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祝鹏程]2017民间文学研究年度报告——以神话、传说与故事为主(5)

http://www.newdu.com 2018-04-03 中国民俗学网 祝鹏程 参加讨论

    4.传说故事与社会关系研究
    传说故事往往传播于特定的地域与阶层中,是特定群体出于自身利益而展开的一种表述,相关的文本往往与时代、社会充满了互文性的关系。围绕着传说和故事与族群、地方社会的关系,学者也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出现了王志阳的《论漳州民间传说中朱子为官形象的文化内涵——以<朱熹错判铁环树>为例》、金晶的《族群认同传说流布的边界性——以湘西土家族八部大王传说为例》、谢红萍的《族群记忆与现实表述——以西双版纳基诺族族源叙事为例》、覃德清的《历史记忆与“刘三姐”多重文化意象的建构》、杨洁琼的《传说、农民和道德——以闽西九洲村“红娘过缸”“乌油钵”故事为例》等成果。
    万建中的《话语转换:地方口头传统的“在地化”——以新余毛衣女传说为例》,考察了流传于江西新余的毛衣女传说,作者发现新余当地凡是与传说发生关联或联想的实物、景观、生产生活方式,都被一并纳入了传说的话语言说当中,建构为完整的话语谱系。传说叙事话语转换的过程就是一个“在地化”的过程,不断地向生活世界靠拢。作者进而认为,“在地化”是地方口头传统要获得新的生命活力的普遍采取的途径。
    董秀团的《心理疏泄与群体记忆:基于<火烧松明楼>传说“完型化”过程的探讨》提出了传说“完型化”的概念,即指传说情节母题不断丰富完善和核心母题趋于明确的过程。文章对大理白族民间传说《火烧松明楼》进行分析,该传说因与六诏归一史实的勾连,成为民间传说叠累变异及“完型化”发展的典型范例,文章认为,社会变迁、文化转型、群体记忆和群体的心理变动是其发展变异的重要动因。
    张运春的《困局与应对——对沂水刘南宅家族神话的一点看法》分析了沂水刘南宅族谱里收录的家族传说,认为传说的产生、流传与刘氏先祖的早期历史及明清时期的社会文化有很大的关联,它缓解了易代之际的身份认同困局,树立了刘应宾及其支脉在家族内外的政治权威,在其家族对当地进行文化控制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毕雪飞的《古典的遗传:日本牛郎织女传说的在地化分析——以大阪交野牛郎织女传说为个案的探讨》研究了大阪交野地区的牛郎织女传说的独特的风貌,认为当地的传说既遗传了中国古典的文本,同时也被日本人加以细微改造,被自然地嵌入日本元素,已然成为经过在地化洗礼的日本版。
    5.都市传说与谣言研究
    本年度,学界在都市传说与谣言研究领域也成果颇丰。《民族艺术》持续推出了一系列相关论文。施爱东的《食品谣言的传统变体及叙事生长点》持续推进着以谣言研究展开社会批评的学术关怀。作者把食品谣言视为民众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自我提醒和教育的话语,认为谣言是现代食品工业的专业隔离、食品安全丑闻的频发等原因影响下产生的。网络食品谣言多是传统谣言的变体,和传统相比,网络食品谣言的叙事生长点主要体现在新材料新技术背景下新题材的产生和劝导篇幅加大、专业术语和精确数字的出现及图像的出现改变了谣言信息的构成要素三个方面。
    海力波的《“小孩弹弓杀老人”:一则当代传说中的道德困境与集体焦虑》从“历史——结构——意义”三层面对“小孩弹弓杀老人”传说加以整体性的分析,首先探寻其生命史的脉络,分析其在母题、形式上与传统民间故事和社会生活之间的渊源关系,再进一步分析传说隐含的对于社会“失范”的恐惧以及缺乏相关应对手段所带来的道德困境与情感冲突,力求摆脱意义解读上机械反映论的分析窠臼。
    祝鹏程的《鸡汤变灵药:一种谣言的跨媒介传播》《托名传言:网络代言体的兴起与新箭垛式人物的建构》《怀旧、反思与消费:“民国热”与当代民国名人轶事的制造》聚焦于新媒体中的当代谣言。作者把谣言的考察范围扩大到了语录言论、传闻轶事、“心灵鸡汤”等体裁,结合互联网时代民众的心态、互动方式、消费需求考察这些谣言的成因、类型与传播。在研究方法上,作者吸取经典民间文学研究的方法与概念,结合文化批评与文学研究的方法,如《托名传言》一篇采取了新媒体研究的视角,同时结合民间文学研究中“箭垛式人物”和文学研究中“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概念,体现出了综合研究的取向。
    此外,李永平的《文化视野下的谣言风险及其“灭活”》、刘汉波的《作为风险文化的微信谣言——“无知羞耻”下的信息互酬与角色扮演》、马星宇的《山大诡事——一则网络传说的传播与认知》等篇章也从不同的角度对读书传说与谣言展开了探讨研究。
    六、结语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2017年民间文学研究整体上呈现出以下趋势:在基础理论、学术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神话、民间传说故事等研究领域均有不俗的成绩。在学术研究的责任上,学者越来越有自觉意识,认识到学科应该在社会转型中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知识生产挖掘民众的主体能动性,参与到推动社会进步的整体进程当中。在对学术概念的考辨、学术史的梳理、非遗保护的论述和个案的分析上,学者们表现出了相当程度的反思精神。但另一方面,民间文学研究总体的学术质量仍然层次不齐,有不少文章属于低水平重复,面临着个案研究有待于上升到理论层面、描述性研究亟需转向阐释性研究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民间文学界夯实基础,齐心协作才能克服。
    (原文刊载于《民间文化论坛》2018年第1期,注释及参考文献见原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