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釉下褐彩“寒食元无火”诗文壶 湖南长沙窑遗址出土 【二十四节气之“清明”】 在众多的长沙窑制品中,以壶或碗的造型搭配文字及诗句的装饰无疑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这件唐代釉下褐彩“寒食元无火”诗文壶正是一件造型典型、诗文独特的长沙窑诗文壶。该壶属于B型Ⅲ式①,在出土的诗文壶中属于此种式样的壶也占大多数,这件壶高领,敞口,腹部较圆,为四瓣瓜棱形,腹下部内收,肩部有一多棱形短流,壶的口沿和流口均有略微缺损。 此件“寒食元无火”诗文壶施青釉,釉下用褐彩书写诗文“寒食元无火,青松自有烟。鸟啼新上柳,人拜古坟前”,这也是这件壶上的主体装饰。诗句为四句、五言的绝句,共计二十个字。在诗文的排布构式上,每句另起一行,每行五字,从右往左阅读,文字与文字的上下间距较为紧密,有的甚至采用连笔,例如“无”与“火”字,而纵排的字间距则相对较大,这从阅读感受来说,符合排版设计,即使没有标明句读,也可以一目了然清楚诗句的阅读顺序和诗句的停顿之处。但若从文字的横向排布来看,又可以明显发现诗文的书写并不是布局严密、规整,文字或上或下,不求对齐,错落有致,书写者在行笔时由上而下,上部字间距往往疏朗,而行笔至下部则限于壶的面积,有意缩小字间距,使得下部画面略显局促和密集,“柳”和“火”字的最后一笔均已经落笔于壶底边缘、圈底之上,但又不超过壶底。四句诗将流口下部画面即壶体的视觉中心填满,但又不溢出画面,布局适宜得当。 字句间看似随意散动的排布,实则和此壶上诗文所用字体是相得益彰的。长沙窑诗文壶上所书字体大多采用行书写就,行书便捷,易于识别,同时还兼具几分洒脱和意气,比之楷书则活泼生动、不拘一格,比之草书则收放有度、气韵犹存。此件釉下褐彩“寒食元无火”诗文壶上的字体正是采用的行书,壶上行书的挥洒自如,和文字间的错落排布恰好暗合,既灵动而有神韵,又矫健奔放,还不失章法。颇有意味的是,与世人所称道的王羲之《兰亭集序》上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所异趣,长沙窑诗文壶上有时也似乎有意追求不同字的相似笔画的相同或相似写法。在此壶上即有显著的例子,“寒食”二字,“寒”字下半部的一撇一捺与“食”字上半部的一撇一捺十分相似,“青松”二字,“青”字上半部最后一横与“松”字左半部一横相似,连起始点也几乎在同一垂直线上,另外,颈句的“鸟”字下部一横与“柳”字左半部一横也是相似的。这样的情况不仅仅出现在这件“寒食元无火”诗文壶中,在“日日思前路”②诗文壶中,“路”字和“人”字的一捺,在“新妇家家有”③诗文壶中,“怜”字与“夫”字的一捺,以及“海鸟浮还没”④等诗文壶上都或多或少存在此种情况,此现象的出现固然会因为同一诗文壶上的诗句是出自同一工匠之手而不可避免的带有相似笔触,但也可以看见,至少在画面效果上,由于相同或相似笔画的出现而给画面带来了特有的节奏和韵律,增加了字与字之间的内在联系,一个个相似的笔触具有叠加、反复之感,具有和诗歌中“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相同的艺术效果,犹如排比句式给人以磅礴气势。 领略了形式上的匠心独运之后,我们再看文字内容的丰富内涵。诗文开篇便点名了时间为寒食节日,此时春意浓郁,进入暮春,伴随着寒食节日的习俗便是禁火,于是诗文写道“元无火”,可是抬头再往远处青翠的松树林中望去,本该无火的节日怎么又出现了烟火呢?原来松树笼罩在一片朦胧细雨之中,虽然无烟却好似炊烟,尽是烟雨蒙蒙,勾起了诗人心中的一番怅惘和黯然若失,正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此时忽然听见不远处小鸟的啼叫声,诗人随声寻觅而去,小鸟恰好刚刚落在发出绿枝的柳树之上,此句看似与上下句诗文并无关系,但实际上正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接引上句所表现的空蒙山色,由远景拉至近景,正是小鸟的欢快啼叫烘托和对比出了尾句中人物的郁结心情。尾句描述了一幕古坟之前祭拜的场景,并无过多的细节陈述,只是一笔带过,却沉重有力,惹人对景生愁,带给人凝重的忧思。吴顺东曾评价此诗“语出自然,立意精洁。通篇对仗,虽为‘宽对’形式,亦称工整。第三、四句本应用‘新柳’对‘古坟’,‘上’对‘前’,最终将‘柳’与‘上’的次序调换,‘上’之词性亦随之改变,使‘鸟啼新上柳’极写时间之早而非原来的季令之早,尽管打破了对仗,但通观全篇,不得不承认这一变动确有别出心裁之妙。”⑤这首“寒食元无火”诗文非但巧妙别致,而且还有声(鸟啼)有色(青松),有景有人,通篇只是描述景物,不直接倾诉情感,但所写之景处处渲染气氛、烘托情绪,借景喻情,在自然流转中将情感表达到极致。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五个节气,也称清明节,现已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值仲春与暮春之交,此时气温回暖,降雨增多,是传统农业中进行春耕春种的有利时节,谚语中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的说法。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很早就已被古人所认识,但是作为一个节日,则是被认为在唐朝才得以形成,而清明节气被认为是清明节的起源之一。与清明紧密相关的是寒食节,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或“百五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通常在冬至后第105日,与清明节日期相近,一般在清明节前一日或二日。传说寒食节日禁火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晋国名士介子推,介子推与晋文公流亡列国期间,介子推割股为肉为晋文公充饥,晋文公归国做了国君后,却忘记了介子推,子推不求利禄,带着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想要以焚山来逼迫介子推出山做官,子推坚决不出山,最后和他的母亲一起抱树而被烧死。后来为了纪念介子推,规定在介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出现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等风俗。因寒食与清明两节相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寒食逐渐融合于清明节中,而清明节的许多习俗也是延用了寒食的习俗,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基本上已经不分彼此了。我国古代将清明的三候定为:“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 相关的文句: 长沙窑釉下褐彩“寒食元无火”诗文壶上的题诗 【唐】 寒食元(原)无火,青松自有烟。 鸟啼新上柳,人拜坟古前。 注释: ①长沙窑课题组编:《长沙窑》,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第30页。 ②长沙窑课题组编:《长沙窑》,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第149页。 ③长沙窑课题组编:《长沙窑》,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第153页。 ④长沙窑课题组编:《长沙窑》,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第152页。 ⑤吴顺东:《关于长沙窑诗文瓷的几点认识》,《湖南考古辑刊》,1999年第6期,第294页。 ⑥图片素材来源:张海军:《唐长沙窑青釉“寒食元无火”瓷壶赏析》,《收藏界》,2013年第8期,第60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