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百科 > 文化名家 >

1961:沈从文等八作家的江西行

http://www.newdu.com 2018-03-26 中华读书报 廖太燕 参加讨论


    1961年底,受江西省领导邵式平之邀,中国作协安排沈从文、阮章竞、华山、周钢鸣、蔡天心、江帆、戈壁舟、安旗八人至赣参观、休养和创作。这些作家来自不同的单位:沈从文任职于中国历史博物馆;阮章竞时为《诗刊》副主编;蔡天心是全国作协沈阳分会副主席,与江帆为夫妇;戈壁舟时任四川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安旗是其夫人;周钢鸣为全国作协广州分会副主席兼党组书记;华山乃新华总社记者。
    同年12月13日,《江西日报》作了报道:“最近中国作家协会组织了一批作家来我省参观访问和创作。沈从文、阮章竞、华山、周钢鸣、蔡天心、江帆、戈壁舟、安旗八人,已于11月29日到达南昌市。到南昌市后先后参观访问了八一起义纪念馆、江西省博物馆、青云谱八大山人纪念馆,沈从文、周钢鸣等五人还到庐山游览了名胜,访问了庐山垦殖场海会园艺场。作家们于近日前往革命摇篮井冈山,瞻仰革命遗址,访问老根据地人民,有的同志计划在井冈山较长期生活,创作反映井冈山斗争的作品。作家们在井冈山定居后,还将去红色故都瑞金、大茅山、景德镇等地参观访问。作家们在南昌市期间,拜访了我省党政负责同志和老干部作家,会见了在市的本省业余作者。中国作家协会江西分会分别召开了小说散文、诗歌座谈会,交谈了有关创作上的一些问题,对到会的我省业余作者有很大的鼓舞和帮助。”它笼统地记述了这次活动,《阮章竞评传》等著作也有所提及,惜过于简略。而从沈从文的书信可以获得更丰富的信息,他最早在1961年11月20日致兄长沈云麓信中谈及江西之旅:“到那边大致将到各处参观一些日子,再住下来,可能即在毛主席住过的茨坪附近,闻医疗设备甚好,房子分一小栋一小栋,有人还带家眷同去,将住二三年。”经简单梳理,他们的行程大致如下:1961年11月29日,从北京,或他处抵达南昌。12月4日,攀庐山,游了含鄱口、白鹿洞等景点;12月7日,返回南昌。12月9日,在中苏友谊馆与江西当地作家座谈。12月15日,赴井冈山,参观了多处革命景致,参加了山区建设四周年庆祝会和青年干部下乡四周年晚会。12月29日,返回南昌。1962年1月15日,前往瑞金,参观了沙洲坝及其周边的纪念馆舍。1月20日,赴赣州,游了通天岩、八境台等胜迹;1月27日,返回南昌。2月底,各自回归原工作岗位。他们有时统一行动,有时分批活动,阮章竞当时带上了六岁的儿子,而在活动后期,张兆和也到南昌与沈从文会合,相偕游览了景德镇和大茅山。
    在这群作家中,沈从文的心境是最复杂的,因为他已远离文坛十多年,同行诸人对他也不了解,他感慨过:“同行多各省文联负责人,也不知道我写过什么作品。还有人住北京,且搞艺术,便不知道我写了本《龙凤艺术》,谈的许多事正是他感兴趣的。内中只有华山认为《萧萧》《三三》写得真好!”逐渐熟悉后,众人处得甚为融洽,据沈回忆:“和阮章竞,戈壁舟夫妇,华山,蔡天心夫妇等相熟,也极得益,他们都是从延安来的,多能画,爱诗,喜谈天,会玩。”他意兴盎然地为每位同行者题写了赠诗,《阮章竞评传》也记述了阮、沈二人的投契,以及从此缔结的文缘,“阮章竞跟沈从文自此有过一段平淡如水的君子之交。阮章竞得到沈从文赠送的十封古宣纸,珍惜异常,每次都准备很久才肯落笔在这些宝贵的纸上,却由于太过紧张,多数都画不成功。他们的交往,大概源于对彼此艺术志趣的认同。”
    1962年2月,江西剧协和江西作协联合召开了座谈会,邀请沈从文等对赣剧《西域行》《西厢记》进行座谈,这两个剧均由剧作家,时江西省文化局局长石凌鹤主持完成,公演以来收获掌声无数。与会作家知无不言,陈述了各自的意见,如沈从文说:
