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学 > 书评文萃 >

[黄建兴]中国民间宗教的近当代转型——《救劫:当代济度宗教的田野研究》述评

http://www.newdu.com 2018-03-09 未知 黄建兴 参加讨论

    由于历史与意识形态的原因,世人对中国民间宗教(教派)一直存在着刻板的印象,“反动会道门”、“秘密结社”、“封建迷信”已然成为了它们的“代名词”。国内学界相关民间宗教的研究除了政治上的批判之外,大多被局限于历史学范畴的客观陈述及宝卷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其代表作为马西沙与韩秉方的《中国民间宗教史》。[1]二人在此领域的成就至今仍然无人超越。国外学界的研究路径则相对多样,民间宗教成为汉学家观察中国文化与社会的切入点,期间出现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如杨庆堃(C.K. Yang)[2]、焦大卫(David Jordan)与欧大年(DanielOvermyer)[3]、丁荷生(Dean Kenneth)[4]、宗树人(David A. Palmer)[5]、志贺市子[6]等学者都有相关的论著。这些作品代表了中国民间宗教研究范式的转移,研究方法从历史学和宗教学拓展至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内容从历史延伸至当代,其中亦不乏新理论和新观点的呈现,但是他们对于近当代民间宗教的研究多为区域和个案探讨,或是散见于中国宗教中的简述,也即中国近当代民间宗教研究至今仍然缺乏一部宏观的综合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当代宗教研究室主任陈进国先生的新书《救劫:当代济度宗教的田野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大胆地挑战了这一缺憾,无疑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救劫:当代济度宗教的田野研究》(以下简称为《济度宗教》)一书的思路清晰,全书包括“导论”与“余论”在内共七章。“导论”对该书的主要概念、理论、观点和方法作了概览性的梳理。作者创新性地提出了“济度宗教”的概念,用来统括近世以来那些借助“应世救劫”为中心母题进行创教演教的各类教派宗教运动。(页33)“应世救劫”是近世中国及其周边地区道(教)门的内在精神气质,亦是其持续存在的动力结构。各地的道(教)门明显具有“泛家族主义”的特征,既宣扬至上神创世的神话,又具有“统摄主义”的色彩,主张三教合一或者实质上的四教合一(儒释道巫);既崇拜教派创世的至上神,又膜拜区域性的救世神明和教派“卡理斯玛”(箭垛式权威)型的领袖;既注重个体德性与灵性的修行(修内果),又强调社会集体的救世(立外功)使命。在此基础上,作者还借助“宗教本土运动”理论深入地分析了济度宗教生成的社会背景,借助“宗教内卷化”理论,精彩讨论了济度宗教的传播限度和发展前景。
    主体五个章节分别为五个不同的个案,详细描述了五个不同区域的教派,包括闽西客家罗祖教、闽东儒教道坛、香港金兰观、台湾一贯道和南洋空道教。每个章节的论述并非平铺直叙,而是各有侧重点,分别从济度宗教与地域崇拜、济度宗教与神启权威、济度宗教与神道设教(修行实践)、济度宗教与位育教育、济度宗教与区域网络不同的面向着手,这实为“导论”的延伸,进一步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近当代济度宗教之所以能够不断生成和发展的内外因素,同时也展现了不同时空和社会文化背景下济度宗教的多元面貌,及它们在近当代的生存实况、发展困境及未来发展趋势。“余论”强调了济度宗教的文化价值和文明意义:“重思济度宗教运动,也是重思历史中国何以持续,重思中国文明何以持续”。而将济度宗教作为态度和方法,则有助于我们还原济度宗教的真实面貌,从而实现去“神话化”和“污名化”的可能,并进而反思中国宗教谱系自身内在的发生机制、运行逻辑和发展模式。
    深刻的理论分析及长时段、宽幅度的民族志深描清楚地展示了一幅精彩而逼真的近当代济度宗教运动图景,有效地化解了我们长期累积的对于济度宗教的“刻板印象”。
    从其发生学上看,近当代各地轰轰烈烈、影响深远的济度宗教运动实质上是民间宗教徒在面对民族殖民危机的一场救亡图存、保存民族传统宗教文化的运动。从这一点上看,济度宗教是进步的,而非反动的。
    从其创教机制上看,各地济度宗教的“统摄主义”、主张三教或四教合一的传统虽然有弱化其教典教义神圣性的一面,但是也使得其能够兼容并蓄,成为各教信仰的“拼盘”,甚至吸收和模仿外来基督教的组织形式和传教模式。即便如神秘性的“神灵附体”和“扶鸾降神”的教派神启机制也同样具有创造性,使其能够适时地引进新的教义思想。济度宗教的创教机制可以是传统的,但是教派的内容却是不断更新的,“旧瓶装新酒”,这的确是“立足于传统根基上的返本开新”。(页92)从这一点上看,济度宗教是一个开放的的系统,而非封闭的旧式教派。
    从其传播方式上看,各地济度宗教具有灵活多样、与时俱进和因地制宜的传教策略。空道教之所以能够在晚清和民国年间在南洋广泛传播,构建其信仰的区域网络,与它针对当地时弊而开展的“戒烟(鸦片)治病”运动是分不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济度宗教在中国大陆的传播被阻,但它却能够远渡重洋,在台湾及东南亚社会“开花结果”,实现跨境、跨国的传播,这与济度宗教“以商弘道”“以道化商”的新式发展机制是息息相关的。从这一点上看,济度宗教不是一个停滞不前的保守派,而是一个不断革新、开放进取的、具有社会担当意识和时代精神的新式教派。
