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溧阳 黄诚 说起磨制石器,最常见的当属石锛与石斧(钺)了,作为由旧石器时代砍砸器演化而来的生产工具,石锛与石斧(钺)的出现,为原始先民进行砍伐斫削等生产活动提供了诸多便利,但关于其如何具体操作使用,却是长久以来一直为人们所不解,直到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出土文物的不断丰富,这些文物的原有真实面貌才逐渐清晰起来。 石锛以及部分石斧是不带孔的,在这类不带孔的石器上都能发现相类似的特点,即它们或是顶端明显小于、狭于器身或是在其一端特意做出“肩”或“段”,似乎这些设计都是为了制造出一个“榫头”效果,故有推测这类石器的应该是以榫卯结构安装于木质手柄上使用的。但亦有学者推测先民可能利用开叉的树枝或鹿角,将石锛“榫头”夹紧绑缚,采用捆扎绑缚的方法固定石锛。由于这些文物距今年代过于久远,其木质把柄一般很难保存下来,故究竟是采用榫卯固定还是捆扎固定,都一直难以找到具体的实物加以证明。 1978年5月在江苏溧阳古沙河道良渚文化遗存中出土于了一件带有木质手柄的石锛(图1),该石锛为有段石锛,正面呈长方形,断面近方形,背面上部有段,石器通体磨制光滑,棱角齐整。出土时石锛的段正好卡在木柄的卯口,以完好的榫卯结构安装在木柄上。该木柄稍微向下弯曲,头部粗大握手处较细,石锛长15、宽2.8厘米,木柄长29、最宽处5.5厘米,这件罕见的带柄石锛目前作为国家一级文物收藏于溧阳博物馆。1975年、1977年亦是于同一地点分别出土了结构相类似的带木柄石锛(斧)。 此外,2007年在浙江余杭南湖的良渚文化遗址中也出土了带柄石锛,在遗址中共出土两件,其中一件保存基本完好,该石锛长约20厘米,木柄长约50厘米;另一件石锛与木柄分离,但木柄上有卯口,插进石锛,二者正好匹配。包括苏南浙北在内整个良渚文化区域都有相同结构的带柄石锛(斧)出土,这为石锛的按柄方式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证据,榫卯结构的石锛(斧)安柄方法在当时确实是广泛存在的。 与无孔的石锛(斧)相比,带孔的石斧(钺)其装柄方式图像或实物资料较为丰富,且从其中位于顶部附近的穿孔也可以较为容易推测出,这类石器的装柄方式可能是在插嵌的同时用皮绳类材质绑缚使用的。除了装柄方式有差异外,石斧(钺)往往会在柄的底端安镦,起到了保护石斧(钺)木柄的作用。如1978年在河南省汝州市(原临汝县)出土的鹳鱼石斧纹彩陶缸上彩绘的便是一件手柄底部按镦的石斧(图2)。此外除了在手柄底部按镦外,原始先民还会在其顶部安装其他装饰,使石斧(钺)装柄之后显得更为庄重,更具有仪式感。如浙江余杭反山墓地中出土有带有玉镦及玉冠饰的成套玉钺(图3),江苏金坛三星村遗址中出土了一套带有牙质钺镦及骨质钺饰的石钺(图4)。这类玉石类斧钺往往都是在高等级墓葬中出土,可以说这种装饰精美的斧钺在当时已经不仅仅是用作砍斫的工具,更是方国部落中权力与地位的象征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