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地域 >

走进关中书院

http://www.newdu.com 2018-03-26 中国社会科学网 陆航 王昭福 参加讨论

冬日的清晨,记者驱车穿过西安古城墙南门,右手边是一座突兀而起、古韵十足的高大牌楼,牌楼上方是“书院门”三个金灿灿的颜体大字,两旁写有“碑林藏国宝,书院育人杰”的对联熠熠生辉。步入书院门,青石铺砌的街道两旁是清一色的仿古建筑,销售笔墨纸砚的店铺林立。理学大师冯从吾的石像矗立在繁华街道的北侧,而关中书院便在石像背后。
    做好人行善事
    关中书院的创建,源于明朝理学大师冯从吾。西北大学中国思想研究所副所长谢阳举告诉记者,冯从吾,号少墟,长安冯家村人,出身士大夫家庭。他生活在明朝中后期,平生致力于读书、讲学、著书。他将北宋张载开创的“关学”发扬光大,成为一代理学大师。
    “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著名书院之一,西北四大书院之冠。明万历二十年(1592),陕西著名学者、御史冯从吾罢官归里后,与友人萧辉之、周淑远等在宝庆寺讲学多年。弟子日众,而寺院狭小。万历三十七年十月,陕西布政使汪可受、按察使李天麟、参政熊应占、闵洪学及副使陈宁、段猷显等,另择宝庆寺之东小悉园处创建关中书院,由冯从吾主持院事并亲任主讲。时人评其曰:出则真御史,直声震天下;退则名大儒,书怀一瓣香。
    关中书院环境优美,布局规整,整体建筑为四合院形制。中心讲堂为允执堂,取《尚书·大禹谟》中“允执厥中”之意,即坚持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允执堂左右为住屋各四间,东西号房各六间。冯从吾的《关中书院记》记载:堂前“方塘半亩,竖亭于中,砌石为桥……掘井及泉,引水注塘”,堂后“假山一座,三峰耸翠,宛然一小华岳”,院中还植有槐、松、柏、梅等各种名木。书院大门始南向,后因环境嘈杂而改为西向。院内幽寂清雅,假山、池、亭、桥、阁、井、泉等,风景秀丽,一时“松风明月,鸟语花香,令人有春风舞雩之意”。
    冯从吾写过一副对联: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他讲学的目的就是教人做好人、存好心、行好事。冯从吾在关中书院讲学时,始终坚持德教为先的原则,提出“讲学即讲德”,制定《书院会约》,规定了各种礼仪,着力于培养“粹然之养,卓越之识,特然之节”的真人品。他说,学者须是有一介不苟的节操,才得有万仞壁立的气象。他力倡“困而能学”、“学而能行”的习行学风,认为知识能运用于实践,才是真学问。他以学射为例,阐述学行结合的道理,说“学射者不操弓矢而谈射,非惟不能射,其所谈未必当”。关中书院很快名动四方,四川、甘肃、河南、湖北等地的学子皆负笈前来就学。每逢冯从吾开讲,“环而听者,常过千人,坛台之盛,旷绝千古”,一时从学者竟达五千多人。
    天启六年(1626),魏忠贤下令禁毁全国各地书院,关中书院也在劫难逃。冯从吾以绝食相抗争,终因年迈体弱,次年便饮恨而卒。崇祯元年(1628),魏忠贤被诛,关中书院得以重建,冯门弟子继掌其学,继续推行“德教为先”、“务戒空谈”的教学思想。
    数度重修薪火相传
    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程旭介绍,清康熙三年(1664),兵部尚书贾汉复巡视陕西时,见关中书院颓坏不堪,于是命人重修关中书院,并将书院大门改为南向,且建石牌坊一座,上书“关中书院”四个大字。在允执堂后面又建精一堂,左右胁堂及两厢各五间。“精一”取《尚书·大禹谟》中“惟精惟一”句,意思是只有精心专一,才能领悟大道的奥妙,才能秉持中庸之道。重修后的关中书院规模空前,由此奠定了现今关中书院的面貌。
    康熙十二年,陕西总督鄂善复修关中书院,并延请名儒李颙主持院事。李颙执教书院时,立下“讲学”的宗旨,要求学生“实修实证”,达到“开物成务、康济群生”。李颙登台讲学之初,一时“德绅名贤、进士举贡、文学子衿之众,环阶席而视听者几千人”,是关中书院自冯从吾讲学之后的再度复兴。
    乾隆三十六年(1771),学者毕沅任陕西巡抚,念及移风易俗,教化为先,于是下令重新修建关中书院,并延请江宁进士戴祖启来书院主持院务。毕沅还在全省选拔一批“潜心向学者”进入关中书院学习。没过几年,在关中乡试和会试中考的学子大半都来自关中书院,一时称为盛事。此后嘉道年间,关中书院皆有增修。咸丰以后,战乱连年不断,关中书院再度衰落。至光绪初年,陕西巡抚冯誉骥重修关中书院,恢复了书院的教学功能。
    光绪二十九年(1903),适应新学发展的需要,关中书院易名为“陕西师范学堂”,牛兆濂、邵力子、李小修等学者曾在此执教。至此,关中书院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而关学精神变成了一种情怀,沉积在陕西关中文人志士的血脉之中。
    关学宗风一脉相承
    关学反对坐而论道、空谈理论,主张身体力行、学以致用,其学风敦厚朴实。西北大学原校长、教授、陕西省西安市副市长方光华告诉记者,敦本尚实、笃行践履的关学宗风,几百年来一脉相承,实践着张横渠先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济世情怀。在关中书院绵延数百年的办学历史中,人才辈出。例如,清末关学大儒刘古愚,同治进士、刑部尚书赵舒翘,光绪进士、书画家宋伯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等。
    辛亥革命时期,更名为陕西师范学堂的关中书院有多名学子参加了反清运动。1912年,陕西师范学堂又更名为“陕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改称“陕西省立西安师范学校”。20世纪30年代,邓颖超、彭德怀在此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如今,书院一侧的墙壁上仍立有“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全国总部遗址”的标牌,正是那段烽火岁月的历史见证。
    1985年,“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在关中书院校址又重新挂牌成立。2009年,西安师范学校被并入西安文理学院,成为该学院的书院校区,“关中书院”的名称依然保留。
    作为中国古代传道、授业、解惑场所的书院,自唐迄清,相沿不断。明清时期,西安书院众多,如鲁斋书院、正学书院、关中书院、养正书院、崇化书院等,其中,关中书院历时最久、影响最大,在全国颇负盛名。西安文理学院副院长耿占军告诉记者,陕西书院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经世致用为办学方针,这是从宋代张载创立关学以来,陕西学者一贯坚持的优良学风。以关中书院“德教为先”和张载等人“学贵于用”为代表的教学思想,体现了陕西士子崇真尚简、“戒空谈、敦实行”的精神指向。清初学者顾炎武对陕西人忠厚直爽的性格倍加赞赏: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清议,实他邦所少。传统书院教育改革家刘古愚,把“求实矫虚”作为书院教育的基本方针,凡书院所学一切内容都务求其实用,在教育目的上,把爱国、救世放在首位。刘古愚的教育思想和改革实践,对陕西乃至全国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徜徉关中书院,400年前的书院气息扑面而来。朝阳映古城,学子的朗朗读书声不时从一扇扇朱红色的大门里传出,穿过回廊上的醒钟亭、暮鼓亭,回荡在书院上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刻在关中书院大殿门柱上的对联,正是几百年来关中书院学子修身济世的真实写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