    我一向对地方音乐很感兴趣,看了赣剧《西域行》和《西厢记》之后,觉得唱得好,做得好,剧本写的又好。尤其像《西域行》这样的历史剧,作者能够既结合了历史,又照顾了现实,虽然是用戏剧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同样是富有现实教育意义的。我就先说这么几句起个头。
    在座谈者谈了改进意见后,他又补充道:“《西域行》的服装就不动了,以免更动太大。剧中的两个舞蹈场面可以动一动。龟兹乐全用鼓,《西域行》中的舞蹈,改用龟兹乐比较好些。舞台装置方面,如家具等怎样改良,我可以多提一点具体意见,最好是搞美术的同志亲来交谈一次,更具体些。白鞬支的帐篷可以改动一下,屏风颜色不要用黄的。女巫不要太丑化了,这里牵涉到民族政策问题。不要把兄弟民族扮成怪模怪样的。”确实,沈从文对这两个剧认同度极高,并赋有诗《观〈西域行〉》。同年5月,江西省赣剧团进京演出,他又专门写成《谈谈赣剧的〈西厢记〉和〈西域行〉》,再次剖露自己的观赏体验和感悟。
    阮章竞认为弋阳腔很美,有昆曲的味道,却更通俗,更富地方色彩。《西厢记》《西域行》都是好戏,前者对莺莺的表现是成功的,演员演得好,把缠缠绵绵、悲悲切切的情境充分体现出来了,但道具,如桌子、椅子等过于现代,因此美术人员应该多看点古代图案、文物,增加些历史知识;后者塑造了班超、第五伦、马皇后和班昭等丰富的人物形象,但斗争的激烈程度表现不够。历史剧不必过多拘束于历史真实,可以处理得大胆浪漫一点。其他作家也表达了看法,如蔡天心认为,《西厢记》没有为了表现红娘而削弱莺莺,这种处理回归了原本,它精细地塑造了莺莺的形象,把张生也写得很美,突出了其高尚的情操;前半部分写得很细,后面比较松散、不紧凑。《西域行》二线并行,主题明确,表演和唱腔均美,但整个戏只有男主角,无女主角,削弱了吸引力,报幕人也与整个戏不协调。周钢鸣认为,赣剧中的青阳腔和弋阳腔比昆曲好听,词句美,能够将人物的思想感情细致地表达出来。就这两部戏而言,《西域行》比《西厢记》好,前者是新剧作,达到了“古为今用”的目的,对班超性格、品格的把握非常有分寸,对其对手的塑造也未脸谱化;后者则在改编时难免受到原著的限制。他提出应该在舞台装置上作些改进,唱词变得通俗一点,多采用群众性的语汇。华山认为,《西域行》唱得好,人物形象塑造也成功,恢复了班超的历史本真面貌,班昭也被演绎得合情合理,但白鞬支的性格没有发展,不太丰满。整个戏写得细,略有些烦琐,前奏曲稍长了些,文辞过“文”,可以适当俗化,有些情节略微拖沓,可以删除。江帆认为,赣剧在音乐唱腔上给人以美的享受,《西厢记》可以更简练些,将上下本合成一本,一些枝蔓细节必须割爱,《西域行》证明了在不违背历史精神前提下作者有权进行创作,历史剧可以写得更浪漫。
    这些作家在江西兴致颇高,创作了不少古体诗,沈从文称赞过同行者的诗才,“戈壁舟夫妇,阮章竞同志是专行大手笔。钢鸣同志下笔成章,每遇参观留题从不落人后,可称‘周快手’。华山同志也长才蕴玉,内多光彩。天心、江帆两位,也正拟写大文章。”他们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通过诗的语言,形象化地表现出来,其中有几位作家在《江西日报》刊发了诗作,如蔡天心《诗五首》于1962年1月10日登出:
    一、赣东行
    赣东一路花如雪,红土青松照眼明。茅棚处处升薪火,辽阔江天万里晴。
    二、参观八一起义纪念馆登楼望南昌
    西山云雾绕江城,南浦青青万树春。晓日方晖红旗舞,百花洲上雨初晴。
    三、谒大井毛主席故居井岗巍巍峙碧空,常青断壁几经冬。茅火石刀何足惧,千山万壑杜鹃红。四、下庐山访海会寺怪石嵯峨弄奇峰,淡烟疏雨半桥亭。人来海寺钟声远,雾罩云山一片松。
