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镇江 刘丽文 瓷器是在制陶工艺长期发展的基础上诞生的。人们在制陶过程中发现陶器质地粗糙、吸水率大、较易破碎等缺点,便在制陶原料、烧窑技术方面加以改进,在商朝时期成功烧制出青釉原始瓷。由于这种瓷器器型不规整、胎壁厚薄不匀,釉面呈色不稳定,处于瓷器的初级阶段,因此称它为青釉原始瓷。 1984年镇江丹阳导士公社留干大队出土一件春秋青釉原始瓷棘刺纹鼎(图1),口径15.5、腹径16.5、高7厘米。侈口,束颈,圜底,底置三短实足。腹内有轮制的螺旋纹,腹外部为棘刺纹,并贴塑3条扉棱。内外施釉,釉青中泛黄。棘刺是以尖状工具剔刺成密集的细而短的芒刺样的纹饰,多饰于器物的腹部。在浙江省德清县火烧山原始瓷窑址中也出土有青釉原始瓷棘刺纹鼎(图2),其剔刻方法与此件相同。 火烧山原始瓷窑址位于浙江省德清县武康镇龙山村,是一处西周末期至春秋时期烧造原始青釉瓷的古窑遗址。产品主要有碗、盘、罐、水盂、钵、盖等,也有仿青铜礼器的卣、鼎、簋等。 棘刺纹在青铜器上也有出现,如镇江丹阳司徒青铜器窖藏出土一件春秋青铜棘刺纹尊(图3),为侈口、扁鼓腹、高圈足,颈、足饰密集的锯齿纹、几何纹,腹饰带有纤细而密集的青铜芒刺的棘刺纹,颈腹足间界以圈点纹。青铜器上棘刺纹的纹饰结构来自交连纹或方格纹,其线条似蛇虫体躯,每一小方格内有一横线与一直线作地纹,并伸出两枚短刺,因方格本身较密集,故称为“棘刺纹”。青釉原始瓷上的棘刺纹,呈“S”形,均为剔刻,“S”形剔刻方法是从“S”中间向两头分别剔刻,两头积成小泥点,形成较为密集的短刺。原始青釉瓷上的棘刺纹比青铜器上的棘刺纹简单得多,因其是在受到此种纹饰的启发之下,进行简化而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镇江位于长江下游南岸,自古以来就是长江下游重要的交通枢纽。早在新石器时期,浙江的良渚文化就进入宁镇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周春秋时期镇江水路交通发达,著名的丹徒水道在春秋时就已存在。镇江出土的原始青釉瓷数量多、质量精,一直以来对它的产地都没有定论,通过对浙江德清火烧山窑址所出土的青釉原始瓷的比较,认为其产地来自于浙江宁绍地区、德清等地。浙江省宁绍地区的原始瓷窑大部分分布于曹娥江中游两岸山脚下,德清窑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西部,借助交通条件,从水道载运而来,担负了吴越两地文化交流的历史重任,促进了镇江经济文化的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