为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时在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为《贺麟学术思想述论》)】 茂泽同志: 你的来信收到了。 关于逻辑方面的书,不一定读很多,读多了反而无用。读一两本形式逻辑方面的书是需要的。逻辑思维的训练,主要要读西方哲学史原著,最好是中、英文对照来读,比如斯宾诺莎的《伦理学》(Ethics),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笛卡儿(Descartes)《第一哲学沉思集》等。逻辑思维的训练,还要靠自己读书时有意识地注意这个问题。数理逻辑,没有机会学那就算了。 毛泽东写的关于军事的著作,特别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逻辑严密,可以细读。 总之,逻辑思维的训练要靠平时多加注意,而不在于读逻辑教科书。逻辑教科书往往写得呆板、公式化,很难引起人们兴趣。 我于今年1月10日从北京返回西安以后,基本上闭户不出,集中时间和精力修改一部书稿,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已定稿(即《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春节期间来客不断,也得适应。从3月起,我要关门坐在家中写作,要做我自己的工作。 此祝 进步 张岂之 1994.2.13 【第二封】 茂泽同志: 你3月12日来函已收到。我同意你的意见,博士论文题目改为《贺麟先生的学术及其思想》,材料不难找。要写出贺先生学术思想的发展,请你开始这个课题的搜集资料工作。在北大读书时,我曾选读贺先生课程,得益不少。我指导你写这个题目,对我也比较方便。 学术的事大,个人生活的事小,你能排除纷扰,安心向学,这很好。情绪调整好以后,全力搞学术研究,你肯定会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你寒假期间从四川给我的信,先后都已收到。 此祝 进步 张岂之 1995.3.17 【第三封(张茂泽时为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正在进行张先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课题部分内容的研究)】 茂泽: 《冯友兰改造宋明理学述评》,从总体上看,是写得不错的,而且有新意,文字也清通。文章稍有不足是对于冯先生方法论的论述,究竟受西方哪些学派的影响?这一点,如果可能,希望能做一些补充。此文的结语(P59),我觉得也是公允的。 《金岳霖逻辑哲学述评》,是用了力气的,但和胡伟希教授关于新实在论的分析相比,又差了一些,可否参考胡著,再作些补充?但是需要加注,说明有哪些论点是出自胡氏的书。分析哲学在中国现代影响如何?这一篇如何再增加一些关于对金先生思想有影响的西方哲学(含方法论)的内容,这篇论文是一篇很好的论文。P114关于金氏的总结性评论是好的、公正的。 《贺麟文化哲学述评》,这一篇也不错。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中,真正将西方哲学(若干流派的方法论)与中国哲学(主要是理学与阳明学方法论)结合起来,形成有系统的文化哲学理论者,当属哲学史家贺麟先生。贺先生是最早提出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学人之一,而且他不仅在理论上这么做,在研究实践上也这么做了。贺先生文化哲学,在现有的稿子基础上尚可作一些补充:1.方法论;2.生平写得不够,请补;3.贺先生对斯宾诺莎深有研究,曾译斯氏《致知篇》,这方面内容也可以说一说;4.贺先生在中、西学融合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尚需作进一步研究。 综述上论,冯先生述评,毋须大动,适当补充一点(见前论即可);金先生述评,参照胡伟希教授专著,再适当补充;关于贺先生述评,可以适当多补充一些。 再加上小方的一篇《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研究述评》,共四篇,也有二十多万字,近三十万字,可以形成一本较有特色的书。 另,请小谢写一篇:西方分析哲学和现象学述评,作为附录。(2万—3万字) 关于王国维、陈寅恪,研究者甚多,成果也甚多,可以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小方所写关于外庐先生,展开写,对王、陈可以适当多提一些。 此书定稿时间在今年的8月,8月底送出版社。 张岂之 2003.2.18 陈战峰、夏绍熙编《张岂之教授论学书信选》,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11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