    从其修行传统上看,济度宗教既保存传统的“静坐无为法”(空道教)修练方式,也发展新式的修行方式,如香港金兰观的“保健”“修身”和“修真”课程,一贯道的进修班学制和人格位育之道。这些修行方式不仅有利于信徒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他们德性和灵性的培养。然而更为重要的是,济度宗教延续了中国古老的“神道设教”传统,其“存神过化”的修行既重视个体的精神性关怀,也具有深深的济世情怀,意在创建一个内在与外在秩序和谐的“善世”。济度宗教在社会上公开推行新式教育、设立医院、开展慈善活动等公益事业,这些无疑都具有社会整合和教化的功能。从这一点上看,济度宗教又不是消极出世的,而是积极入世的、具有现代性的教派团体。
    济度宗教本是中国近当代社会因应时局而产生的宗教组织团体,如果硬要说它的“反叛性”品格和“封建迷信”的落后属性,那么只在于济度宗教“救世”的野心、传统的创世神话、旧式的组织形式和修行方式,以及间或被某些政治和利益团体所利用而被卷入到社会政治运动的漩涡之中。由此看来,我们对于民间宗教的刻板印象来自于强势话语的灌输,《济度宗教》一书成功地顛覆了我们以往对于民间宗教片面认识和“想当然”。
    马西沙与韩秉方曾为历史上的民间宗教“正名”,陈进国通过在各地的田野研究为近当代的济度宗教“正名”。作为一名宗教人类学者,他不仅深入调查研究济度宗教,而且关心济度宗教在近当代的生存和发展前景。借用美国人类学家亚历山大·戈登威泽(Alexander Coldenweise)的“内卷化”理论,他创造发展出了“宗教内卷化”(Religious Involution)理论,从济度宗教的教典教义、仪轨实践、神明体系、组织形态、社会功能、宗教传播剖析了济度宗教的传播限度和发展困境,并指出了新兴济度宗教要向制度化宗教转型发展的方向。站在民间济度宗教的立场,为其发声、“献计献策”,这是一名宗教人类学者的社会担当和使命,本书也因此具有了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济度宗教》也不乏学术价值和意义。书中作者所提出的研究理论、所采取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不仅有利于我们深入认识近当代济度宗教运动的实质与变迁,而且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宗教,甚至是中国社会和历史文化也无不具有启发意义。
    在探讨济度宗教与宗教本土运动的关系时,作者指出它是中国当代本土(复兴)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以‘道门’、‘教门’自称的济度宗教团体,是一种以复兴或传承传统文化为主导、以‘应世救劫’中心母题为创教共相、并努力适应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本土运动。同时这场济度宗教也是中国宗教谱系主动谋求‘近代化’转型并自觉开展中西宗教对话的新尝试。当代中国及周边地区复兴的济度宗教,仍然是这场本土运动的存续和发展。”(页121)这一观点不仅是对近当代各类济度宗教运动性质的深刻洞察,更是将其置于中国近当代社会转型的宏观叙事当中。
    在这一理论视角下,这场原本为人所忽视的济度宗教运动即刻突显出了它那非凡的社会文化意义,使得其能与近代著名的“新文化运动”“人间佛教运动”相提并论。不同的是,“新文化运动”是以外来文化为主导的理性型本土运动,“人间佛教运动”是以传统文化为主导的灵性型本土运动,而各类济度宗教(包括同善社、一贯道、德教会、真空教等)是以传统文化为主导的、兼具理性与灵性的混合型本土运动。济度宗教的这一属性使它天然地被赋予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晚清民间的大陆济度宗教在面对列强入侵和外来基督教的挑战时,发出了“保国”“保教”和“保种”的呐喊。台湾一贯道在战后日本文化殖民下,提出“去日本化”“复兴中华文化”的口号,得到了台湾民众的强有力支持,获得了快速的发展。香港道堂运动在面对异质文明与资本主义文化时,有着强烈的“正统化”诉求。东南亚各国的济度宗教战后的复兴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应对当地政府对华人少数族群的种族歧视和文化同化,济度宗教在东南亚起到凝聚华人群体、保存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
    规模浩大的本土宗教运动影响深远,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中国民间宗教的近当代转型。济度宗教对于历史上的教派既有传承亦有创新,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又是一场中国宗教内部的自我革新运动,在教派思想、组织形式、修炼方法、传播方式等上都有所体现。各地济度宗教在其形成之初多带有较强的佛道巫色彩。民间刻经和灵媒是闽西客家罗祖教复兴的强有力动力之一;闽东儒教道坛兴起之初依靠的是当地道(仙)师的治病救劫和神启权威;香港金兰观与台湾和东南亚一贯道的基础是民间扶鸾降神的道坛;南洋空道教在其形成之初的信仰基调也偏向佛道色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