    五、访庐山垦殖场海会园艺场
    路回清溪别有天,烟波浩渺笼前川。茅棚已自成村落,枯木逢春建果园。(注见下文)
    戏谑翁姑传笑语,耕植男女闹声喧。
    何必迷津问渔夫,垦殖新场胜桃源。
    注:海会园艺场的旧址旧称寡妇里,解放前因患血吸虫病,全村只剩下四户人家,共五口人。天地荒芜,蒿草丛生。至一九五七年干部上山下乡,在这里开辟园艺场,种植了几千柱苹果树、桃树、梨树,几年来皆已成林结果了。现该村已根除血吸虫病,有一百一十户,六百多口人。据云春日桃梨花开,风景极美。
    江西之行引发了沈从文的古体诗创作欲,自称“把四十年前向萧选老、文颐真学的作旧诗一套老本钱拿出来,不知不觉也就写了廿来首旧体诗”,在花甲之年开始了频繁而密集的古诗写作,并以“白头学作诗,温旧实歌今”自嘲。1962年1月17日,《江西日报》刊出其组诗《井冈诗草》:
    资生篇
    赞江西生产建设成就,兼及山川景物之雄秀壮美。由史起兴,共成三章,计五百四十字。
    一、史镜
    周公陈王业,深明国事艰,劝民勤稼穑,植根八百年。(用尚书无逸篇)
    齐地本贫薄,资生尊尚父,渔盐创富基,生民知所处。管仲相齐桓,黎庶乐农桑,锦纨衣天下,齐国独富强。(用史记齐世家,管晏列传,范子计然篇)
    荆楚及吴越,东南蛮野民,地利发金锡,生产骤跃增。丹漆曜五彩,华美证文明。术艺齐繁荣,始生楚灵均。(用史记楚世家,吴越世家,及长沙、信阳发掘报告,屈贾列传)
    尚农明法律,商鞅计虑深。农兵相合一,天下属嬴秦。奢泰失检约,酷罚苦民生,揭竿起陈吴,长城由内崩。(用史记秦本纪,贾谊过秦论,贾山至言)
    历览前史册,得民实首务。四民勤本业,百工各有序。人民作主人,国基必永固。
    二、建设新山村(干部下放四周年)
    井冈天下胜,佳名久著闻。天险黄羊盖,圣地大井村,烟云呈仙境,竹木蔚萧森。未闻骑白鹿,还歌二羊擒。(1)仿佛闻鼓角,叙旧余老成。(2)星星燎原火,燃红天上云。(3)山区重建设,倏尔四经年,青春冶一炉,锻炼比金坚。上下同辛苦,建国立本根。水石齐驯服,生产日以繁。(4)遗迹重恢复,同惊面貌新。平地楼台起,灯火曜列星。岁暮庆佳节,我幸兹登临,妙舞拟仙蝶,轻吹啭凤音。(5)天下好儿女,同羡“井冈人”。青春能预此,不负好青春。(6)
    三、回南昌途中
    昔人在征途,岁暮百感生,江天渺萧瑟,关河易阻行。王粲赋登楼,杜甫咏北征,食宿无所凭,入目尽酸心。遥遥千载后,若接昔苦辛。
    我幸生明时,千里一日程,周道如砥矢,平稳感经营。连村呈奇景,远山列画屏。待渡赣江南,江水清耳深,群峰幻青碧,千帆俱崭新。倏忽白云驰,比翼雁南征。默诵王勃文,入目壮怀增。
    还过永丰县,绿桔万树荣。丹实勤采摘,社社庆功成。田畴布方罫,牛鹅总成群。老幼貌怡悦,冬衣各上身。生聚尽地力,谋国见典型。
    白头学作诗,温旧实歌今。无泪湿青衫,才多慕庐陵。(7)诸事难具陈,笔拙意朴诚,多谢贤主人,作客愧深情。
    十二月三十日南昌
    注:(1)井冈属罗霄山脉,宜为古代道教洞天福地,并无神仙传说,当地惟流传红军击溃杨如轩杨池生二师匪军时“不费红军三分力,击溃白匪两只羊”歌谣。毛主席词即系闻战役胜利而作。
    (2)当年五哨口设防事及毛主席住大井时情形,邹文楷老同志犹能一一道及。
    (3)毛主席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茨坪住宅已恢复本来样子。
    (4)江西响应中央建设山区号召,下放青年干部五万人,垦荒辟地,发展农林牧副渔,修公路,设水电站,成绩卓著。井冈山约七百青年,亦作出巨大贡献。茨坪大井诸革命遗迹均经恢复,茨坪且高楼大厦数十所,如一近代化商城。
