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人才建设的重要性”的理念,体现了当代中国求贤若渴的真挚诚意,是我国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方针。延安时期党中央以陕甘宁边区为依托,积极加强顶层设计,以一系列先进的人才理念为引领,逐步构建并完善了具有鲜活时代特色和显著实践效应的人才建设模式,为党的人才科学化建设作出重大实践探索和理论贡献,延安时期由此成为党的人才思想理论体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性阶段。 以空前开放的理念,全方位吸引凝聚各方英才。延安时期党高擎抗日救国的伟大旗帜,以敏锐的战略眼光全方位吸引人才。毛泽东亲自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有力地凝聚起全党共识。这一时期党积极在人才的“开放度”上下功夫,大力营造优良宽松的人才制度环境,切实尊重人才的个体主权,保护人才的自主流动。党中央制定了广受赞誉的“来去自由”人才政策,即“来则欢迎,去则欢送,再来再欢迎”,将之形象地概括描述为:来则“来者不拒,多多益善”;去则“列队欢送,不设门槛”,鲜明反映了党渴求期盼人才的最大真诚度。 以广泛包容的理念,着力汇聚民族抗日最大正能量。为广泛团结和吸引各方面力量,形成全民族抗日的最大公约数,1935年11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决定把共青团改造成为广大青年群众的抗日救国组织。在这一形势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于1936年2月1日在北平成立。1940年12月,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对党内的指示《论政策》中,要求:“应吸收一切较有抗日积极性的知识分子进我们办的学校,加以短期训练,令其参加军队工作、政府工作和社会工作;应该放手地吸收、放手地任用和放手地提拔他们”。此后中央又进一步强调了欢迎知识分子的重要性,并应予以尊重。同样,在对待党内同志方面,团结的方针生动地体现在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的选举这一重要议程上。毛泽东指出,“我们不要把犯过错误的人推出去,而要团结他们”。经大会选举,在党内虽犯有重大错误但仍被毛泽东建议选入的王明、博古两人,最终以得票数最末两名进入了新的中央委员会。七大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党的史册。 以注重实践的理念,加快培养革命的知识分子。党立足于革命工作实践,将实践活动作为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锻炼人才的最好课堂。针对如何才能将理论武装与能力提升有机融合,使理论型人才尽快成长为名副其实的革命知识分子这个重要问题,1942年2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作《整顿党的作风》的演说中指出:“唯一的办法就是使他们参加到实际工作中去,变为实际工作者,使从事理论工作的人去研究重要的实际问题。这样就可以达到目的。”党中央积极将实践的观点贯穿于人才培养与发展的全过程,将知识分子安排到生产建设的一线,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实践的过程同时成为才能不断提升的过程,以达到学用一致、知行合一,从而真正实现学用融合。延安时期党将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的结合与否作为判断知识分子是否真正革命的重要标志,采取边生产、边学习,边战斗、边学习的策略,建立了边学习、边实践、边转化、边提高的人才培养机制,以此为路径完成知识分子和工农干部的身份切换,实现各类人才的融合式发展。 以多元健康的理念,积极构建优良的干部人才生态。延安时期大量不同阶层、不同党派、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纷纷汇聚延安,为革命事业输送了大量新鲜血液。如何正确使用这些个体差异性极大的人才,成为党所面临的一项新的重要课题。延安时期党始终践行“五湖四海、德才兼备、任人唯贤”这一独具特色的人才观。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才德兼备”的干部人才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干部人才路线。中央书记处还强调,要切实尊重无党派知识分子的个人政治意愿,对于一些因坚持自己的民主政治主张、而暂不愿入党的知识分子,“也不应排斥他们,而应当把他们看成我们在民主革命阶段的同盟者”。同时,在党内积极清除不良的干部人才生态,为优化党的人才科学化建设构筑制度保障。由于党在人才选用过程中牢固坚持任人唯贤原则,从而能够最充分地实现凝心聚力,大会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使全党在组织上达到空前团结和统一。这一党的最高领导机构由来自各不同革命区域、拥有各方面不同革命经历的优秀人物汇集而成,在全党全军享有很高的政治威信和号召力,圆满实现了会前中央提出的“要把各个地方、各个方面的先进代表人物都选进来”的目标。 以竞争激励的理念,努力打造学习型干部人才队伍。为了将延安打造成培养治党治军治国英才的大熔炉,造就一支具有蓬勃向上精神的优秀干部人才队伍,延安时期党中央着力构建起有效的人才教育竞争激励机制。1939年3月中共中央公布《延安在职干部教育暂行计划》,要求普遍建立起在职干部学习小组。1942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实行对于在职干部教育的考核测验与赏罚制度”;边区二届一次会议通过《在职干部学习应明确规定定期考试制度,随时检查其成绩案》,从而把考试作为一种刚性制度确立下来,建立起促进和保障干部学习的长效机制。此外,为推动干部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于1940年启动的“干部学习节”,一共持续了三届,至第三届时,参加学习的人数已增至一万余人。学习节上,在各单位认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表彰奖励,其间,广大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也有显著提高。 在这些理念的共同引领和协同发力下,形成了涵盖人才引进、培养、教育和使用的全方位人才建设格局,使延安时期成为我党历史上人才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重要阶段。认真学习和研究延安时期党的人才建设经验,汲取历史智慧,对于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开展新时代人才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党管人才’政策的整理与研究”(14YJA71003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