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3月,安徽省考古工作者在皖南屯溪市西郊发掘两座西周晚期墓葬。当时该地正在修建飞机场,挖掘到两处相邻近的大土堆,露出了文物,出土了一大批青铜器、陶瓷器以及少量的玉石件和漆皮残迹等,共计102件。其中青铜器很丰富,计20余件,可是就在这批出土的青铜器中,有一件却难住了考古专家——因为他们还“不能把它的用途肯定下来”,连名称也叫不出。叫什么呢?由于这件青铜器最大特征是有五根柱,底座满饰云纹,所以考古工作者根据器型和花纹,取名叫“云纹五柱器”,现收藏在安徽博物院—— ■北京 李彦君 安徽博物院珍藏一件国宝级青铜器,时代属于西周,名字定为“云纹五柱器”(图1),是依器型定名,为1959年3月,安徽省考古工作者在皖南屯溪市西郊发掘两座西周晚期墓葬出土。由于这件文物是首次发现,器物又无铭文,文献也不见记载,因此难倒了考古工作者。甚至名称、功能难以定义。 云纹五柱器构造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五个并列矗立的圆柱,铸在好似屋脊的短柱基上,柱高16.5厘米,长短粗细相同,距离互等。下部是空腹方座。方座纵横21.5×20厘米,圆角方形,四壁微鼓,四壁和柱基都铸双勾云纹,纹饰光洁,锈蚀不多。整个器物通高31厘米,重5.25公斤。这件形制奇异、纹饰常见的独特器物,为其他地方所未见,成为全国“独一无二”。 为了弄清其庐山真面目,安徽的考古专家还专门进京向当时的考古权威郭沫若求教,结果,考古学大家郭沫若端详了半天,苦思了半天,也没能搞懂那到底是什么器物。虽然不认识,但总得给它取个名字吧,叫什么呢?由于这件青铜器最大特征是有五根柱,底座满饰云纹,所以考古工作者根据器型和花纹,取名叫“云纹五柱器”。如今,已过去59年了,专家们一直没有放弃对于这件2700年前的青铜文物的研究和探讨,虽各有说法,却一直难有定论。 各种猜测有之,有认为乐器的,有认为是器座的,有认为是工具的,但皆令人难以信服。今从事多年收藏,鉴定和古文字研究中,得出结论——此器为敬奉神灵祈求人口兴旺、多子多福的“祈子器”,其根据如下: 一、甲骨文中的“子”字有两种,一是儿童的象形字,这个大家多了解,二是以青铜器的这种祈子器作为象形字。《甲骨文字典》中有非常形象的图形,见图2、3。 文中上部实为五柱青铜器的象形,下部为支架。器型中的“X”形为表示青铜器花纹,这在表示青铜器的文字中为常见符号,如“酉”“尊”等。又据《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对“子”字的两种字形解释皆为象形字,上面五柱或多柱解释为儿童头发,但此解释并不影响对安徽馆藏五柱器的“祈子器”的命名。实际形象更生动,但金文中的“子”字形象为典型青铜器形式,并有纹饰象形,而西周以来的另一种“子”字形象以青铜器“祈子器”的形象为摹本。(见图4) 二、青铜器铭字中不乏“子”字的这种符号出现,此乃是青铜器“祈子器”的最直接反映,如:著名的“利簋”记载武王克商经过,其中铭文中的“甲子”的“子”字非常形象。(见图4) 此字形亦被《金文字典》所载:(见图5) 这种青铜器象形的“子”字,在周代青铜中出现并不详见,如西周一个方鼎中同样有这种“子”字,下部稍有变形。(见图6) 周代“宋周锺”铭文中的“子”字等也是这种青铜象形“子”字。(见图7) 上述青铜器金文的“子”字皆载入《金文字典》(见图5) 三、《金文字典》除上述“青铜器祈子器”的象形字外,其中“子”字的字形与甲骨文的“子”字有异曲同工之妙:皆有两种象形字出现。(见图2、图5)这绝非偶然,这些青铜器的象形“子”字除下部支架外,图形皆与安徽出土五柱器相同。更有意义的是,《金文字典》中“孳”字的字体中又现“子”字的青铜象形!而且惟妙惟肖,这印证了“子”字确实为两种象形字的真实现象:一为婴儿形象,二为青铜器“祈子器”形象。而且十分形象、生动。(见图8) 从甲骨文得知,五柱形文字是在“一柱”式文字多加笔画形成,意喻“多子”之意,其青铜器铸造此种形式也有“多子、人口繁盛”之意。大家应知道,目前甲骨文发现主要是商代晚期,此期青铜器已十分发达,金文铭文十分流行,以青铜器型为象形字在当时也很流行,推测此种“祈子器”商代已有之,流行于周代,这种青铜象形文字“子”字也是这期间发现为多。东周以后,这种“子”字极少见到,此亦为重要佐证之一。 古代农耕社会,部落、国家之间战争不绝,人口多少是反映国家、部落实力强盛与否的标志,因此,古代社会、家庭非常重视人口增加,以增加国力。祈求人口兴旺,繁殖力强,多子多福乃为古代社会之根本需要,此状况一直延续至十九世纪末,才被一些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的当代社会所改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