    (5)适值四周年纪念日,景德镇文工团上山作慰问演出,歌舞声乐水平均极高。
    (6)山区青年干部多来自国内各处,十四五岁即由北京上海跑来,至今还未二十岁的。
    (7)吉水一线历代出才子名人,欧阳修文天祥均生于此地。
    沈从文对这组诗甚为自得,曾对时任《人民文学》编辑张兆和说过:“若是别人写的,发表在贵刊上,我说不定还要加以称赞称赞,以为编者还有眼力!”张兆和也觉得全诗不落俗套,情真意挚,浑然一体,有老杜之风,但《史镜》谈历史,读来比较干,和前后篇以抒情写景见长的风格不同,放在一起不协调。1962年2月12日,组诗第二、三章在《人民文学》第二期刊出,题目改作《建设新山村——干部下放上井冈山四周年节日》《下山回南昌途中》,且增添了一些注释。那时,沈从文还撰写了不少诗作,多篇得以在1962年公开刊出,形成了一个创作、发表的“小井喷期”,如《井冈山之晨》刊于1月《星火》杂志第一期,又以《井冈山清晨》为题登在2月《人民文学》;《庐山“花径”白居易作诗处》《庐山含鄱口望鄱亭》刊在2月《人民文学》;《戏赠戈壁舟同志》《赠安旗同志》《赠阮章竞同志》刊在3月10日《光明日报》;《观〈西域行〉》发表于5月16日《光明日报》。黄永玉称许这些诗在用意结体上合魏晋法度,颇有价值。普遍认为,1949年后沈从文基本上放弃了文学创作,事实并非如此,除了偶有散文作品刊出外,他也以另一种文学形式:古体诗,展示了自己的思考和对新社会的认知。这些作品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陆续有相关的论文或集子刊行。
    阮援朝回忆过父亲阮章竞在江西的创作,“1961年底,父亲应省委书记邵式平的邀请,到江西小住。旅行中他沿途作粉笔速写,在驻地作国画,共有20多幅。到1962年2月创作了组诗《赣南行》。无论文笔还是画笔,笔下流淌的都是对井冈山——新中国晨霞升起的地方的深深景仰和激情礼赞。”阮诗《金星檞树》就刊在1962年2月11日《江西日报》,他亲自题写了诗题和署名。
    1961年12月28日,再次游黄洋界,重瞻毛主席当年背粮常在那里休息的檞树。忽见一团露珠,在透过淡云薄雾的阳光下,闪闪发光,忽红忽紫,忽金忽银,异常非常。当时,立在二人难以并行的羊肠小道上,俯看千尺雾海,仰望万尺云峰,想起那最艰苦的年月、最艰苦的路途、最伟大的脚踪,落满在今天还留着的黄洋界首旧道上。毛泽东同志缔造人民事业的艰辛,和事事以身作则的平凡而伟大的精神,足以教育千秋万世。
    山上白云云上山,羊肠小道天上悬,有棵双干的青檞树,长在云间小道边。秋霜冬雪夏雷震,雨打风飘三十年,树高何曾损一寸,颜色何曾减半分。二指羊肠悬在天,红军屯粮打白军,队伍里头有毛主席,肩扛麻袋脚踏云。
    百斤军粮麻袋里装,万里江山肩头上扛,日晒石头似红铁,汗珠滴下吱吱响。肩扛军粮上云端,歇凉歇在檞树下,手指云缝千万里,虎狼咆哮乱山川!
    千辛万苦的年和月,汗水洒透千层峦,日蒸月化满山雾,凝成云海浮在天。山上白云云上山,檞树青青立崖畔,忽见一团小金星,奇光闪闪在树苔上:忽放霞光忽闪金,忽放蓝光忽闪银,感谢天心知人心,为伟大的历史授功勋!忽放蓝光忽闪红,满山杜鹃都映红,让万代来到这檞树下,听云山流泉奏东方红!
    在赣期间,阮章竞绘制了不少以山水景物或革命故事为题材的画作,如与此诗同期刊出的《黄洋界上檞树》就以悬崖边昂首向上的檞树意示着不屈的革命精神。
    大体而言,这些诗歌或为革命事迹的回顾,或为社会建设的描叙,镌刻着明显的时代烙印,映照出特定时期作家们的精神和心境,艺术水准尚佳,无疑,它们也应当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