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嶽麓秦簡與秦律令行用問題

http://www.newdu.com 2018-03-29 武汉大学简帛网 曹旅寧 参加讨论
(華南師范大學法學院)
    

    秦律令法系的推行离不開文書行政。《嶽麓書院藏秦簡(伍)》中有相當具体的規定。秦卒令1679+1673、1877、1755、1977、1888、1698、1712、1718、1729、1731、1722、1814、1848、1852、1702簡,廷卒令1737、1794+1856-1簡規定秦簡牘文書制度如下:
    第一,規定了請令文書的上奏日,奏日涉及決獄時的律令适用。規定了新律令的生效時間為到達縣、都官廷日為生效時間。至于与舊律令相較産生的新罪名及刑罰輕重差异,則以請令文上奏時間為界限(今日刑法典遇此情景則有"从舊兼从輕”原則)。
    第二,用竹簡或木簡者:文書一事一書,百牒為一卷,過百牒別為他卷,文書須附提要以便觀覽易知。獄案上奏文書須附上依照定罪的律令條文及罪人在押或不在押,雖在同卷亦要分別繕寫清楚。
    第三,用木牘者規定了五行、四行、三行牘尺寸厚度及容字數,五行、四行者行毋過廿二字,三行者毋過廿六字。
    第四,文書上報須署牒數。前對、請或奏被退回再次上報時,須重編入新文書中,廿牒為一方,界定清白,空白處須署自右或左起牒數為前對、請或奏。張家山漢簡《奏讞書》有“上奏七牒”、“為奏廿二牒”字樣。
    第五,皇帝為牘先為尺二寸牒,后改為尺一寸牒。官券牒為尺六寸牒。
    第六,制書下到地方后有問議者,要寫明收到及奏上日月,官府停留日期,傅送情景,與上奏一起送上。
    第七,御史、丞相、執法有發征等文書,傳送中要封好文書注意保密。
    第八,公文傳送過程中,其封毀損,所過縣官要以令丞印重封,封纏松散,則重纏再封,還要保存以前的封泥。
    由此《史記秦始皇本紀》謂秦始皇”衡石量書”亦可得到合理解釋。當時公文,一事一件,均有提要,可供御覽,這可以説為秦始減輕批閲公文勞累強度不少。
    《嶽麓書院藏秦簡(伍)》還有許多令文反映出當時法律制度的細密程度。我們在這里也擬舉若干事例。
    秦律令中的法律管轄制度相當明确。廷卒令1894有條文規定了縣官及都官治獄的管轄范圍。
    秦廷卒令簡還規定了期間。廷卒令1099簡秦王政“十三年三月辛丑以娶婦嫁女須叁瓣券,不券而訴乃勿聼,此前者仍受理。1786簡:“數言赦,不便。而當以赦為根者,皆以其赦令出之明日為根,曰:某年某月某日以來。”
    秦監察制度十分嚴厲。1758簡:巡視地方,縣官敢屏匿及壅塞上訪告發者,屏匿罪當遷或耐以上,以所屏匿罪治之,又加罪一等。
    秦不孝為秦時重罪。為防止濫告子不孝,秦令亦有相関限制條文。1179簡:“黔首有子而更取(娶)妻,其子非不孝殹(也),以其后妻故,告殺、遷其子。以如此者,盡傳其所以告……十七”
    秦上請制度細密。1812簡:上書言事受賜一衣或它物直千錢以上者,其有罪遷、耐以上毋擅斷,必請之。
    秦有失期之罪。1182簡與1177+c10-3-10簡:郡守縣官有為期權限及失期罰則以及因病及遭遇風雨免責事項。
    秦時尚有象刑制度殘留。如1922、1764、1671簡規定:刑徒不得擅解赤衣冒擅(氈)及主將者擅弗令其傅衣物之罰則便説明了其存在。
    秦始皇整頓家族尊卑秩序,嚴男女之訪,這在《會稽刻石》中有生動地表述。正好与嶽麓秦簡(伍)所載廿六年以來相関令條對讀,表明司馬遷撰寫《史記秦始皇本紀》時雖然未錄具体法令條文,卻鈔錄以始皇自彰其功的會稽刻石文字,緊緊抓住了曆史社會走向的脈絡。同時也為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后所附兩條魏戶律的鈔寫具体年代的考訂提供了參証。
    此外,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中《賊律》首條“以城邑亭障反,降諸侯,及守乘城亭障,諸侯人來攻盜,不堅守而棄去之若降之,及謀反者,皆要(腰)斬”中“諸候”含義存在爭議。筆者以為當指匈奴南越等蠻夷,而非漢初異姓或同姓諸侯。正好與1792簡“道故塞徼外蠻夷”來為間、以城邑反對讀,不經意間保留了由秦律令至漢初律令修改的爪痕,對我們的推論提供了堅實的証據。
    
    本文承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新出秦漢令与中國法制文明的形成研究(17FXB005)資助。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8年3月29日09:39。)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